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9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26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氯霉素抗性融合蛋白报告系统的建立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N端融合了可溶性蛋白细胞所表现出的氯霉素抗性高于不溶性蛋白这一特点,建立了一种能在大肠杆菌中方便地检测到目的蛋白可溶性的报告系统。以pMalp2X高效表达载体为基础,采用PCR法扩增CAT基因,并通过引物向CAT中引入所需的多克隆位点、终止密码子及linker,将扩增得到的CAT片段插入到pMalp2X中,构建pCAR报道质粒并作测序鉴定;PCR分别扩增IGF1、IL3、Trx基因,连接到pCAR载体上,导入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中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氯霉素抗性试验对表达目的蛋白的可溶性和表现出的氯霉素抗性的相关性加以验证。结果显示用该载体表达的重组蛋白的可溶性与氯霉素抗性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本报告系统能通过直观的平板氯霉素抗性高低正确指示位于CATN端的目的蛋白的可溶性,为其在生物工程和蛋白质构象相关疾病研究等领域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92.
作物尤其是玉米的种子中积累了丰富的植酸。早先的研究侧重于降低种子中植酸的含量,但是随着人们对植酸认识的深入,发现植酸对于动、植物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生物功能。对于人和动物而言,植酸有抗营养作用,但也是重要的健康因子;对于植物而言,植酸及其代谢中间体的生物学功能却缺乏明确的研究。若要明确把握植酸的育种方向,就必须对植酸在植物中的合成过程有明确的认识。但自植酸被发现至今,人们对于其在高等植物中的合成过程仍然知之甚少,对其生物学功能更是缺乏全面的了解。本文综述了植酸代谢研究的现状,分析并总结了植酸的代谢通路,指出了植酸代谢研究的突破点,结合植酸代谢的研究特点和进展,比较了基因同源克隆、关联分析等4种最具潜力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893.
西土寒宪蚓(Ocnerodrilus occidentalis)为广东人工林和撂荒地内广泛分布的外来种蚯蚓, 因其对水热、pH值及土壤有机质等的变化不敏感, 其分布范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研究西土寒宪蚓对人工林碳循环的影响过程, 可以为如何减少外来蚯蚓影响下的人工林土壤碳排放提供思路。在广东鹤山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aeformis)人工林内设置外来蚯蚓和乡土植物野外控制实验,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CO2通量进行15天的原位测定。结果发现, 单独添加西土寒宪蚓及单独种植三叉苦(Evodia lepta), 对土壤CO2通量的效应都不明显。植物物理过程(如遮阴作用等)、植物生物过程(如根际化学物质分泌过程等)及植物在未添加蚯蚓样方和添加蚯蚓样方中对土壤CO2通量的效应分别为-32.1%、40.9%、8.8%和-7.2%、30.7%、23.5%。植物的物理过程抑制了土壤CO2排放, 但提高了蚯蚓对土壤CO2排放的促进作用(提高了39.3%)。植物的生物过程促进了土壤CO2排放, 但减弱了蚯蚓对土壤CO2排放的促进作用(降低了23.5%)。试验期间蚯蚓对多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不明显, 但是蚯蚓的存在有增强土壤细菌活性的趋势, 而且使土壤CO2通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更加密切了; 同时, 蚯蚓的存在也使土壤CO2通量与土壤水热因子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可见, 森林土壤CO2通量不仅与水热条件有关, 还受地上和地下生物过程的调控。如果只关注森林土壤CO2通量的大小, 而忽略影响土壤CO2产生及释放的生物学过程, 将无法找到减少森林土壤CO2排放的有效途径。减缓人工林中土壤碳的排放, 必须综合考虑植物物理过程、植物生物过程以及蚯蚓对土壤CO2排放过程的独立效应和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894.
895.
植物病原真菌的MAPK基因及其功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叙述在植物病原真菌中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基因的种类和特征 ,概括了MAPK基因在植物病原真菌生长发育、胁迫反应和侵染、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研究现状 ,讨论了进行植物病原真菌MAPK基因研究的意义及重点研究的课题 ,并根据最新研究进展 ,提出了植物病原真菌MAPK基因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96.
采用清除二苯代苦味酰基(DPPH)自由基、清除[2,2-连氨-(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氨盐](ABTS)自由基和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测定法对疏毛绣线菊总抗氧化活性行评价,将测定结果与阳性对照药物二丁基羟基甲苯(BHT)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疏毛绣线菊正丁醇部位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IC50=42.2μg/mL)和还原Fe3+的能力(TEAC=1052.46μmol/g),乙酸乙酯部位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IC50=6.4μg/mL)较好,但均弱于阳性对照药物BHT(IC50和TEAC值分别为23μg/mL、2.3μg/mL和1532.7μmol/g)。实验证明疏毛绣线菊正丁醇部位体外抗氧化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897.
目的:研究Smoothened(SMO)在肝癌和肝硬化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组织标本后,运用石蜡包埋,切片后,HE染色,构建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Smo蛋白在肝癌和肝硬化中的表达。结果:Smo蛋白在肝癌细胞浆、良性肝肿瘤组织细胞浆、肝硬化组织中强染色,在正常组织中无染色。并且在典型肝硬化中强染色,在中度肝硬化中弱阳性。结论:Smo蛋白表达与肝癌的发生有关,Smo基因的高表达可能激活某种机制而参与诱导肝癌的发生。可能是通过异常激活Sonic hedgchog信号通路,从而诱导肝癌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898.
黑淑梅 《广西植物》2012,32(6):788-792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研究了3d龄和10 d龄小麦幼苗在5~100mg/L Cr6+胁迫下根系和地上部分DNA 5-甲基胞嘧啶(5-MeC)含量的变化.方法:色谱柱为Hypersil BDS-C18键合柱(5μm,150×4.6 mm I.D.);流动相由5%甲醇,4.75 mmol/L己烷磺酸钠,0.2%三乙醇胺组成,三蒸水配制,pH值为5.5;流速为0.7 mL/min;检测波长为273 nm.结果发现:除100 mg/L Cr6+降低了3d龄小麦幼苗根系DNA 5-MeC的百分含量外,所试不同浓度Cr6+均引起两苗龄幼苗叶片和根系DNA甲基化水平的上升;3d龄幼苗对Cr6+胁迫比10 d龄幼苗敏感,根系比地上部分敏感.结论:Cr6+胁迫引起的DNA甲基化水平改变可能影响到小麦幼苗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99.
功能菌群耦合黄铁矿浸出软锰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3种不同来源的环境样品混合后接种至含1%黄铁矿和1%软锰矿的培养基中进行富集培养,初步得到有一定浸矿功能的混合微生物菌群。【方法】菌群继续用于黄铁矿和低品位软锰矿共同浸出,设置未接种的体系作为对照。【结果】对浸出过程中菌群结构的变化、pH、锰浸出率和浸出残渣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接种过微生物菌群的浸出体系在反应15 d后,锰浸出率达到92.48%,远高于未接菌对照组的40.34%;菌群中Thiomonas sp.所占比例从最初的2%上升到浸出结束时的93%。实验组的pH从最初的4.0下降到2.5;X射线衍射(XRD)分析发现,通过生物作用浸出的残渣中含有黄钾铁矾,说明生物代谢产生了大量的硫酸。【结论】证明微生物在两矿浸出过程中通过促进黄铁矿解离,维持体系低pH等作用加速反应的进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浸矿的作用机制和开发低品位锰矿的生物浸出工艺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00.
珠江三角洲地面风场的特征及其城市群风道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武  王义明  王越雷  陈东梅  陈世栋 《生态学报》2012,32(18):5630-5636
利用珠三角20个观测站1964—1983年的风数据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地面风场风向、风速分布与季节变化特征,并基于经验正交函数(EOF)进行了地面风场的空间分类。呈缺口盆地地形的珠三角风速较低,为3—2 m/s,整个区域风速南高北低;以伶仃洋为界,西岸高于东岸;西南部潭江谷地夏季多南风,冬季为北风,东岸东江谷底全年多东风,北江与西江河谷冬季盛行北风,夏季为东南风。综合风向与风速,结合地形,可将珠三角地面风场由南向北依次划分为较高风速区、中风速区和低风速区三类。根据空间尺度以及在区域中发挥的作用,珠三角城市群应构建多级风道,且风道还有常年与季节之别:伶仃洋(伶仃洋—虎门—狮子洋—广州水道)、西江(磨刀门—九江—三水)、潭江河谷应属于一级常年风道;北江(清远—三水)和东江(博罗—狮子洋)为一级季节风道。广州—三水段、黄埔—东莞段、中山—江门段以及伶仃洋段是影响整个珠三角大气环境质量风道的枢纽地段。城市群规划中对枢纽段超高建筑群进行风环境影响的评价,对枢纽段河道宽度、建筑物高度与密度的控制,将有助于提高珠三角城市群的空气质量,并防范下垫面粗糙度改变引起峡谷风的新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