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9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由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患者血清中IL-10、IL-18及内毒素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血清IL-10、IL-18水平,采用偶氮显色基质法检测内毒素水平.结果:SBP患者血清中IL-10、IL-18及内毒素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SBP患者治疗后血清中IL-10、IL-18及内毒素的水平都明显降低,P<0.05.结论:检测血清中IL-10、IL-18及内毒素在肝硬化患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的诊断及预后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2.
皇甫川流域退化草地和恢复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常被作为植物所需营养元素的转化因子和资源库,是表明土壤发育状况和生化强度的一项主要指标。在内蒙古伊盟准格尔旗皇甫川流域,对退化草地和恢复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依次为0~10>10~20>20~30>30~40>40~50cm,随土层加深而递减;0~10cm土层细菌和丝状微生物生物量超过其他土层;恢复草地各土层中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均高于退化草地;恢复草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3.
研究了利用啤酒酵母细胞酶系催化鸟苷酸(GMP)合成三磷酸鸟苷(GTP)的工艺过程。采用分式析因及响应面实验设计对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分析了温度、pH、酵母、无机盐和表面活性剂等因素对GTP积累的影响,得到了一个可以较好预测实际反应的二次方模型以及优化条件即:GMP 7.16g/L,葡萄糖55g/L,酵母270g/L,硫酸氨1.5g/L,硫酸镁2g/L,磷酸二氢钾27.2g/L,表面活性剂8川L,氯化十六烷基吡啶1.5g/L,pH6.74,温度37.4℃。经过优化,反应得率从71.3%增至92.7%,较国内外报道的水平(80%)提高了12.7%.  相似文献   
34.
南方鲇脑垂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对不同发育阶段南方鲇脑垂体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南方鲇脑垂体由两个不同部位的胚胎细胞形成。源自胚胎原始口腔顶壁的上皮细胞团构成垂体的前、中腺垂体和部分后腺垂体 ;从间脑腹面漏斗体分离出来的细胞构成神经垂体和部分后腺垂体。受精后 32h ,原始口腔上皮细胞增生 ,口腔顶壁细胞群内凹 ,开始向内迁移 ;受精后 38h ,上皮细胞与口腔顶壁分离 ,形成实心细胞团 ,并沿着前脑腹面向间脑方向迁移 ;受精后4 5h ,细胞团迁移到间脑底部下方 ;初孵仔鱼原始口腔顶壁上皮细胞团位于间脑底部 ,与漏斗体接触 ;出膜后 36h ,上皮细胞团与漏斗体分离出来的细胞结合 ;出膜后 4 8h ,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清晰可辨 ;出膜后 4d ,腺垂体可区分前、后两部分 ;出膜后 6d ,GH细胞开始分化 ;出膜后 10d ,前、中、后腺垂体分化形成 ;出膜后 4 8d ,除GTH细胞外 ,其他分泌细胞均已分化 ;6月龄 ,分泌细胞分化完成。 1冬龄和 2冬龄幼鱼脑垂体仅前、中、后腺垂体体积及分泌细胞比例和部分细胞的超微结构与成鱼不同。  相似文献   
35.
用N个密码子对m个编码对象进行编码的编码格式是m元N维空间中的一个顶点。64个密码子对20种氨基酸和终止密码子进行编码格式的组合编码数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数字。对多元高维编码空间的拓扑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并由此推导出m -N空间的特性三角的排列方式以及给出特性三角公式的数学证明。指出 ,目前的遗传密码的编码格式是21元64维编码空间的一个顶点。应用组合数学分析的方法 ,计算了遗传密码格式的最大组合编码数CM =4.19×1084 ,基因组遗传密码的组合编码数CG =1.13×1080 以及线粒体遗传密码的组合编码数CT =1.38×1079 等。分析结果表明 ,遗传密码的指定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可能来源于λ简并后的偶数三联密码配对的组合编码的对称破缺  相似文献   
36.
目的 通过对小鼠摄食、摄水量及蛋白质代谢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 ,为今后的营养学和营养疾病学的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利用反义核酸技术与动物行为学实验方法相结合 ,从动物整体水平上研究与动物膳食和营养代谢相关的基因功能。从课题组以往研究得到的摄食量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的基因中选出 4个 ,用BALB c小鼠进行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 :D1、Pe和Tr实验组小鼠的摄食量、摄水量与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 ,D1和Tr实验组的蛋白质代谢与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D1实验组小鼠的摄食量和摄水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呈下降趋势 ,但其表观消化率小于对照组 ,说明其蛋白质代谢功能有所下降 ;Tr实验组小鼠的摄食量和摄水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呈上升趋势 ,其表观消化率大于对照组 ,说明其蛋白质代谢功能有所上升。结论 预测D1基因可能与促进营养代谢功能有关 ,Tr基因可能与抑制营养代谢功能有关。D1、Pe和Tr与移动、痛觉、记忆等其他行为学有相关性 ,P3与其他行为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7.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葛藤的雌雄蕊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葛藤雌雄蕊的发育及结构基本上符合蝶形花科的胚胎学特征,其花粉粒为2-细胞型,胚囊发育为蓼型。  相似文献   
38.
遗传密码的高维空间对称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称性是由均衡比例产生的匀称美。对称性和对称破缺在自然界和生命现象中普遍存在。20种氨基酸和终止码共有64个遗传密码子,组成一个6维的编码空间。遗传密码空间以对称轴将空间分成对称的两大部分:嘌呤空间和嘧啶空间。遗传密码子的简并以对称轴为参考轴,呈平行排列。高简并度氨基酸(6,4,3,简并度)和低筒并度氨基酸(1,2简并度)的简并子空间近似呈周期性的双方错方式排列。遗传密码的简并与4种核苷酸的二进制数字编码,具有密切的关系。经过分析,可得出遗传密码的连通性λλ简并法则:“除丝氨酸的密码子分成两个与对称轴平行的,分离的子空间之外,其余氨基酸和终止密码的密码子,都通过与空间对称轴平行的λλ平面或λ边简并,组成独立的,单一的连通子空间。”并对氨基酸密码子的惯用率与编码空间的对称关系,以及数字生物学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9.
神经信息学的原理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神经信息学是研究神经系统信息的载体形式,神经信息的产生、传输、加工、编码、存储与提取机理,以及建立神经数据库系统的科学。它是脑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神经信息学可分为分子神经信息学和系统神经信息学两个层次。神经信息编码可分为神经元脉冲序列的数字编码和突触联结权重编码两种编码方式。对21世纪神经信息学可能取得的新进展进行分析和预测,并论证开展人类神经组计划(HuNP)和建立神经数据库系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对人类神经计划与人类脑计划的异同步,进行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40.
土壤水分时空动态特征对于干旱地区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与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的樟子松和柠条固沙人工林为对象,于2018年11月-2019年11月连续观测了林地0-200 cm土壤剖面的含水量、温度及微气象因子,系统分析了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期内,两种林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可分为冻结期、补充期、消耗期和稳定期;依据土壤剖面的水分特征可分为易变层、活跃层和稳定层,但两种林地的分层深度有一定差异。在生长季内(5-10月),土壤含水量对大气降雨的响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降雨对樟子松人工林0-20 cm层土壤水分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柠条人工林0-10 cm层的影响极显著(P<0.01)、20-60 cm层显著(P<0.05)。在土壤冻融周期内(2018年11月-2019年4月),两种林地的土壤均表现为"单向冻结"和"双向融化"的特点;土壤温度是影响冻融期内土壤含水量的关键因素,两者呈极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樟子松和柠条人工林土壤的最大冻结深度分别为170 cm和190 cm,前者10 cm土层解冻时间要比后者晚11 d,可能与乔木树冠的遮阴作用有关。潜在蒸散与柠条林0-60 cm层、樟子松林0-20 cm和200 cm层的土壤水分呈极显著相关(P<0.01),而与樟子松林60 cm和160 cm层呈显著相关(P<0.05),这与树木蒸腾和土壤蒸发等综合作用有关。研究表明,由于两种人工林的树种组成、树冠大小、郁闭程度和根系分布等结构特征不同会导致林地土壤水分时空特征的异质性及其对环境因素响应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