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本文描述了上寒武统凤山组头足类化石27种,分属于13属、3科、3目、3亚纲。其中2新目、2新科、10新属、26新种,并讨论了分布、起源及演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13.
14.
海岸带植物叶片的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改善海岸带的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选取海南岛沿岸12个市(县)海岸带木麻黄防护林的木麻黄和周边沙滩上的藤本植物厚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木麻黄与厚藤叶片中的碳(C)、氮(N)和磷(P)含量,分析两种植物叶片C、N和P的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差异,探究不同环境因子对两种植物叶片C、N、P含量、C:N、C:P和N:P的影响,以期寻找影响海岸带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结果表明:海南岛木麻黄叶片C、N和P的平均含量分别是399.06±20.29、12.56±1.04、1.04±0.35 g·kg-1,C:N、C:P和N:P分别为32.04±2.82、420.65±121.27和12.92±3.21;厚藤叶片C、N和P的平均含量分别是364.31±30.20、12.84±1.96和2.06±0.64 g·kg-1,C:N、C:P和N:P分别为29.13±4.95、185.85±63.14和6.47±2.1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木麻黄叶片的N含量与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含量与年平均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C:P和N:P与年平均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厚藤叶片C含量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C:N与年平均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木麻黄叶片的N含量与10~20 cm土层的SOC呈显著负相关关系,C:N与10~20 cm土层的SOC呈显著正相关,C:P与0~10 cm土层的C: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厚藤叶片的C含量与10~20 cm土层的SOC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含量与0~10 cm土层的TN含量,N:P和10~20 cm的SOC含量呈正相关关系,C:N与0~10 cm土层的C: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C:P与0~10 cm的T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0~10 cm土层的C:N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N:P与0~10 cm土层的T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海岸带植被叶片的碳氮含量较低,N可能是影响该区域植物生长的主要因子,同时,植被生长受到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的共同影响,受土壤养分含量影响低,环境因子对不同类型的植物的影响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重引入林麝的家域利用与个体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典型的林栖偶蹄目动物,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引起的家域丧失是导致其濒危的重要因素。了解其家域面积,生境偏好等基本信息,是更好保护这一重要珍稀濒危动物的前提。但是,由于林麝生性机警,在野外环境中难以人为追踪,这些数据相对缺乏。2017年6月,我们为8只野化训练后的圈养林麝佩戴GPS项圈,并放归到陕西省平河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一年的监测,共获取6只林麝的野外活动点位,利用固定核空间法计算出家域面积,并分析了其家域特征和迁徙行为。结果显示:林麝在非繁殖期间各自占据独立的家域,表现出独居的特征;它们倾向于选择植被丰富、接近水源、半阴半阳、坡度陡峭并多悬崖峭壁的区域作为栖息地;一雄一雌两个个体全年家域面积分别为168.85 hm~2、64.87 hm~2,全年核心家域面积分别为40.08 hm~2、15.36 hm~2;在交配期间,雄性林麝会主动向雌性靠近,从而发生家域重叠。基于以上数据,本研究提出,林麝的实际家域面积,可能高于此前粗估,并建议在后续保护工作中,需要注重保障其基本生存面积。  相似文献   
16.
性类固醇激素对黄颡鱼雌雄生长二态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性类固醇激素在雌雄生长二态性中(Sexual Size Dimorphism, SSD)的作用, 文章分析了性类固醇激素对雌雄生长、性腺发育和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 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 E2)显著抑制黄颡鱼的生长, 且E2显著促进能量在肝脏中的分配, 但在摄食量上无显著影响, 所以E2对黄颡鱼生长的抑制是能量分配的差异引起, 而不是能量获取差异引起。17α-甲基睾丸酮(17α-Methyltestosterone, MT)显著促进雌鱼生长, 但抑制雄鱼生长, MT能显著促进黄颡鱼摄食和肝脏的能量分配, 显著抑制卵母细胞的发育和卵巢的能量投入。本研究发现MT通过促进摄食, 抑制卵巢发育并且减少性腺发育的能量投入, 从而促进雌鱼生长; E2能够显著增加雌雄鱼在肝脏中能量的投入, 最终抑制雌雄生长。实验结果只能部分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生长差异现象, 因此我们需要更进一步从能量的摄入、分配及消耗三方面来研究雌雄生长的二态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研究了华中地区池塘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卵巢的发育规律, 分析了水温与光照条件变化对卵巢发育的影响, 探究了大口黑鲈反季节繁殖的方法, 旨在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气候条件, 化劣势为优势, 从根本上解决本地大口黑鲈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实验采用形态学、组织学等方法比较分析了大口黑鲈卵巢发育特征, 采用人工控温和人工促熟的方法探究了温度和性激素对大口黑鲈性腺启动发育的影响。研究发现, 华中地区大口黑鲈雌鱼性腺指数(GSI)周年变化在0.63%—7.95%, 10月中旬至12月初水温由20.6℃降至11.0℃期间, 卵巢开始发育至Ⅲ期, 并以Ⅲ期越冬, 至4月中旬繁殖产卵, 5月底结束, 繁殖前约80%的雌鱼绝对繁殖力在4.5万—6.5万粒, 但受水温升高的影响, 卵巢中15%成熟卵母细胞未能产出而逐步退化, 产卵结束时仍有一半以上卵未产出(GSI为4.6%); 雌鱼GSI与肠系膜脂肪系数(MFI)、肝体比(HSI)在10月份至次年4月份呈显著负相关(P<0.05), 表明在此期间, 机体储存的营养物质部分转移至性腺, 优先保证性腺发育。在大口黑鲈反季节繁殖实验中, 采用井水[水温(20±1)℃]降温和控温处理的方法能够促进大口黑鲈性腺的启动发育, 经过3个月处理, 控温组雌鱼卵巢发育至Ⅳ期末, GSI达到4.06%, 而对照组雌鱼卵巢处于Ⅲ期, GSI为2.52%, 两组差异显著(P<0.05), 两组雄鱼精巢均发育至Ⅳ期末, 控温组GSI达0.89%, 对照组为0.73%, 这表明可以通过温度处理来调控大口黑鲈性腺的发育。最后针对反季节繁殖中亲本的培育方法和处理时间等进行了总结, 以期为后续培育反季节大口黑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安徽宿县上寒武统凤山组头足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报道安徽北部宿县夹沟一带,上寒武统凤山组的头足类化石新材料,并试对凤山期头足类的分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在野外期间,得到安徽区测队金运发、韩立刚的帮助;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张俊明,在沉积相等方面,与笔者进行讨论并提出重要的建议,张福田摄制图影,周其义清绘插图,均此致谢.  相似文献   
19.
岳莉莉  齐义鹏 《病毒学报》1998,14(3):234-239
通过基因工程操作,使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融合,用新型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昆虫细胞中高效表达了HBeAg-GFP双功能融合蛋白。经ELISA法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证实,表达产物既能发射易于检测的绿色荧光,又具有HBV的e抗原活性,为免疫诊断新方法的建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拉米夫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段肝功能指标复常率、病毒量转阴率、乙肝E抗原(HBe Ag)转阴率、粒细胞降低率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抑制率,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复常率、血病毒量转阴率、Hbe Ag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对应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血粒细胞降低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HBV-DNA水平总抑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更显著,能有效抑制HBV-DNA复制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