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21.
宁夏水洞沟遗址的发现首次证实了旧石器时代东亚古人类的热处理行为。本文通过压缩实验和XRD(X射线衍射)检测,对宁夏水洞沟遗址区采集的白云岩石料热处理前后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经过450℃热处理的白云岩石料材质更加均匀,硅质含量减小、钙质含量增加,抗压强度下降31%,最大应变提高27%,在应力-应变曲线上出现了明显的锯齿状波动现象。这些变化降低了打击石料所需的力度,使石料易于产生多次开裂,不容易发生一次性灾变破坏,为古人类调整打击点、打击方向和力度创造了机会,从而降低了打制难度,提高了石器的制作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22.
徐家城遗址是甘肃省近年来发掘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主要埋藏于陇西盆地水洛河二级阶地上覆的马兰黄土中,年代在距今约4.6~2.3万年间。本文使用原料最小单元分析这一目前国内尚未普及的方法对该遗址主文化层的石制品进行研究,涉及遗址形成过程、空间利用以及古人类的流动组织等方面。研究表明,古人类原地剥片行为是遗址主文化层石制品分布状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文化层交界位置所受扰动程度较大;石器工业面貌权宜性色彩较为浓厚,发掘区内并未呈现明显的功能分区,同一时期可能存在其他生活中心。本文对原料最小单元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和潜力作了一定讨论。  相似文献   
123.
本文是对2007年发掘获得的水洞沟第12地点石核类石制品的系统分析,研究对象包括锤击石核46件、砸击石核82件、细石核95件。通过对石核的尺寸、技术特征分析发现,锤击石核是细石核的预制阶段;砸击技术的开发对象多是以燧石为代表的优质石料,尺寸小,不适于锤击及间接剥片技术的应用;细石叶技术是该遗址的核心剥片技术,其中以楔形石核的打制技术最成体系。这种以细石叶技术为主体的文化现象,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末段的中国北方地区具有普遍性,是人类在气候波动的条件下实现适应生存的重要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24.
安徽芜湖金盆洞旧石器地点2002年发掘报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01年春季,在安徽芜湖石硊镇发现了,一处富含脊椎动物化石的称为金盆洞的洞穴堆积。翌年秋季,对金盆洞化石点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化石发掘,发现人工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共伴,收集到10余件人工制品和3千余件哺乳动物化石,初步搞清了这一地点的地层、化石种类分布及其时代。经初步研究,金盆洞出土的动物化石可以归入8个目18个科23个属27个种哺乳动物;该动物群与和县龙潭洞的动物群最接近,其次为南京汤山葫芦洞的动物群较接近,其生存时代很可能是中更新世晚期。金盆洞旧石器地点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长江下游石灰岩地区的洞穴和裂隙堆积中具有发现史前人类活动遗迹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5.
许家窑遗址74093地点1977年出土石制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宁  裴树文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1,30(3):275-288
许家窑遗址74093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中部, 发现于1974年, 出土了早期智人化石以及大量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该地点进行过多次发掘, 其中1977年在U3等探方共出土石制品共1765件, 类型包括石核、石器、完整石片、不完整石片和断块等。石制品原料取自梨益沟流水带来的河卵石, 以石英岩和脉石英为主。石制品以小型居多, 锤击法为主要剥片方法, 砸击法应用较少。石器毛坯以片状居多, 占63.6%; 石器类型多样, 以刮削器和石球为主; 石器由锤击法加工而成, 加工部位多集中分布在毛坯的单侧或者单端, 单向加工占72.4%, 且以正向为主; 双向加工占27.6%, 多以复向加工为主。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地点活动的时间大致发生在晚更新世早期。石器组合属于华北小石器工业传统, 大量石球的发现对于研究早期人类的剥片技术和生存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6.
2009年6~7月在甘肃陇西盆地东部水洛河、清水河流域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共发现新地点16处; 采集石制品200余件, 动物化石60余件, 其中大部分采自地层断面。石制品个体多较小, 原料以脉石英为主, 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等。剥片方法以硬锤锤击法为主, 偶见砸击法; 石器以小型为主, 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等。石器采用硬锤锤击法加工, 以单向为主, 存在少量两面加工者;毛坯以片状为主, 显示了中国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特点。地层观察、石制品特征以及14 C测年结果表明, 这些新地点时代应属于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27.
关莹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09,28(4):418-429
残留物分析是1970年代在西方发展起来的一项功能学分析技术, 即借助自然科学的多种手段, 对工具表面加工对象残存物的提取和鉴定分析。本文对西方石制品残留物分析研究史做了回顾和综述, 简要介绍此种方法的概念、原理及相关技术问题, 同时对中国旧石器时代石制品残留物分析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希望对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引进和应用起到铺垫和促进作用。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资源非常丰富, 残留物分析在石器功能解读、遗址环境重建、古人类行为复原和食谱分析等方面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成为破解很多学术疑点和难题的钥匙。  相似文献   
128.
高星  张晓凌 《人类学学报》2009,28(4):431-432
2009年6月24日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抢救性清理发掘工作正式开始,这是周口店遗址自1937年大规模系统发掘停止后72年内首次进行的以遗址保护为主旨的抢救性清理发掘,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发掘面积为20m~2.这次工作将为落实遗址的保护规划奠定科学基础并创造相应的条件,同时对于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古环境学、地质学和年代学等领域相关研究将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29.
冉家路口旧石器遗址2005发掘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年度重庆市丰都县冉家路口旧石器时代遗址第三次发掘,出土石制品202件,可以鉴定为器物的标本31件,其中加工较为精细的制品6件。石制品原料来自当地砾石层,以石片类为主,经第二步加工的石器皆为砍砸器。利用摔碰法生产的石片、石核及以此为原材加工的器物共23件,是该类技术制品在三峡地区最早、最集中的发现。文章据此对"扬子技术"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并根据遗址地层探讨了华南网纹红土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0.
丹江口库区彭家河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裴树文  关莹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08,27(2):95-110
丹江口库区彭家河旧石器遗址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土台乡彭家河村三组,埋藏于汉水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的红色黏土层中。2006年11月—2007年1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600m2,出土石制品184件,砾石80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和断块等。石制品总体以大型居多,但也存在少量小型石片和碎屑。古人类选择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石器以大型为主,手镐和砍砸器是主要类型;古人类多在砾石或石核一端采用锤击法打制石器。石器面貌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主工业的鲜明特点。发掘显示彭家河遗址为原地埋藏,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遗址形成于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