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7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为建立一种能模拟临床,更简便易行的慢性癫痫模型,我们参考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用化学致病剂的阈下剂量反复刺激动物点燃的方法,选用纯系SD大鼠56只,建立马桑内酯(Coriaria Lanctone,CL)大鼠点燃性癫痫模型。动物随机分成V组,实验组反复肌肉注射不同阈下剂量的CL,对照组注射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每3.5天一次,通过埋藏电极,遥测记录皮层电图(electrocorticogram)及海马脑电图(hippocampal electroencephal-ogram),同时观察行为。点燃效应的行为观察,主要参考Smialowski的6级评定法:0级,无任何发作迹象;1级,头面部抽搐;2级,前肢阵挛性惊厥…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对比剂肾病的预防作用,旨在为高血压患者PCI术后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20例择期行PCI术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ED组)、瑞舒伐他汀组(RO组)、依达拉奉与瑞舒伐他汀联合组(C组),各40例。ED组给予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00 mL+依达拉奉30 mg,每12小时一次;RO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口服,每晚一次;C组将2者联合应用。所有患者均于术前3天开始用药。观察3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后第1天血尿素氮(BUN)、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ys C)、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对比剂肾病的发病率。结果:ED组、RO组、C组CIN的发病率分别为10%、7.5%、2.5%,C组CIN发病率明显低于ED组与R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组Scr、BUN、Cys C、MDA浓度明显低于ED组与RO组(P0.05),SOD含量高于ED组与RO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能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PCI术后对比剂肾病的发病率,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4.
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等功能。为研究其降糖活性成分及谱效关系,本文确定了红花降糖活性部位;建立了HPLC指纹图谱,通过对照品指认其中7个主要成分后,用灰色关联度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揭示了这7个共有峰协同发挥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抑制作用,其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6号峰)和6-羟基山柰酚-3,6-二-O-葡萄糖基-7-O-葡萄糖苷(3号峰)是贡献最大的成分。含量测定显示10批红花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及山柰素的含量均在1.67%~1.94%和0.09%~0.12%之间,该研究为红花在糖尿病药物开发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5.
目的:研究DXS101位点在中国新疆维吾尔族群体中的遗传结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PCR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银染显带技术,检测100名(女42,男58)维吾尔族无关个体DXS101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结果:在女性样本中,DXS101位点检出9种等位基因和17种基因型;在男性样本中,DXS101位点检出7种等位基因:该位点在女性中的个体识别率为0.8937,多态信息量为0.8072,杂合度为0.8156,在男性中的个体识别率为0.6674。结论:群体遗传多态性指标显示DXS101位点在新疆维吾尔族群体中具有较高多态性,在维吾尔族群体法医学个体识别、亲权鉴定及群体遗传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
报告1例被误诊为环状肉芽肿的由石膏样小孢子菌引起的体癣。患者女,60岁,左腕部红斑2个月。外院曾诊断为"环状肉芽肿"治疗不佳,经真菌学检查确诊为石膏样小孢子菌导致的体癣。给予伊曲康唑200 mg/d,共1周,硝酸舍他康唑软膏外用,治疗1周后皮损痊愈。  相似文献   
97.
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已知的DNA序列数量呈指数性增加,为了能更快的探索其未知的生物功能,一些简化组装流程的DNA克隆及组装新技术争相发展起来。其中大部分需要在菌体外构建重组体,但重组酶纯化过程复杂,运送和保存方法要求严格,致使成本较高。最近研究者开发了一些在菌体内进行DNA组装的简易、低成本的新方法。主要对各类基因克隆及组装方法的研究现状、原理和优缺点等进行综述,并结合实际的工作内容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能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新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
11种植物精油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有效的植物杀菌成分,采用菌丝生长法,测定了香茅油、薰衣草油、菊花油、月桂油、柠檬油、广藿香油、肉桂油、天竺葵油、迷迭香油、茶树油、薄荷油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发现在2 g/L的浓度下,上述11种精油对6种供试病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香茅油、肉桂油、天竺葵油、月桂油、茶树油和薄荷油对6种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均为100%。剂量效应试验表明,肉桂油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和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的EC50值分别为29.05μg/mL和42.96μg/mL,而天竺葵油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EC50值分别为34.02μg/mL和68.48μg/mL。  相似文献   
99.
2010年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及迁飞轨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纵卷叶螟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兴安地区位于广西东北部是每年稻纵卷叶螟在我国南北往返的必经之路,分析该地区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动态和迁飞规律,对全国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采用灯光诱捕、田间系统调查与雌蛾卵巢解剖的方法研究了2010年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动态和世代虫源性质,并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和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2010年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迁飞高峰期进行了迁飞轨迹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在广西兴安地区随季节变化明显,年发生6代,于4月底迁入,迁飞活动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8月中旬。在双季早稻田、单季中稻田和双季晚稻田均发生3代,且在不同类型田中重叠发生,其在双季早稻田的发生量明显高于单季中稻田和双季晚稻田。(2)明确了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各世代虫源性质。第2、3代主害双季早稻,均为迁入虫源;第4代数量最多,主害双季早稻,属于迁入虫源在本地繁殖世代;7月中下旬连续降雨天气阻碍第四代稻纵卷叶螟从本地迁出,滞留单季中稻为害。第5代主害单季中稻,虫源性质复杂,主要为本地虫源本地繁殖型,既有迁入,又有迁出;第6代前期主害单季中稻,后期主害双季晚稻,第7代为害双季晚稻,虫源性质均为本地虫源大部迁出型。(3)2010年广西兴安5月上旬稻纵卷叶螟迁入虫源地来自广东沿海阳江和湛江稻区,6月中旬大规模迁入虫源地主要来自广东沿海雷州半岛稻区。低空激流为稻纵卷叶螟的迁入提供了运载气流,而当时的降雨是迫使稻纵卷叶螟集中降落的主要原因。10月中旬从本地迁出的稻纵卷叶螟,随东北气流南下可到达广西沿海北海市。  相似文献   
100.
ChIA-PET技术     
配对末端标签测序分析染色质相互作用(chromatin interaction analysis by paired-end tag sequencing,ChIA-PET)技术是一项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分析远程染色质相互作用的新技术。它把染色质免疫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技术、染色质邻近式连接(chromatin proximity ligation)技术、配对末端标签(paired-endtag,PET)技术和新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技术融为一体,在基因组三维折叠和套环状态下分析基因表达和调控。ChIA-PET技术已用于确定人乳腺腺癌细胞内雌激素受体a的结合位点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更多蛋白质因子的发现及其抗体的应用,该技术可实时捕获全基因组范围内参与复制、转录过程的蛋白质因子结合位点以及结合位点间的相互作用,这对于阐明基因调控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