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2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45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66年   5篇
  1965年   18篇
  1963年   19篇
  1959年   11篇
  1958年   4篇
  195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91.
朱新宇 《生物学通报》2009,44(11):13-15
解读进化树是学习生命科学的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一些描述物种进化关系的概念常感到难以准确把握和应用,降低了学习热情,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通过选择合适的进化类群和关键的系统发育学概念作为样本,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992.
从朝鲜蓟(Cynara scolymus)叶中分离得到2个酚性糖苷化合物,其中一个是新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确定其结构为2-甲氧基-4-(2,3-二羟基-丙酰基)-苯基-1—O-(6′-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  相似文献   
993.
2006年安庆地区褐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大发生的特点主要有:迁入虫量大、回迁峰次明显;短翅型成虫发生早、虫口高;田间种群增长迅速,全市普遍重发,局部暴发;田块间虫口差异大。分析认为导致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丰富的初迁虫源奠定了大发生的基础;褐飞虱生物型变化,食料条件丰富;单季稻面积扩大,从食料和生境2个方面为褐飞虱发生提供利好条件;褐飞虱对主治药剂吡虫啉产生抗性,促进褐飞虱暴发。还就加强异地监测、抗药性监测、田间调查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94.
一株水稻纹枯菌拮抗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土壤中分离并鉴定水稻纹枯菌拮抗细菌,测定其体外抑菌和温室防治效果。【方法】采用系列稀释法和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细菌,基于形态、生理特征及16S rDNA序列鉴定其分类地位,采用种子细菌化温室试验测定其防效。【结果】从蔬菜根际土壤中筛选出一株纹枯菌拮抗细菌,命名为kwkjT4。菌株具有明显的体外抑菌活性,对水稻纹枯病的温室防效与井冈霉素相当,初步鉴定为假紫色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pseudoviolaceum)。最适生长条件为pH 7.0,温度32°C,培养时间为36 h;抑菌活性物质产生的最适培养条件为pH 6.0,温度28°C,培养时间为48 h;表明两者并不一致。【结论】kwkjT4菌株在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这是C.pseudoviolaceum拮抗纹枯菌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95.
中国近海银鲳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黄海、东海和南海的7个银鲳群体的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变异进行分析,研究银鲳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群体历史动态。在所分析的111个个体中检测到16个单倍型。7个群体呈现出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564~0.688) 和低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01~0.003)。单倍型遗传学关系、两两群体间的FST值和分子方差分析均表明中国近海7个银鲳群体间的遗传分化不显著。中性检验和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均表明中国近海银鲳经历了晚更新世的群体扩张事件,扩张时间约为6.0×104~1.04×105 年前。研究结果表明,银鲳的卵和幼体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中国近海的海洋环流以及近期的群体扩张可能是造成中国近海银鲳群体在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上存在较高的遗传同质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6.
基于湿地植物光谱的水体总氮估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再生水补充城市湿地是目前湿地恢复与重建的主要方向,然而再水中高浓度的氮、磷含量极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遥感技术已成为富营养化监测的重要手段,但对于植被覆盖水域的富营养化直接探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北京市典型再生水补水湿地奥林匹克公园南园湿地为研究区,利用湿地植物光谱进行水体富营养化主控因子总氮的遥感探测。测定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香蒲(Typha angustifolia)的叶片光谱及水体总氮含量,在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建立二者的关系模型,包括单变量模型(比值光谱指数(SR)模型和归一化差值光谱指数(ND)模型),与多变量模型(逐步多元线性回归(SMLR)模型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并利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cv)和均方根误差(RMSEcv)进行模型精度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回归模型相比,多变量回归模型精度较高;多变量回归模型中,PLSR模型精度较高,R2cv可达0.72,RMSEcv仅为0.24,是建立湿地植物光谱与水体总氮含量关系的最优模型。不同湿地植物类型相比,利用芦苇反射光谱建立的各种预测模型的精度都高于香蒲。其他环境因子(总磷)也是影响TN含量与湿地植物反射光谱关系的重要因素。研究成果可以弥补现有水体富营养化遥感探测的不足,并为再生水利用的城市湿地水质监测与管理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石龙宇  李杜  陈蕾  赵洋 《生态学报》2012,32(21):6892-6900
随着区域合作和大尺度景观保护的需求不断增加,跨界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跨界资源管理的一种典型方式,跨界自然保护区正成为保护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对跨界自然保护区概念、类型及历史发展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建立跨界自然保护区的效益和代价及影响跨界自然保护区成败的因素,指出建立跨界自然保护区可能是在更大尺度上实现生态系统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途径。同时,分析了我国保护区的跨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不同行政区间展开跨界合作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最后对跨界保护的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998.
不同利用强度下绿洲农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地处极端干旱背景下的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为研究区,以绿洲化为视角,根据当地农民耕作习惯于2005年选择4块试验农田,分别代表当地典型的农田利用强度。基于单项指数(Ei)和综合指数(Ec)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分析了绿洲农田在不同利用强度下的土壤Fe、Cu、Mn、Zn等微量元素有效性,探讨了土壤微量元素与人为耕作管理措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为耕作管理强度会对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产生重要影响,绿洲不同位置农田因施肥强度和管理方式的差别,其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绿洲内部农田土壤有效Fe、Cu、Mn、Zn含量显著高于绿洲边缘各样地,新垦农田土壤有效Fe、Cu、Zn含量均低于对照样地;绿洲内部农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最高,新垦农田最低;农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与土壤有机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9.
选择6种吸附树脂和离子交换树脂对D-泛解酸内酯水解酶进行固定化,筛选出了固定化效果较好的大孔弱碱性丙烯酸系阴离子交换树脂D-380为载体,用先吸附后交联的方法固定化。通过实验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最佳的固定化条件为:加酶量6U/g树脂、吸附pH7.5、吸附时间4h、吸附温度30℃、交联剂戊二醛终浓度0.1%、交联时间2h。实验表明在此条件下制得的固定化酶有很好的稳定性:固定化酶在连续20次的底物水解反应后,剩余酶活达到71%。当温度达到80℃时游离酶几乎失去酶活,而固定化酶剩余酶活为60%以上。游离酶的pH稳定性范围为pH7~8,而固定化酶为pH6.5~8.5。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硅胶、RP-18、Sephadex LH-20等多种材料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从虎皮小牛肝菌(Boletinus pictus)子实体的氯仿/甲醇(1:1,v/v)提取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它们分别为:亚油酸甲酯(1)、9(Z)-十八烷烯酸(2)、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3)、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4)、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9α-四醇(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6)、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7)、烟酰胺(8)和尿嘧啶核苷(9).所有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虎皮小牛肝菌中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