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31.
唐宗奎  石岑  顾双平 《遗传》1984,6(3):15-17
大麦的主要农艺性状大都属于数量性状, 受微效多基因控制,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杂 种分离世代中,个体性状呈现连续分布,这给正 确地配组和有效地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运 用数量遗传研究方法对大麦农艺性状的遗传力 和遗传进度进行估测,可以衡量遗传和环境影 响对于表型总变异的相对重要性及在一定选择 压力下的选择效果,可为杂种后代的选择和处 理提供参考依据。国外对大麦的研究甚多,而 国内较少。我们试图通过大麦杂种Fz群体主 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进度的初步研究, 为大麦育种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232.
木糖还原酶催化木糖为木糖醇的反应,是木糖代谢的第一步。将木糖还原酶的原因XYL1引入酿酒酵母中,构建得到儿表达XYL1基因的重组酿酒酵母菌株HYEX2,该重组菌株的木糖还原酶比活力为7.47U/mg。研究表明,该菌株获得转化木糖产生木糖醇的能力,当辅助碳源葡萄糖的浓度为2%,并在发酵30h左右添加木糖,木糖醇的转化率可达到0.97g/g。  相似文献   
233.
我国的淡水涡虫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阐述了我国淡水涡虫的生活环境、采集培养方法、形态特点及生物学特性,报导了我国已知的淡水涡虫10属21种,以期为我国淡水虫分类区系研究脏这课堂教学提供基础资料,促进访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34.
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东  何霞红  朱书生 《生态学报》2011,31(24):7617-7624
农业生物多样性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人类在多样性的形成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人类结合自然进化创造了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发挥了很多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保障粮食安全;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赋予农村经济适变性.但当前人类毁灭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速度更为惊人.在总结石油农业单一化种植的生态负效应、传统农业提倡“天人合一”的生态正效应的基础上,分析讨论了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种内遗传多样性3个层次,归纳了构建和恢复农田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基于病理学、生态学、营养学和生理学等学科领域,从群体异质效应、稀释效应、微生态效应、诱导抗性效应、物理阻隔效应、生理学效应和化感效应等7个方面,归纳了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的基础原理.寻求低投入、高效益、多样化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系统是当今世界许多科学家、决策者和生产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农业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在现代农业框架下,是合情合理构建持续、稳定、健康、高产的农田生态系统,持续控制有害生物的金钥匙.为此必须加强四方面的课题研究:各种作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各种有害生物的主要天敌种类、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其适生环境;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全面、持续控制有害生物的农业生产模式;与其相配套的农艺措施与农业机械.  相似文献   
23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的82例行手术置换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而对照组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压、术后引流及髋关节功能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收缩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为(93.25±4.51),对照组患者Harris评分为(82.76±3.82),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比,全髋关节置换术用于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临床效果,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36.
目的:探讨不同电场强度的不可逆电穿孔(IRE)对于肿瘤的消融效果以及其所引起的肿瘤免疫反应。方法:将B16黑色素瘤细胞接种于C57小鼠,制作黑色素瘤小鼠模型,应用不可逆电穿孔仪对肿瘤进行消融,通过测量肿瘤生长大小研究不同场强下的消融效果。通过CD4、CD8a免疫组化染色初步了解不同场强激发的免疫反应的强弱,从而选择最佳消融参数。结果:随着电场强度增加,肿瘤消融效果逐渐趋于理想,然而平板电极夹之间过高电场引发的热效应则不利于后续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激活。选择合适的电场,通过增加电击组数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IRE对肿瘤的消融优势在于它能够很好的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因此,选择合适的电场增加电击组数可以起到很好的抗肿瘤作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37.
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 MDD)是当代社会一种严重的精神性疾病,但目前并不完全明确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与MDD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已知在健康人群与MDD患者之间存在2 000多种差异表达的lncRNAs,如TCONS00019174、ENST00000566208、NONHSAG045500、ENST00000517573、NONHSAT034045和NONHSAT142707等。上述6种lncRNAs在MDD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MDD患者经抗抑郁治疗后,lncRNAs表达量可恢复正常。TCONS00019174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途径,使入核的β-catenin蛋白质增加并与其下游分子结合促进转录,发挥抗抑郁作用;高表达的lnc RNA NONHSAG045500可以抑制MDD患者五羟色胺转运体的表达从而产生抗抑郁作用。因此,研究lncRNA在MDD中的表达及作用,将为MDD患者的诊治带来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238.
根据2018年春季于南海中西部海域进行的灯光罩网渔业生物调查,本研究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南海中西部海域中上层渔业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基本特征,构建了连续营养谱,划分了营养功能群,并比较了不同营养功能群间的营养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采集的23种渔业生物δ13C均值最大为鲯鳅,(-17.58±0.21)‰,最小为六带线纹鱼,(-19.86±0.33)‰;δ15N均值的变化范围为8.31‰(琉璃玉鲳)~(12.46±0.74)‰(宝刀鱼)。连续营养谱分析表明,采集的中上层渔业生物营养级介于3.01~4.23,其中19种渔业生物(占总渔获种类的83%)的营养级位于3.0~4.0。23种渔业生物可划分成浮游生物食性、游泳生物食性和混合生物食性3个营养功能群。稳定同位素标准椭圆面积(SEA)分析显示,浮游生物食性功能群占据的营养生态位宽幅最大(SEA=1.56‰2),其次为混合生物食性功能群(SEA=0.99‰2)和游泳生物食性功能群(SEA=0.31‰2)。混合生物食性功能群分别与游泳生物食性功能群和浮游生物食性功能群存在17%和26%的营养生态位重叠度,而游泳生物食性功能群与浮游生物食性功能群不存在生态位重叠。  相似文献   
239.
对白喉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序列的遗传稳定性进行研究,对相应的抗原蛋白结构进行确证,并进一步验证此前一代测序的结果,为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依据。采用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对白喉棒状杆菌主代代次(P3)、工作代次(P7)、疫苗代次(P12)及疫苗代次后连续传3代的第3代样品V3代次(P15)的主要抗原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并分析,并用Phyre 2 软件预测出白喉毒素结构与文献发表的白喉毒素结构模型进行比对分析,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n blot,WB)试验对蛋白结构进行确证。结果显示,白喉棒状杆菌主要抗原基因序列最高突变率位点,主代代次为A580C 0.46%、A868C 0.46%,工作代次为A580T 0.47%,疫苗代次为T507G 0.64%,V3代次为位点T507G 0.49%,其中主代代次、工作代次最高突变位点在B肽链的T区(α-螺旋区)内,不是主要抗原表位区;疫苗代次和V3代次最高突变位点在A肽链的C区(催化区)内,是主要抗原表位区域,但突变率较低,小于1%。36个能影响白喉毒素进入细胞和催化活性的碱基位点中,442碱基位点的各代次均比其他位点偏高(0.41%),其他位点均小于0.45%;蛋白结构模型预测与文献一致,均包含3个结构功能区;WB试验中,在58 kDa处均出现条带,大小与预期一致,说明此蛋白结构正确。传代过程中白喉主要碱基位点突变率较低,结构正确,说明白喉棒状杆菌菌种基因遗传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240.
红景天甙生物合成途径:酪醇合成的起始反应及其糖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景天甙(Salidroside)生源途径分子机制的解析是利用基因工程、代谢工程技术合成目标化合物的基础。糖基化是红景天甙生物合成的最后一步反应。在前期工作中,本课题组率先报道了与红景天甙生物合成相关的3个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UGTs)基因,在体外酶学性质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介导分别建立了相关转基因体系,鉴别了红景天甙生物合成最适UGT及植物和毛状根生物反应器系统合成红景天甙的效率差异;酪醇(Tyrosol)是红景天甙糖基化反应的甙元底物分子,其具体的代谢通路及其调控机制仍不明确。针对酪醇生物合成来源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酪醇可能来自于苯丙烷代谢途径产生的4-香豆酸,该途径起源于苯丙氨酸;二是生物碱代谢途径的中间产物酪胺可能是酪醇生物合成的前体,该途径则起源于酪氨酸。在后续工作中,否定了酪醇来源于苯丙烷代谢途径的可能性,进一步的工作证实酪氨酸脱羧酶(TyrDC)在酪醇生物合成的起始反应中担负着重要功能,酪醇作为一种苯乙烷类化合物衍生物,其生物合成来源于生物碱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