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添加α 亚麻酸作为底物 ,经半乳糖诱导 ,在含有少根根霉Δ6 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酿酒酵母总脂肪酸中检测到十八碳四烯酸的生成 ;同时添加亚油酸和α 亚麻酸时 ,检测到γ 亚麻酸和十八碳四烯酸生成 ,而且十八碳四烯酸的含量是γ 亚麻酸含量的 3 81倍 ,表明在酿酒酵母中少根根霉Δ6 脂肪酸脱氢酶不仅能催化α 亚麻酸生成十八碳四烯酸 ,而且偏好n 3途径中的底物α 亚麻酸。同样 ,在改变少根根霉Δ6 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转译起始密码子周边序列后所构建的转基因酵母中 ,也得到类似的结果 ,而且各种目的脂肪酸的含量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2.
生存在不同基底颜色环境下的爬行动物种群通常表现出丰富的体色地理变异, 其体色变化的潜在机制具有多样性。变色沙蜥(Phrynocephalus versicolor)和草原沙蜥(P. frontalis)具有较近的遗传关系, 曾被认为与荒漠沙蜥(P. przewalskii)组成同一系统发育种组。本文应用光纤光谱仪(AvaSpec-2048), 通过记录沙蜥背部体表12个部位的皮肤光反射率, 定量比较在黑化环境下的深色变色沙蜥与非黑化环境下的浅色草原沙蜥自然体色变异, 研究其种群体色变异是否具有时间可逆性, 并探讨基底颜色对沙蜥体色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黑化生境下的变色沙蜥体色显著深于非黑化枯黄色生境下的草原沙蜥。此外, 对黑化与非黑化样本开展的生境互换移植围栏实验, 即把枯黄色生境中非黑化的草原沙蜥移植于黑色的基底环境中饲养, 把黑化生境中黑化的变色沙蜥移植于枯黄色生境中饲养。结果表明, 饲养1周后黑化群体背部6个检测部位的光反射率显著变大, 其他部位均无显著变化; 而非黑化群体只有左后肢和背部右上方2个部位的皮肤光反射率发生显著变化, 其他部位反射率无显著变化。结果表明, 变色沙蜥体色变异能力比草原沙蜥强, 体色表型可能已经在两个近缘沙蜥物种中稳定遗传, 基底生境颜色的短期变化在统计学上能引起肉眼难以识别的轻微的体色变异, 个体发育相关的一些遗传因素可能对体色变异起控制 作用。  相似文献   
113.
114.
利用GFP表达系统检测雌激素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雌激素类化合物的转录调节原理,构建受雌激素应答元件(ERE)调控的3×ERE EGFP-N1重组报告基因载体,转染雌激素受体阳性的MCF-7乳腺癌细胞,分离出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ERE-GFP-MCF7,将不同浓度的雌二醇(E2)及其他化合物加入稳定转染的细胞后检测GFP表达水平的变化。雌二醇(E2)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稳定转染细胞ERE-GFP-MCF7表达GFP,最大效应浓度为1×10-10mol/L ,EC50为1.5×10-11 mol/L;已知的植物雌激素大豆甙元和白藜芦醇同样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GFP的表达,EC50分别为2.4×10-7 mol/L和6.2×10-6 mol/L,而葡萄籽多酚没有明显的雌激素样活性。雌激素拮抗剂他莫西芬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雌二醇诱导GFP的表达,最大抑制浓度为1×10-7 mol/L。利用此细胞模型检测不同化合物诱导的GFP表达强度可快速检测雌激素受体的配体。  相似文献   
115.
酵母双杂交衍生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在酵母体内分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基因系统,由Fields等人于1989年首次建立并得到广泛地应用。十余年来,随着酵母双杂交迅速推广,不断涌现出一些衍生系统,其中包括酵母双杂交的二元诱饵系统,逆向双杂交系统,非转录读出特点的双杂交系统(如Sos蛋白招募系统、PI3K介导的靶蛋白识别系统和断裂泛素为基础的双杂交系统)以及转录激活因子与其相关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双杂交系统(如以polⅢ为基础的杂交系统和RTA系统)等。它们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局限性,扩大了被研究的蛋白质的范围,提高了系统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16.
三倍体毛白杨组织脱分化培养与植株体再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毅  何明珠  马海芸 《植物研究》2002,22(3):288-291
采用毛白杨三倍体幼叶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以MS为基本培养基获得了再生植株。从NAA和IAA与6-BA间进行的18个正交试验中,选择出适宜脱分化培养基MS+6-BA 0.5mg/L+NAA 0.1mg/L,对三倍体毛白杨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7.6%。5种生长素与6-BA配比的再分化培养基中,12MS+IAA 0.1mg/L+6-BA 0.1mg/L对不定芽的分化诱导率可达到68.5%;MS+6-BA 0.5mg/L+NAA 0.01mg/L的培养基可使单芽直接增殖出7.4个芽。在MS+IBA 1.0mg/L的生根培养基上,试管苗的生根率可达85.7%。  相似文献   
117.
118.
红栓菌多糖的分离纯化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液体发酵得到的红栓菌菌丝经沸水抽提,胰匀浆处理和Sevage法除蛋白,DEAE Sephadex A-25与Sephadex G-150柱层析,乙醇沉淀得到二种多糖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