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1.
目的:对比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患者眼压、生活质量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青光眼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n=38,传统小梁切除术]和B组[n=42,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视力、眼压、生活质量、血清细胞因子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眼压呈不断下降趋势,且B组低于A组(P<0.05);B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视力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量表(SF-36)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相比,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改善青光眼患者中的视力、眼压、生活质量、血清细胞因子方面效果显著,同时还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2.
报告1例被误诊为环状肉芽肿的由石膏样小孢子菌引起的体癣。患者女,60岁,左腕部红斑2个月。外院曾诊断为"环状肉芽肿"治疗不佳,经真菌学检查确诊为石膏样小孢子菌导致的体癣。给予伊曲康唑200 mg/d,共1周,硝酸舍他康唑软膏外用,治疗1周后皮损痊愈。  相似文献   
93.
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已知的DNA序列数量呈指数性增加,为了能更快的探索其未知的生物功能,一些简化组装流程的DNA克隆及组装新技术争相发展起来。其中大部分需要在菌体外构建重组体,但重组酶纯化过程复杂,运送和保存方法要求严格,致使成本较高。最近研究者开发了一些在菌体内进行DNA组装的简易、低成本的新方法。主要对各类基因克隆及组装方法的研究现状、原理和优缺点等进行综述,并结合实际的工作内容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能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新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
11种植物精油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有效的植物杀菌成分,采用菌丝生长法,测定了香茅油、薰衣草油、菊花油、月桂油、柠檬油、广藿香油、肉桂油、天竺葵油、迷迭香油、茶树油、薄荷油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发现在2 g/L的浓度下,上述11种精油对6种供试病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香茅油、肉桂油、天竺葵油、月桂油、茶树油和薄荷油对6种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均为100%。剂量效应试验表明,肉桂油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和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的EC50值分别为29.05μg/mL和42.96μg/mL,而天竺葵油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EC50值分别为34.02μg/mL和68.48μg/mL。  相似文献   
95.
采用模拟UV-B辐射增强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对中国亚热带常见树种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叶片化学组成及其凋落后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强的UV-B辐射显著增加了杜英凋落叶中的N含量,显著降低了凋落叶中的C、P、K、木质素含量和C∶N、木质素∶N;在分解过程中,对照和UV-B辐射增强处理凋落叶的分解差异不显著,在前10个月的分解过程中均发生了N的富集,且对照凋落叶的N富集程度显著强于UV-B辐射增强处理;2组处理下凋落叶均发生了P和K的释放,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6.
2010年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及迁飞轨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纵卷叶螟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兴安地区位于广西东北部是每年稻纵卷叶螟在我国南北往返的必经之路,分析该地区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动态和迁飞规律,对全国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采用灯光诱捕、田间系统调查与雌蛾卵巢解剖的方法研究了2010年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动态和世代虫源性质,并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和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2010年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迁飞高峰期进行了迁飞轨迹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在广西兴安地区随季节变化明显,年发生6代,于4月底迁入,迁飞活动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8月中旬。在双季早稻田、单季中稻田和双季晚稻田均发生3代,且在不同类型田中重叠发生,其在双季早稻田的发生量明显高于单季中稻田和双季晚稻田。(2)明确了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各世代虫源性质。第2、3代主害双季早稻,均为迁入虫源;第4代数量最多,主害双季早稻,属于迁入虫源在本地繁殖世代;7月中下旬连续降雨天气阻碍第四代稻纵卷叶螟从本地迁出,滞留单季中稻为害。第5代主害单季中稻,虫源性质复杂,主要为本地虫源本地繁殖型,既有迁入,又有迁出;第6代前期主害单季中稻,后期主害双季晚稻,第7代为害双季晚稻,虫源性质均为本地虫源大部迁出型。(3)2010年广西兴安5月上旬稻纵卷叶螟迁入虫源地来自广东沿海阳江和湛江稻区,6月中旬大规模迁入虫源地主要来自广东沿海雷州半岛稻区。低空激流为稻纵卷叶螟的迁入提供了运载气流,而当时的降雨是迫使稻纵卷叶螟集中降落的主要原因。10月中旬从本地迁出的稻纵卷叶螟,随东北气流南下可到达广西沿海北海市。  相似文献   
97.
ChIA-PET技术     
配对末端标签测序分析染色质相互作用(chromatin interaction analysis by paired-end tag sequencing,ChIA-PET)技术是一项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分析远程染色质相互作用的新技术。它把染色质免疫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技术、染色质邻近式连接(chromatin proximity ligation)技术、配对末端标签(paired-endtag,PET)技术和新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技术融为一体,在基因组三维折叠和套环状态下分析基因表达和调控。ChIA-PET技术已用于确定人乳腺腺癌细胞内雌激素受体a的结合位点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更多蛋白质因子的发现及其抗体的应用,该技术可实时捕获全基因组范围内参与复制、转录过程的蛋白质因子结合位点以及结合位点间的相互作用,这对于阐明基因调控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8.
苏南丘陵不同林龄杉木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江苏苏南地区不同林龄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及其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龄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过熟林阶段最高、中龄林阶段最低,水溶性有机碳与易氧化碳含量总体表现出与总有机碳较为一致的变化特征,二者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没有稳定变化.2种活性有机碳之间、活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全氮、碳氮比呈显著相关,与全硫、土壤水分、pH、容重相关关系不显著,但在不同林龄阶段的表现有所不同.杉木林土壤有机碳在不同林龄阶段可能对森林碳循环起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
100.
目的研究Cx43基因剔除(Cx43KO)小鼠胚胎心脏近端流出道组织中基因表达谱的改变,筛选可能导致Cx43KO小鼠流出道梗阻的相关基因。方法以胎龄(embryonic day,ED)14.5天的Cx43KO和野生型(Cx43WT)鼠胚心脏近端流出道部分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总RNA,逆转录成cDNA;并在体外转录为cRNA,同时进行生物素标记及片段化;再与Affymetrix-4302.0基因芯片进行杂交。杂交信号经扫描后,应用相关生物信息软件分析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Cx43WT组相比,Cx43KO组中表达上调2倍以上的基因共有287个,表达下调2倍以上的基因有199个。其中表达差异的基因参与转录调控、细胞周期等主要生理过程。进一步筛查表达差异1.5倍以上的基因发现,Galpha13信号通路上的多个基因在Cx43KO组有明显变化。结论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初步筛选出与Cx43KO鼠胚心脏近端流出道发育有关的多个基因,其中Galpha13信号通路上的相关基因可能与Cx43KO小鼠流出道梗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