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5篇
  免费   492篇
  国内免费   214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188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235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262篇
  2013年   240篇
  2012年   330篇
  2011年   324篇
  2010年   305篇
  2009年   306篇
  2008年   373篇
  2007年   323篇
  2006年   306篇
  2005年   326篇
  2004年   234篇
  2003年   183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周秀华  宋瑞清  崔磊  曹翠 《菌物学报》2012,31(5):660-667
采集落叶松八齿小蠹成虫、幼虫、蛹,以及母坑道、子坑道、蛹室的韧皮组织和蓝变组织。采用马丁氏培养基和PDA综合培养基对各虫态体表、体内、坑道内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统计真菌检出率。对获得的真菌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在落叶松八齿小蠹虫体内外和坑道内共分离出真菌24种,其中子囊菌7种,担子菌2种,无性型真菌15种。从各虫态体表共分离出真菌21种,从体内共分离出真菌6种,24种真菌在坑道内均有检出。其中,Ceratocystis fujiensis为检出率较高的蓝变真菌。  相似文献   
992.
曹莎莎  贾文双  赵庆顺 《遗传》2012,34(9):1159-1164
视黄酸(RA)在脊椎动物胚胎发生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脊椎动物不能从头合成RA, 而必须以维生素A为前体通过视黄醇脱氢酶和视黄醛脱氢酶(Aldh1A)先将其氧化为视黄醛再氧化成RA。已知维生素A缺乏(VAD)会导致多种动物出现维生素A缺乏综合征, 但有关VAD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文章通过用不含维生素A及其他视黄类前体的饲料饲喂斑马鱼获得斑马鱼VAD胚胎。分析表明, 缺乏维生素A可导致斑马鱼胚胎体节出现不对称发育、胚胎的后脑图式形成异常。这些表型虽与aldh1a2基因敲落的及经醛脱氢酶抑制剂处理的斑马鱼胚胎表型类似, 但远不及后二者的严重, 提示VAD胚胎可能只是缺少而不是完全没有维生素A, 且可能存在不依赖视黄醛脱氢酶的RA合成途径。  相似文献   
993.
为揭示啮齿动物食性及其对消化道肠道长度的影响,我们于2008 年在四川省宝兴县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以中华姬鼠和社鼠为对象展开了研究。结果发现社鼠和中华姬鼠均以摄食种子为主,食谱中各食物成分在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季节变化明显。在各食物成分中,摄入种子百分比与中华姬鼠及社鼠小肠长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昆虫成分则相反。分析认为,中华姬鼠和社鼠取食食物成分的季节变化,可能与不同季节中食物资源可获得性的不同有关,消化道长度的变化可能体现了对季节性食物资源和能量需求的适应.  相似文献   
994.
本文研究羧化壳聚糖在蚊净香草组培中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在诱导培养基中附加2 g/L羧化壳聚糖,有利于提高蚊净香草诱导率;附加4 g/L羧化壳聚糖,试管苗增殖率达6倍,且根系发达。  相似文献   
995.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996.
基于临界氮浓度的小麦地上部氮亏缺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3年的大田试验,选择代表性的中蛋白小麦品种(扬麦16)和低蛋白小麦品种(宁麦13),分别构建了小麦地上部干物质临界氮浓度(Ncnc)稀释曲线模型、氮营养指数(NNI)模型和氮亏缺(Nand)模型.结果表明: 小麦地上部干物质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具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小麦临界氮浓度与地上部最大干物质(DM)符合幂函数关系(扬麦16为Ncnc=4.65DM-0.44;宁麦13为Ncnc=4.33DM-0.45);小麦地上部氮营养指数模型可以准确诊断氮素营养状况;小麦地上部氮亏缺模型可以定量调控氮肥管理措施.利用2007-2008年的独立试验资料对小麦地上部干物质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氮营养指数模型和氮亏缺模型进行检验和测试,结果表明模型的准确性较高,普适性较强.本文所构建模型可以直接用于诊断调控小麦氮素营养,为小麦生产中精确施肥管理提供了较好的技术途径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7.
灌水时间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秸秆还田后不同越冬前灌水时间(11月10日、11月25日、12月10日)和春季灌水时间(3月5日,返青期;4月5日,拔节期)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干物质运转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越冬前灌水时间主要影响冬前和拔节期群体大小,而春灌时间对冬小麦成穗数、产量、干物质运转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较大,而且越冬前灌水时间对冬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与春灌时间密切相关.在春季返青期灌水条件下,越冬前灌水时间越早,成穗数和产量越高;在拔节期灌水条件下,随越冬前灌水时间的推迟,成穗数和产量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而穗粒数逐渐增加,千粒重受影响较小.水分利用效率、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均随越冬前灌水时间的推迟而降低,随春季灌水时间的推迟而升高.因此,在秸秆还田足墒播种条件下,将越冬前灌水时间适当提前,可以塌实土壤,促进冬小麦冬前分蘖,增加群体大小;配合拔节期增量灌水,可以控制早春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稳定粒重,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实现节水高产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998.
重金属 Ni2+ 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生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农田重金属Ni2+污染对植食性昆虫潜在的影响。【方法】在人工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1, 5, 10, 15和20 mg/kg)的重金属Ni2+,以不添加重金属的人工饲料为对照,实验室条件下饲养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初孵幼虫,系统观察其各项生长发育和生殖行为指标参数。【结果】Ni 2+对亚洲玉米螟幼虫期、蛹期、化蛹率和羽化率有抑制作用;对亚洲玉米螟雌蛹重有促进作用,但随Ni2+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低浓度Ni2+(1~10 mg/kg)对雄蛹重有促进作用,高浓度Ni2+(15~20 mg/kg)对雄蛹重有抑制作用。随着Ni2+浓度的增加,亚洲玉米螟雌蛾平均求偶持续时间逐渐减小;1 mg/kg Ni2+浓度下雌蛾求偶率及求偶高峰期出现的时间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其余4个Ni2+浓度都对雌蛾求偶行为产生影响且表现为求偶高峰期出现的时间提前,最高求偶率均小于100%。5 mg/kg Ni2+对亚洲玉米螟雄蛾定向行为有促进作用,其余浓度则表现为抑制作用。Ni2+对亚洲玉米螟雌蛾的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均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重金属Ni2+对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行为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999.
种植密度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米 大豆间作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的影响,并建立了以玉米和大豆密度为变量,以间作群体籽粒产量、干物质积累和经济产值为目标函数的二元二次数学模型.模型解析表明: 种植密度对玉米 大豆间作群体籽粒产量、干物质积累和经济产值影响显著,玉米密度对群体各指标的影响大于大豆密度.在低密度水平下,群体籽粒产量、干物质积累和经济产值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群体籽粒产量达到8101.31 kg·hm-2,最优措施组合为:玉米密度72023株·hm-2+大豆密度99924株·hm-2;群体干物质积累达到15282.45 kg·hm-2,最优措施组合为:玉米密度75000株·hm-2+大豆密度93372株·hm-2;群体经济产值达到23494.50元·hm-2,最优措施组合为:玉米密度73758株·hm-2+大豆密度87597株·hm-2.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籽粒产量≥7500kg·hm-2、干物质积累≥14250 kg·hm-2、经济产值≥22500元·hm-2的最佳密度组合为:玉米种植密度58554~71547株·hm-2,大豆种植密度82217~100303株·hm-2.  相似文献   
1000.
研究秦岭南坡东段8、25、35、42和61年生油松人工林碳、氮储量和分配格局.结果表明: 油松人工林不同林龄乔木层碳、氮含量为441.40~526.21和3.13~3.99 g·kg-1,灌木层为426.06~447.25和10.62~12.45 g·kg-1,草本层为301.37~401.52和10.35~13.33 g·kg-1,枯落物层为382.83~424.71和8.69~11.90 g·kg-1,土壤层(0~100 cm)为1.51~18.17和0.29~1.45 g·kg-1.树干和树枝分别是乔木层的主要碳库和氮库,占乔木层碳储量的48.5%~62.7%和氮储量的39.2%~48.4%.林龄对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均有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碳储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35年时达最大值146.06 t·hm-2,成熟后碳储量有所下降.5个林龄段油松林生态系统氮储量的最大值为25年时的10.99 t·hm-2.植被层平均碳、氮储量分别为45.33 t·hm-2和568.55 kg·hm-2,土壤层平均碳、氮储量分别为73.12和8.57 t·hm-2,且土壤层中碳、氮的积累具有明显的表层富集现象.研究区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主要分布在土壤层,其次为乔木层.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配格局为:土壤层(64.1%)>乔木层(30.0%)>灌草层和枯落物层(5.9%),氮储量为土壤层(93.2%)>乔木层(5.3%)>灌草层和枯落物层(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