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探讨横断山区大绒鼠适应食物匮乏的适应对策,将成年雄性大绒鼠随机分为自由取食组和饲喂正常摄食量的80% 限食组。测定了自由取食组和限食组雄性大绒鼠的体重、静止代谢率、非颤抖性产热以及体脂含量、血清瘦素含量、肝脏鲜重、褐色脂肪组织重量和消化道形态。结果显示:限食使雄性大绒鼠的体重、体脂含量、静止代谢率、非颤抖性产热、褐色脂肪组织重量和大肠、小肠长度显著降低,使盲肠内容物重量显著增加。血清瘦素含量与体重、体脂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限食条件下,大绒鼠主要通过降低体重、基础代谢和产热的能量支出以及动用体内脂肪以应对食物资源短缺的环境条件,瘦素可能参与了能量代谢和体重的适应性调节。  相似文献   
62.
动物行为和生理活动的适应性调节是应对食物资源变化的主要策略。为探讨禁食和重喂食对大绒鼠体重、产热和血清瘦素的影响,测定了禁食和重喂食条件下大绒鼠的体重、体脂重量、静止代谢率、身体组成、血清瘦素含量以及禁食后重喂食期间的摄食量。结果显示:禁食导致大绒鼠体重、体脂重量和静止代谢率显著下降,重喂食后体重和静止代谢率能够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体脂重量却不能恢复。禁食12 h 后血清瘦素含量快速下降,重喂食后未能恢复到对照水平。此外,大绒鼠在禁食后重喂食期间摄食量没有补偿性增加,血清瘦素含量与体脂重量呈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很可能反映出大绒鼠能调节自身生理状况以适应短期的能量缺乏,主要通过降低体重、血清瘦素含量和代谢活性器官重量以减少能量消耗。禁食后重喂食时大绒鼠没有摄食过量。血清瘦素的下降早于体重和体脂的下降。  相似文献   
63.
过表达carAB和pyrBI对大肠杆菌发酵胞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氨甲酰磷酸合成酶和天冬氨酸氨甲酰转移酶对大肠杆菌发酵生产胞苷的影响,以E. coli A39 (△cdd)基因组为模板克隆carAB和pyrBI并与载体pSTV28连接构建出重组质粒pSTV28-carAB和pSTV28-pyrBI,将这两个重组质粒分别转入出发菌株A39 (△cdd)后,通过摇瓶发酵研究重组质粒对菌体的生长、胞苷和尿苷产量及副产物乙酸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工程菌E. coli A39-AB和A39-BI的胞苷产量分别为583.5 mg/L、408.4 mg/L,与出发菌株相比,分别提高了85.3%、29.7%。这说明过表达操纵子基因carAB和pyrBI均可促进胞苷的积累。  相似文献   
64.
EP-1 不育剂对长爪沙鼠野生种群增长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爪沙鼠在内蒙古地区的分布非常广泛,长期以来由其造成的“鼠害” 不仅给农牧业生产带来危害,而且还传播疾病。2009 年3 ~ 10 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利用复合不育剂左炔诺孕酮- 炔雌醚(EP-1)
对长爪沙鼠野生种群进行了不育控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复合不育剂EP-1 对长爪沙鼠种群结构和种群密度均有显著影响,在5 月和6 月两个繁殖高峰期,不育剂EP-1 显著降低了幼体出生的数量,实验区与对照区幼体组
成差异和成体组成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 < 0.01)。在8 ~ 10 月,实验区和对照区种群结构组成中,幼体之间、成体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P < 0.05, P < 0.01)。在整个发育生长期,实验区长爪沙鼠幼体种群从6 月
份开始出现,9 月达到数量最高值,幼体种群全年呈现下降趋势。而对照区幼体种群从5 月份开始出现,且数量在5 月份达到全年的最高值,幼体种群与实验区相反呈增长趋势。实验区种群总体数量全年呈下降趋势,而对
照区相反,呈增长趋势。因此,复合不育剂EP-1 显著降低了长爪沙鼠种群的繁殖率、幼体出生比例和种群密度,可以对长爪沙鼠野生种群起到有效的繁殖控制作用,进而降低该鼠对农牧业生产的危害和对人类疾病传播
的风险。  相似文献   
65.
通过测定在不同pH值饲料上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的存活率、繁殖率及其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评价饲料pH值对桃蚜生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筛选扩繁桃蚜饲料最适pH值。结果显示:不同pH值人工饲料饲喂桃蚜,其存活率3d后即呈现显著差异,在试验调查时间内,饲料pH值为7.0处理的存活率、单雌产蚜量和内禀增长率均为最高;不同处理桃蚜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对照处理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24h左右达到最大值,而后有所下降;饲料pH值为7.0和7.2两处理的酶活性变化幅度较小,在48h后接近正常水平。试验结果表明,扩繁桃蚜较适合的人工饲料pH值为7.0左右。  相似文献   
66.
采用生物测定方法,对三七的自毒与化感作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三七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自毒作用随其播种密度不同而有一定差异,但无明显规律性。三七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分泌物对油菜生长具有化感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油菜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及苗高的抑制效应;(2)三七水浸液对不同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不尽相同,对小麦主要表现为对苗鲜重、苗干重、根鲜重、苗高及须根数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对油菜则表现为对其种子发芽率具有抑制作用,而对苗鲜重、苗干重、根鲜重、最长根长具有促进作用;(3)三七存在明显的化感自毒作用,其自毒物质可能为影响其连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脑血管状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方法:人格特征应用A型行为类型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60名20-35岁青年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划分出不同类型;脑血管状态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诊断技术测查60人的大脑中动脉(MCV)的血流速度来判断脑血管的紧张程度。结果:脑血管紧张组:A型人格为19人占59.3%,对照组:A型人格为3人占10.7%,以A型人格占优势(x2=22.85,P0.01)。脑血管紧张组(36.2±5.8)A型行为问卷平均得分高于对照组(20.3±2.4))(t=6.81,P0.01)。脑血管紧张组P分、N分、L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血管紧张组E分(内外向)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性格类型相比,外向情绪不稳定型的脑血管紧张组13(40.6%)与对照组4(14.3%)相比所占比例较高(x2=21.91,P0.05)。结论:A型人格,外向不稳定的人格特征与脑血流速度增快有关,可能是脑血管紧张的诱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腹泻的发生状况及危险因素,以降低脑卒中并发腹泻的发生率。方法:对26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观察腹泻并发症的发生,分析一般临床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腹泻并发症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不同类型急性脑卒中并发腹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糖尿病的并发腹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使用的并发腹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入院时GCS昏迷量表评分、营养状况、糖尿病史、抗生素使用有关(OR=4.36、8.78、4.48、6.26、5.64),腹泻组和非腹泻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的患者易发生腹泻,合理选择和使用抗生素,合理饮食,尽量减少医疗干预措施的影响,可减少腹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9.
测定了蜂猴属线粒体DNA中的D-loop控制区部分序列和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1140 bp),对其变异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采用Mega 4.0软件中构建了分子系统树。无论是基于D-loop控制区部分序列构建的系统树,还是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树的拓扑结构图,都清晰地表明蜂猴属由两个分支组成,分支置信度较高,一支由N.pygmaeus聚成,另一支由N.coucang聚成,即支持蜂猴属由N.coucang和N.pygmaeus两物种组成。  相似文献   
70.
目的:明晰伊犁郁金香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的使用模式。方法:以伊犁郁金香53条蛋白编码序列(CDS)为研究对象,使用CodonW1.4.2、CUSP等软件对其进行密码子组成分析、偏性影响因素分析、最优密码子筛选。结果:伊犁郁金香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GC1、GC2、GC3含量不同,其中GC3的平均含量最低为27.15%,说明GC3偏好以A/U结尾。有效密码子(ENC)值均大于35,表明密码子使用偏性较弱;通过中性绘图、PR2-plot和ENC-plot的分析,伊犁郁金香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主要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同时受突变因素的影响。结论:伊犁郁金香叶绿体基因组共筛选到18个最优密码子可为后续野生郁金香资源开发、优良性状的遗传改良、外源基因表达及叶绿体工程育种等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