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6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50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7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目的:通过体内动物实验研究CD59-siRNA对卵巢癌移植瘤CD59的沉默效应及其抑瘤作用,探讨CD59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CD59干扰质粒(T组)和空质粒(V组)转染A2780细胞,获得稳定表达细胞株,将前两组A2780细胞和未转染(C组)的A2780细胞分别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肿瘤模型,通过绘制肿瘤生长曲线、RT-PCR和Western Blot 研究其抑瘤效应及对CD59的沉默效应.结果:肿瘤生长曲线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D59干扰质粒转染组肿瘤生长明显受抑制(P<0.05). 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干扰组的CD59mRNA及CD59蛋白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动物实验表明,特异性沉默CD59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可以明显抑制CD59的表达及卵巢癌在体内的生长,进一步说明了CD59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2.
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ms1502的遗传及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EMS诱变、背景纯化与遗传分析,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筛选到了一棵隐性单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突变体ms1502。细胞学观察发现,突变体在小孢子从四分体释放出后花药绒毡层过早衰亡,小孢子的内容物不正常地凝聚,最终无法形成正常的花粉粒。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对该基因MSl502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MS1502位于第4条染色体上分子标记F25124和T12H20之间105kb区间内。目前该区间内尚未见到花药发育必需基因(不育基因)的报道,因此MS1502是一个控制花粉发育的新基因。  相似文献   
963.
为了进一步了解新成人腹泻轮状病毒J19株的基因和蛋白特征,利用一种改良的非依赖核酸序列的单引物扩增方法扩增J19株的11个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中并进行测序。在此基础上,将主要抗原蛋白VP4、VP6和VP7的蛋白序列与其它轮状病毒的相关蛋白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并对VP6蛋白序列做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获得J19株11个基因的全长基因序列。基因序列分析表明J19株的第3、6和第9基因分别长2 512bp、1 287bp和820bp,它们分别预测编码抗原蛋白VP4(823aa)、VP6(396aa)和VP7(258aa)。组成J19株的VP4、VP6和VP7蛋白序列对B组轮状病毒的CAL株、IDIR株以及ADRV株的相关蛋白序列的一致性分别是27.6%、38.5%和22.3%。对分组抗原蛋白VP6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J19株在进化树上的位置靠近外群蛋白分支以及A、B和C组轮状病毒分支的根部,而且它比较偏向于B组轮状病毒的分支。J19株的VP4、VP6和VP7蛋白序列与其它轮状病毒的相应蛋白序列存在显著差异。VP6蛋白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J19株可能是一个新组轮状病毒的代表性毒株;同时,它也可能是一个与B组轮状病毒的起源和进化密切相关的毒株之一。关于新成人腹泻轮状病毒J19株11个基因的克隆及VP4、VP6和VP7基因的序列分析,这是第一次报道。  相似文献   
964.
采用MTT法检测BTV-HbC3对Hep-3B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TV-HbC3诱导Hep-3B细胞的凋亡情况,透射电镜观察感染BTV-HbC3的Hep-3B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BTV-HbC3对Hep-3B细胞具有抑制效应,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BTV-HbC3作用下Hep-3B细胞呈现凋亡特征;BTV-HbC3能有效感染人肝癌细胞株Hep-3B,并在其中有限地复制,同时抑制该细胞增殖,诱导其进入凋亡。本研究证实了蓝舌病毒HbC3株对人肝癌细胞Hep-3B的杀伤及其诱导凋亡作用,结合本室已反复证实该病毒不感染人源正常细胞的事实,提示了该病毒具有抗人肝癌之潜能。  相似文献   
965.
P16抑癌基因在人完全性葡萄胎和正常胎盘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16抑癌基因与葡萄胎发生的关系。方法分别取完全性葡萄胎和正常早孕流产标本各30例,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P16抑癌基因在两种组织中的表达,并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对正常早孕绒毛组和葡萄胎组P16抑癌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正常绒毛相比,P16抑癌基因在完全性葡萄胎组织中的表达部位和表达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P16抑癌基因与人完全性葡萄胎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66.
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改良乳癌根治术24 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价值。方法:在2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完整保留肋间臂神经16例,切除肋间臂神经8例。术后对24例患者上臂内侧感觉功能进行随访观察。结果:24例患者在随访第1、6、24个月期间局部均未发现癌肿复发、转移。保留肋间臂神经16例中术后患侧上臂内侧及腋部皮肤感觉正常14例(87.5%),感觉异常2例(12.5%);而切除肋间臂神经的8例病人均有感觉异常。结论: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可明显减少术后患侧上臂内侧感觉障碍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67.
玄极仪加增效药物垫治疗是一种新型复合效应治疗法,是一种应用电、磁、远红外效应和32种中草药、硫酸镁西药对人体起治疗作用的,共治疗胃肠功能紊乱64例,近期治愈26例,显效30例,显效率以上为87.50%。  相似文献   
968.
苦参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LAM)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4倒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与对照组(66例)。治疗组给予LAM联合苦参素治疗;对照组单用LAM。疗程6个月,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的血生化,HBeAg,HBVDNA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和停药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血清HBeAg、HBVDNA等指标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LAM联合苦参素治疗CHB疗效优于LAM单一用药。  相似文献   
969.
鸡西市1957-2003 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鸡西市1957-2003年传染病流行趋势和演变规律,为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制订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对鸡西市1957-2003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47年共报告传染病22种(328896例),年平均发病率690.08/10万,死亡率4.90/10万,病死率0,71%。发病率居前5位的为菌痢、麻疹、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和流感;发病率下降幅度较大的有麻疹、百日咳、白喉、脊灰,近10余年相对稳定的主要有病毒性肝炎、菌痢和流行性出血热,呈上升趋势的主要有肺结核、淋病和梅毒。结论:今后应重点加强对病毒性肝炎、菌痢、流行性出血热、肺结核、淋病和梅毒等传染病防治。  相似文献   
970.
一个人类精子发生相关新基因TSARG7的克隆和初步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精子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的生理过程,虽然人们克隆了一些与精子发生相关的基因,但迄今为止,人们对精子发生的分子机制了解有限,因而克隆相关的新基因,并研究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功能仍然十分重要。该文从人类睾丸cDNA文库出发,以小鼠精子发生相关基因mTSARG7基因为电子探针,得到1个与人类的精子发生相关的新基因TSARG7(GenBank登录号为AY513610),该基因的cDNA全长为2463bp,含有12个外显子和11个内含子,定位在人类8号染色体8p11.21上。TSARG7编码的蛋白质含有456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6.295kDa,等电点为9.13,为胞浆中非分泌性蛋白,具有磷酸酰基转移酶(Hsc)的结构域,属于酰基转移酶家族的新成员,该家族成员具有脂质合成的功能。TSARG7和mTSARG7,TSARG7和Au041707分别具有97%的同源性。该基因在睾丸中特异表达,亚细胞定位在胞浆中表达。TSARG7 mRNA在13岁的睾丸中开始表达,并且随着精子的发生和性成熟而稳定增加,热应急实验显示该基因的表达与温度相关。综上所述,该文克隆了人的1个新基因,该基因与精子的发生和性成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