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A new dihydroisocoumarin derivative, R-(?)-heteroscyphide (1), together with three known terpenoid derivatives (24), were isolated from the liverwort Heteroscyphus coalitus.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 and the biogenetic pathway of compound 1 was proposed. Cytotoxic test revealed that they exhibited moderate inhibitory activity to three human tumor cell lines.  相似文献   
102.
Effective vaccines should confer long-term protection against future outbreaks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caused by a novel zoonotic coronavirus (SARS-CoV) with unknown animal reservoirs. We conducted a cohort study examining multiple parameters of immune responses to SARS-CoV infection, aiming to identify the immune correlates of protection. We used a matrix of overlapping peptides spanning whole SARS-CoV proteome to determine T cell responses from 128 SARS convalescent samples by ex vivo IFN-gamma ELISPOT assays. Approximately 50% of convalescent SARS patients were positive for T cell responses, and 90% possessed strongly neutralizing Abs. Fifty-five novel T cell epitopes were identified, with spike protein dominating total T cell responses. CD8(+) T cell responses were more frequent and of a greater magnitude than CD4(+) T cell responses (p < 0.001). Polychromatic cytometry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virus-specific T cells from the severe group tended to be a central memory phenotype (CD27(+)/CD45RO(+)) with a significantly higher frequency of polyfunctional CD4(+) T cells producing IFN-gamma, TNF-alpha, and IL-2, and CD8(+) T cells producing IFN-gamma, TNF-alpha, and CD107a (degranulation), as compared with the mild-moderate group. Strong T cell responses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p < 0.05) with higher neutralizing Ab. The serum cytokine profile during acute infection indicated a significant elevation of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Increased Th2 cytokines were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fatal infection. Our study provides a roadmap for the immunogenicity of SARS-CoV and types of immune responses that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virus clearance, and should serve as a benchmark for SARS-CoV vaccine design and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103.
利用光镜和电镜技术系统研究了苹果轮纹病菌葡萄座腔菌在成熟果实上的侵染扩展过程及其细胞学特征。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接种后3h位于皮孔处的分生孢子开始萌发,萌发后的孢子从一端或两端产生芽管直接侵入皮孔细胞,接种后9h完成侵入。30d后果面接种部位表现症状,45d后产生子实体。对接种部位取样进行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病菌菌丝主要存在于寄主细胞壁、细胞内、细胞间隙及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菌丝呈丝状,分枝,具隔膜。菌丝细胞内含有细胞核、线粒体、液泡等细胞器;菌丝外散发出一些高电子密度的颗粒物质,这些物质以菌丝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病菌在果肉细胞生长扩展过程中,果肉细胞发生一系列变化。果肉细胞壁膨胀、变形,胞间层分离、破裂。与菌丝接触或相邻的果肉细胞细胞壁电子致密度降低,被降解成为如散发状的胞壁纤维束丝。果肉细胞的液泡破裂,质壁分离,细胞质凝结坏死并沉积于细胞壁周围,或通过受损的细胞壁胞间连丝从一个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胞。后期菌丝在表皮下聚集生长、发育成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内壁细胞排列紧密,细胞中含有由数条丝状物平行排列而成的细胞器。该细胞器形状多样,周围总是分布着丰富的脂肪粒,推测可能与营养的运输与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104.
乙烯生物合成基因工程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果和蔬菜的成熟、衰老与乙烯密切相关。乙烯生物合成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调控。通过基因工程调节乙烯生物合成相关酶的含量或活性以阻断或减少果蔬中乙烯的产生,从而延缓果蔬成熟或衰老,是果蔬保鲜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多种果蔬ACC合成酶、ACC氧化酶与微生物ACC脱氨酶、SAM水解酶的基因已被克隆;采用基因工程调控这些酶基因在果蔬中的表达,可能延长果蔬的贮藏保鲜时间。乙烯生物合成基因工程在果蔬保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少数耐贮藏转基因果蔬已经实现商品化生产。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分离纯化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果胶酶,明确其酶学性质。【方法】利用0.5%淀粉MS培养基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分别进行不同天数发酵,DNS法定量测定果胶酶活性。通过硫酸铵梯度盐析、Sephacryl S-100凝胶过滤层析和阴离子交换层析DEAE-Sepharose Fast Flow分离纯化果胶酶,经SDS-PAGE检测样品纯度,并利用生物化学技术分析其酶学性质。【结果】发酵10 d的发酵液中果胶酶活性最高;分离得到的果胶酶为鼠李糖半乳糖醛酸酶,分子量为58.83 k D,等电点为6.03,最适反应温度为40°C,最适反应pH为3.5,在pH 2.0-5.5之间酶活性比较稳定。Ca~(2+)、Li~+、Co~(2+)对酶活力有激活作用,K~+、Fe~(2+)、Pb~(2+)、Zn~(2+)、Cu~(2+)、Mn~(2+)、Ni+对酶活有抑制作用,Ba~(2+)和Mg~(2+)对酶活性有钝化作用。酶动力学常数Km和Vm值分别是3.600 g/L和0.162 7 g/(L·min)。【结论】从苹果树腐烂病菌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鼠李糖半乳糖醛酸酶并明确了其酶学性质,为果胶酶抗体的制备和细胞化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6.
水霉菌的形态及ITS区分子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 对从患病黄颡鱼病灶处分离的水霉菌株(HSY)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该菌在18—23℃均能形成游动孢子囊, 但只在20℃才大量释放游动孢子; 在15℃培养约3 周出现大量的藏卵器, 多数顶生, 形态与Saprolegnia litoralis 和Saprolegnia ferax 的均非常相似。序列比对分析显示, HSY 菌株与S. litoralis、S. bulbosa、S. oliviae、S. longicaulis、S. ferax、S. mixta 和S.anomalies 的ITS 区(包括5.8S rDNA)序列相似性均高于99%。系统发育分析显示, 所选的真菌分为3 个群,HSY 落于第一个群, MP 树显示HSY 菌株与S. litoralis、S. bulbosa、S. oliviae、S. longicaulis、S. ferax 以及S. mixta 枝系均互相平行, 而NJ 树显示其与S. ferax 和S. mixta 更近。综合形态学、ITS 区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 将HSY 菌株暂定为多子水霉(Saprolegnia ferax)。    相似文献   
107.
镰刀菌对鱼类致病性和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采用4种不同的人工感染方式,对模式鱼种金鱼实施镰刀菌(Fusarium spp.)FF08人工感染,以期探讨镰刀菌在不同感染方式下对鱼体的致病强度,同时通过石蜡切片和HE染色进一步研究了其对鱼体组织病理性损伤机制。结果表明:腹腔、肌肉和创伤感染均对金鱼有很强的致死性,15d内死亡率分别达到100%、93%和100%,鱼体均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发病症状。病理分析表明镰刀菌FF08感染可引起鱼体肌肉组织、肝、肾、肠道均出现较严重的损坏。主要表现为肌纤维细胞变性、坏死、溶解,大量炎细胞浸润,并有菌丝侵入肌肉组织;肝细胞水肿、充血、出血、血管发生血栓,并且镰刀菌分生孢子侵入组织,有强烈的细胞炎性反应;肾脏充血、出血、部分组织坏死崩解;肠道堵塞、肠系膜脱落等病理症状。研究将为鱼类镰刀菌病的侵染机制及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8.
重组人核苷二磷酸激酶A的理化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重组人核苷二磷酸激酶A(rhNDPK-A)进行纯化,并对重组产物的理化性质及在溶液中的聚合状态进行鉴定。NDPK-A工程菌发酵后的菌体高压匀浆,然后微孔过滤、超滤浓缩,所得样品经DEAE阴离子交换、Cibacron Blue亲和层析、分子筛层析三步纯化后,以SDS-PAGE和RP-HPLC分析纯化产物的纯度,RP-HPLC测定酶活性。合格制品以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测定相对分子质量(MW);Edman降解法测定N末端序列;多角度激光散射法测定重组产物在溶液中的表观分子量。结果表明,rhNDPK-A纯化产物的SDS-PAGE纯度为97.3%,RP-HPLC纯度为99.2%;比活性为(900±100)u/mg;单体相对分子质量为17017,与NDPKA分子量理论值相差132。测序结果表明,rhNDPK-A N末端缺失Met残基,其理论分子量为17017,与飞行质谱测定结果完全一致。表观分子量测定结果表明,rhNDPK-A在溶液中形成六聚体,表观分子量为102kD。上述结果说明, NDPK-A重组产物具与天然产物相同的自发形成六聚体性质,这为NDPK-A新药开发和机理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9.
包含体蛋白质的复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包含体的形成是异源蛋白质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的必然结果,也是目前产生重组蛋白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可溶、无生物活性的包含体必须经过变性、复性才能获得天然结构,完整特定的生物学功能。聚集是造成重组蛋白质复性产率低下的主要因素,因此理解蛋白质聚集机制,减少和防止聚集的发生是建立高效、高产率复性方法的关键。分子伴侣、低分子量添加物等在复性过程中的应用及新的复性方法的建立都大大提高了重组蛋白质复性产率。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