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肥满度被广泛用于动物生长状况与环境、生存、繁殖等方面的研究。为揭示横断山脉森林环境中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和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肥满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原因,我们于2008年4~11月对四川省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中华姬鼠和社鼠肥满度在各年龄组及不同季节中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华姬鼠肥满度在各年龄组间的差异显著,其变化趋势为老年组>成年组>亚成年组>幼年组;亚成年组及老年组肥满度在各季节间无显著差异,而在成年组则差异明显,以春季中最高。社鼠肥满度在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亚成年组肥满度在各季节间差异显著,在夏秋季中最低,同时成年组及老年组肥满度在季节间无显著差异。中华姬鼠和社鼠亚成年组、成年组及老年组肥满度与海拔无显著的线性关系。分析认为,中华姬鼠老年组个体可能在应对外界环境方面要强于幼年个体而具有最高的肥满度,成年个体肥满度的季节变化可能受食物资源季节差异和繁殖能量需求的影响;社鼠成年及老年个体能通过相应的季节性调节维持肥满度的稳定,而亚成年个体在调节方面较弱,故其肥满度在夏秋季最低。 相似文献
2.
我们于2008年4~11月对四川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内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和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肥满度在各年龄组及不同季节中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分析了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华姬鼠肥满度在各年龄组中的性别差异不明显;在各年龄组间的差异显著,其变化趋势为老年组>成年组>亚成年组>幼年组,亚成年组及老年组肥满度在各季节间无显著差异,而成年组则差异明显。社鼠肥满度在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亚成年组肥满度在各季节间差异显著,同时成年组及老年组肥满度在季节间无显著差异;二物种,亚成年组、成年组及老年组肥满度与海拔无明显的线性关系。分析认为,繁殖期能量的消耗的增加可能导致中华姬鼠肥满度在繁殖期下降,而社鼠成年及老年个体面对食物资源、能量需求等方面的季节变化,能够通过相应的调节,维持肥满度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4.
洞庭湖区社鼠消化道长度和质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洞庭湖区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自然种群四季的消化道各器官的长度和质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消化道指标季节变化明显。总体消化道含内容鲜质量、净鲜质量与干质量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以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消化道各器官的变化与总消化道不尽相同。其中,以胃的变化相对比较稳定。仅长度的变化达显著水平,以冬季最短,夏、秋季较长。这是动物为适应繁殖季节能量需求而增加摄食量的反应,也与夏秋季食物丰富度有关。小肠、盲肠、大肠的长度和质量指标(内容鲜质量、净鲜质量和干质量)以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这是该鼠对冬、春季低温和食物匮乏的适应性反应。总体来说。洞庭湖区社鼠为适应夏、秋季繁殖盛期能量需求增加的主要对策是增加摄食量;而为适应冬、春季低温环境和食物数量和质量减少的主要对策是增大消化道。提高消化效率。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影响高山姬鼠和中华姬鼠夏季空间分布的生态因素,采用样线法和样方取样法,于2009年6—8月在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两种姬鼠的生境选择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姬鼠主要利用坡度平缓,郁闭度、落叶层盖度、乔木胸径和高度较小,灌木、竹子和草本密度适中而草本盖度较大的生境;高山姬鼠频繁出现在海拔较低(1400 m左右)、草本植物较大(平均高度为16—30 cm)的生境中,而中华姬鼠频繁出现在海拔较高(1900 m左右)、草本植物较小(平均高度<15 cm)的生境中。此外,高山姬鼠频繁出现在竹林较矮(平均高度<1 m)、水源距离较近(<50 m)、植被演替阶段较低(小树林)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而中华姬鼠对这4种生态因子无明显的选择性。两种姬鼠在对生境的利用上虽具一定重叠性,但对诸多生境变量选择上的差异表明各自具有不同的生境利用模式。海拔、植被演替阶段、郁闭度和草本高度4个生境变量判别函数系数的绝对值明显大于其他变量,表明高山姬鼠和中华姬鼠在生境上的分割可能主要与这4个变量有关。生境利用模式的不同有助于两种姬鼠同域共存。 相似文献
6.
社鼠和褐家鼠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测定了浙江金华的社鼠和褐家鼠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季节变化。野生社鼠消化道各器官无论长度不审重量都有明显季差异,在寒冷的冬季具有相对较大的小肠、大肠、盲肠、雄性社鼠的消化道长度在秋季由于食物条件的改善而明显下降,但雌性社鼠由于在秋季仍有繁殖负担,其消化道长度下降不明显,而家栖的褐家鼠只有总消化道、小肠和大肠的长度有季节差异,冬、春季高于夏、秋季。消化道形态季节变化与温度、食物条件和繁殖有关。 相似文献
7.
8.
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和大林姬鼠A.peninsulae形态与习性相似,北京地区的这两种鼠都存在还是只有大林姬鼠存在一直存在争议.通过新兴的几何形态测量技术对北京地区捕获的137只姬鼠头骨与黑龙汀的9只大林姬鼠头骨进行背面和侧面的形态对比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和判别函数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地... 相似文献
9.
中华姬鼠与大林姬鼠的同工酶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姬鼠(Apodemusdraco)和大林姬鼠(Apodemuspeninsulae)是形态学上十分相似的两种鼠类。为了对两种姬鼠的分类提供生物化学方面的依据,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方法比较和分析了两种姬鼠的LDH同工酶、EST同工酶和SOD同工酶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姬鼠的LDH同工酶酶谱基本相似,而EST同工酶和SOD同工酶酶谱则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根据EST同工酶A2带的有无和SOD同工酶主带等电点的差别,能将两种姬鼠很容易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0.
为了检测左炔诺孕酮-炔雌醚(EP-1)对雄性中华姬鼠和黑线姬鼠的不育效果, 将32只雄性中华姬鼠和30只雄性黑线姬鼠分为 30mg/kg 单剂量组、30mg/kg多剂量组和对照组, 15d 和 45d 后剖检, 比较睾丸、附睾、储精囊、精子密度、睾酮含量及睾丸组织形态的变化。结果发现:给药后第 15 天,两种试鼠的睾丸、附睾、储精囊的重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精子密度、睾酮含量显著下降; 曲细精管结构破坏明显。给药后第45天,处理组各生理指标继续下降,但与第15天相比差别不显著;单剂量组和多剂量组在两个时间点的差别并不显著。结果表明,EP-1对雄性中华姬鼠和黑线姬鼠的繁殖器官有显著抑制效果,单次给药与多次给药的不育效果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1.
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属于啮齿目(Rodentia)、鼠科(Muridae)、白腹鼠属(Niviventer),关于该物种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极少。为获取社鼠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提取其基因组总DNA,参照近缘物种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设计34对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扩增全部片段后进行测序,之后对其基因组组成及结构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社鼠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长16 281 bp(GenBank收录号:KJ152220),包含22个tRNA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基因组核苷酸组成为34.0%A、28.6%T、24.9%C、12.5%G。将所得序列与社鼠近缘物种(川西白腹鼠、小家鼠、褐家鼠)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四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虽然在基因组大小、部分tRNA二级结构、部分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或终止密码子及控制区长度和碱基组成上有差异,但基因组结构和序列特征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四个物种线粒体全基因组间的遗传距离显示,社鼠与川西白腹鼠距离最近,而与小家鼠距离最远。该研究为利用线粒体全基因组信息进行啮齿类分子系统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哀牢山中华姬鼠的繁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哀牢山中华姬鼠的繁殖中华姬鼠(Apodemusdraco)是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内鼠形啮齿动物之关键种(吴德林等,1988,兽类学报第8卷第1期:25-32),时其繁殖研究有助于加深了解它的种群波动。1.材料和方法1983年5月至1985年4月,... 相似文献
13.
长尾姬鼠、中华姬鼠毛髓质指数比较及长尾姬鼠分类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长尾姬鼠(Apodemus orestes)的分类地位,一直没有确定。有的认为它是中华姬鼠(A.draco)的一个亚种,而有的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种。分别从成体长尾姬鼠、中华姬鼠和高山姬鼠(A.chevrieri)(对照)各5只的胡须、头部、背部、腹部、前肢取毛样,清洗和处理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用目镜测微尺分别测量和计算出其5个部位毛发的毛髓质指数。结果表明:长尾姬鼠与中华姬鼠5个部位及混合毛发的毛髓质指数无显著差异;二者5个部位及混合毛发的毛髓质指数与高山姬鼠均有显著差异。不支持长尾姬鼠作为一个独立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川西古尔沟农耕区冬季小型兽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冬季川西古尔沟农耕区小型兽类生境划分为河岸灌丛、农田、山地灌丛3个生境,利用Shannon-Winer指数计算各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发现各生境的冬季小型兽类群落都以社鼠为主要群落组成物种,其中河岸灌丛生境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性指数(E)分别是0.9219和0.5817;农田生境的H=0.6144,E=0.3876;山地灌丛生境的H=0.7959,E=0.3427.同时对各群落的优势种社鼠按臼齿磨损度划分年龄组,发现冬季只有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近老体组、老年组4个年龄阶段的个体,没有幼体组和亚成体组的个体.可以认为种群来年的繁殖力较稳定,不存在爆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微卫星引物在同一属、科、目不同种之间具有通用性的特点,通过PCR扩增、聚丙烯凝胶电泳和银染技术对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近缘物种大鼠(Rattus norvegicus)、小鼠(Mus musculus)中已知的70个微卫星位点引物进行跨种扩增,筛选适合社鼠相关研究的多态微卫星引物.结果发现,40个位点引物出现扩增条带,21个位点引物能够稳定扩增,其中15个位点杂合,13个位点具有多态性;PCR扩增的Mg2+浓度主要集中在1.5及2.0 mmol/L,退火温度在50~60℃之间不等.虽然部分扩增产物有影子带的存在,但并不影响等位基因的判读.总体来看,利用大、小鼠的微卫星引物扩增社鼠的微卫星位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社鼠种群年龄结构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社鼠(Nivitverter confucianus)头骨度量的8项指标(单位:mm):颅全长X1、颅基长X2、基底长X3、颧宽X4、眶间宽X5、齿隙长X6、上裂齿长X7、门齿孔长X8,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其种群年龄结构的判别函数为:Y=0.3577X2-0.4599X7 0.3364X8—8.4267将头骨度量X2、X7、X8带入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如INT(Y 0.5)=G1,则该个体属于G1年龄组。回归方程表明,社鼠的年龄仅与头骨的颅基长X2、上裂齿长X7、门齿孔长X8有关,而颧宽X4、眶间宽X5、齿隙长X6在各年龄组相对较稳定,可以作为分类的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