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5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71.
危小建  辛思怡  张颖艺  龙英豪  张茜 《生态学报》2023,43(18):7585-7597
在江西省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的探析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促进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大南昌都市圈为例,利用当量因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1 km×1 km、3 km×3 km、5 km×5 km及10 km×10 km各个格网尺度下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和空间回归模型,研究不同尺度下ESV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尺度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 ESV分布总体呈现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的特点,且各种格网尺度下均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效应,但随着格网尺度增大其集聚效应减弱。(2) ESV空间异质性受自然、社会的协同作用,其中,人为影响指数的贡献最大,且任意双因子都比单一因子对ESV空间异质性的解释力高,但随着格网尺度增大,各因子及因子间的耦合协调作用对ESV的解释力都呈下降趋势。(3)随着格网尺度的增大,空间回归模型的拟合度下降,且不同格网尺度下影响ESV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不同,作用方向也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72.
希蒙得木,学名Simmondsia chinensis《S.calif.rwica》Nutall,希蒙得木科,希蒙得木属。多年生常绿灌木,根系较发达,可达30米,树高2~5米;叶对生,叶片椭圆形,蓝绿色,厚革质,富有韧性;雌雄异株,风媒传粉,冬季或早春开花;6~7月果实成熟,朔果,卵形,裂开性,每果内含1~3粒种子;种子褐色,胚乳稀少或无,干粒重500~1250克。  相似文献   
573.
猕猴桃伤流期芽接难以成活,通常成活率仅1—2成,是猕猴桃种植者想解决而尚未获得成功的问题。据我们1983年4月5日对伤流的观测表明,三年生植株每分钟从枝条切口处流出树液达25—48滴,一年生实生苗伤流也很明显,开芽接位及截顶时均迅速  相似文献   
574.
575.
几种猕猴桃种间杂交亲和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76.
HD-Zip转录因子在光信号转导、非生物胁迫、叶片发育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HB22转录因子是HD-ZipⅠ亚家族的成员之一。为研究PsnHB22基因的功能,从小黑杨(Populus simonii×P.nigra)cDNA中克隆PsnHB22基因并构建植物表达载体进行烟草(Nicotiana tabacum)的遗传转化,以获得该基因过量表达的转基因株系。对转基因株系进行PCR、qRT-PCR分子检测后观察表型,结果显示在营养生长时期,转基因烟草叶片窄小并且株高显著低于野生型对照。测定转基因烟草及野生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发现转基因烟草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由此推测PsnHB22基因在植株高生长、光合作用及叶片的形态建成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7.
钛及钛合金由于其优良的抗腐蚀性、生物相容性、低密度和高强度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承力部位的骨修复,但是如何促进 植入体与骨组织界面的有效结合仍是技术瓶颈,一方面由于植入体的弹性模量与骨组织不匹配,由此产生的应力屏蔽易导致植 入体松动,另一方面植入体缺乏骨诱导作用,导致材料骨界面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生物化学结合。近来,具有表面优化处理的新 型生物医用多孔钛材料通过引入孔隙的方法,使其与骨组织的力学性能相匹配,并且应用活化改性技术,使其具有生物活性,成 为目前骨替代材料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本文简要总结了多孔钛材料在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制备方法和表面改性等方面的 研究进展,强调在保证其多孔优势性能的前提下,通过生物活性因子的引入,进一步改善其生物相容性,提高结合力,延长植入体 的寿命,使其具有诱导成骨功能,是新型多孔钛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78.
579.
5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