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33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根据2009—2014年在江苏近海北部海域(34.00°—35.13°N,119.40°—121.50°E)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综合性指标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 江苏近海海域共有鱼类68种,相对资源量波动较大,站位平均渔获质量的变化范围为0.75~1.62 kg·h-1,站位平均渔获尾数显著下降,变化范围为203~370 ind·h-1. 2009—2014年江苏近海的鱼类群落平均营养级指数在3.58~3.72,2009—2010年相对较低,2011—2014年在3.70以上波动.2009—2014年鱼类群落的平均个体大小在2.93~11.18 g之间波动上升,变化趋势与平均营养级基本一致.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表明,研究期间大致分为2009—2010和2011—2014年两个年份组.组间分歧种主要有尖海龙、小头栉孔虾虎鱼和玉筋鱼等.对前后两个年份组的分析表明,中上层、浮游生物食性鱼类优势度增加,冷温种和本地种优势度下降.表明江苏近海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演替.针对演替规律提出了渔业管理的建议,为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2.
庄平 《广西植物》2018,38(12):1558-1565
为探索杜鹃花亚属内异种杂交的可育性及其规律,对杜鹃亚属有鳞大花亚组(subsect. Maddenia)、三花杜鹃亚组(subsect. Triflora)、亮鳞杜鹃亚组(subsect. Heliolepida)及腋花杜鹃亚组(subsect. Scabrifolia)等4亚组10个杜鹃花种类的22个杂交组合(其中18个数据完整组合)的可育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所涉及的杜鹃亚属不同亚组间及三花杜鹃亚组内杂交均较困难,在18个数据完整组合中高可育与可育组合比率明显偏低,不育比率高(55.6%)。(2)在10个不可育或败育组合中,不能坐果(Cab型)、不能结实(Sab型)和可结实而种子不能发芽(Sng型)的数量分布为6∶1∶3,其不亲和或败育发生的阶段可能涵盖了从前合子期到后合子期的整个阶段。(3)亲本一方为多倍体组合的可育率(41.6%),尤其是母本为多倍体时,比二倍体组合的可育率(50.0%)低且无高可育组合出现,部分印证了倍性是导致该亚属植物不同种类杂交不亲和、不育与育性下降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亚组间杂交的可育率(16.7%)明显低于亚组内(三花杜鹃亚组内,58.3%)。(4)与相应的母本自然授粉结果相比,杂交明显导致多数可育组合绿苗率比率和单位可育种子数量比率的大幅度下降,这是双亲遗传差异及多倍体亲本介入后所导致的杂交衰退hybrid weakness现象。(5)在多倍体作母本的情况下,杂交单向不育或非对称遗传渗透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33.
63份谷子种质的耐盐综合评价及耐盐品种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谷子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较强的耐盐抗旱能力。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加强谷子种质耐盐评价,筛选耐盐碱的谷子品种对促进盐碱地资源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试验以63份谷子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以1.0%质量浓度NaCl溶液进行盐胁迫,用蒸馏水作为对照,采用全营养培养基发芽法在人工气候培养箱(昼/夜,30℃/20℃,光周期14 h/d)中进行谷子种质萌发期的耐盐性鉴定;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明确8项耐盐指标在耐盐性评价中的权重;通过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对63份谷子种质的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和耐盐等级划分。结果表明:谷子种质资源的耐盐性存在广泛的变异;1.0%质量浓度的盐胁迫下,谷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根长、芽长、相对芽长、相对根长之间互成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相对盐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发芽率、发芽指数、相对芽长、相对根长可作为谷子耐盐性评价的关键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可将63份谷子种质分为极端耐盐种质、耐盐种质、盐敏感种质和极端盐敏感种质4类;基于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得分进行综合评价,筛选获得了济谷16、汾特11号、峰红谷、晋谷57、晋汾106号等5份耐盐谷子品种。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探索醛脱氢酶1A1(aldehyde dehydrogenase 1A1,ALDH1A1)在肺腺癌细胞(lung adenocarcinoma cell,LAC)化疗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为肺癌临床治疗和新型药物的研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慢病毒载体构建ALDH1A1高表达肺腺癌细胞模型,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技术对该细胞模型进行验证。通过CCK8法检测ALDH1A1高表达肺腺癌细胞对肺癌治疗药物顺铂(cisplatin,DDP)、紫杉醇(paclitaxcel)、厄洛替尼(erlotinib)和吉非替尼(gefitinib)的耐药性。通过检测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分子标志物、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分子标志物及细胞迁移能力探讨ALDH1A1高表达对肺腺癌细胞的干性和EMT特征的影响。双硫仑(disulfiram,DSF)是ALDH的抑制剂,我们通过CCK8法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探究DSF对肺腺癌细胞体外生长和迁移能力的影响,体内实验探究DSF和厄洛替尼联合用药对HCC827-ALDH1A1细胞皮下异种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ALDH1A1高表达诱导肺腺癌细胞对厄洛替尼、吉非替尼、紫杉醇和顺铂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干细胞标志物CD44、CD133蛋白表达上调,EMT间充质标志物vimentin蛋白表达上调,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ALDH1A1高表达肺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增强,使用ALDH靶向抑制剂DSF能选择性抑制ALDH1A1高表达肺腺癌细胞所增高的迁移能力并克服HCC827-ALDH1A1细胞皮下异种移植瘤的生长,延缓体内耐药。结论:ALDH1A1能诱导肺腺癌细胞对多种抗肺癌药物产生耐药并发生干细胞样转化,靶向抑制ALDH酶活性可克服由ALDH1A1高表达所产生的耐药,为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5.
The sericulture industr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our national economy. Silkworm (Bombyx mori) is always regarded as a model animal and biological reactor. There have been detailed studies on the structure, expression and control and molecular evolution of silk genes. However, few, if any, reports are available on the localization of structural genes in silkworm by molecular cytogenetics. The present experiment has tentatively localized theFib-H gene at the distal end of the 25th linkage group, namely at the 25-0.0 position, and verified thatFib-H has only one locus, thus providing a temporary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about its localization.  相似文献   
136.
高温对昆虫影响的生理生化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杜尧  马春森  赵清华  马罡  杨和平 《生态学报》2007,27(4):1565-1572
温度是影响昆虫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将其与某一时间的种群数量结合,可用于对昆虫未来种群数量进行预测预报。过高的环境温度常使昆虫的生长发育、生殖及存活等受到严重影响,对这种影响缺乏了解降低了害虫测报的准确性。探明高温对昆虫生理生化的作用机理是了解高温对昆虫生命活动影响的根本途径。总结了高温对昆虫生理生化的重要影响。高温使昆虫表皮的蜡质层瓦解,油脂融化,表皮渗透性增加,虫体大量失水。引起昆虫体内重要离子的浓度发生变化,改变许多重要大分子的电荷状态,使生物大分子的动力学能量增大,离子键、氢键和范德华力降低,分子间疏水作用增强,大分子保持形状的能力降低,空间构象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生物大分子行使其功能。高温使昆虫细胞骨架瓦解,细胞遭到破坏;细胞膜内磷脂组分比例改变,细胞膜流动性下降。虫体内重要遗传物质DNA和RNA复杂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在高温下发生改变,对昆虫性状的稳定遗传造成严重影响。细胞内蛋白质的数量和种类组成均发生改变,原有常温下的蛋白质合成系统关闭,空间构象及功能发生变化,而产生耐热性物质(如热激蛋白)的蛋白质合成系统则开启。高温影响酶及酶促反应速率,对昆虫体内神经传导关键酯酶——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使昆虫无法进行正常的神经传递,丧失躲避不良环境的能力。高温影响脂质、低聚糖等物质的代谢。最后梳理了高温作用下昆虫各种生理生化指标发生变化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性,并提出高温对昆虫造成伤害的顺序过程假设。讨论了不同程度的高温对昆虫造成死亡的机理可能不同。指出了未来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如高温对昆虫造成损害的最初作用位点;高温伤害的完整生理生化路径;耐热性产生的生化基础;高温对昆虫不同发育阶段或生命过程的具体作用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7.
在内蒙乌兰察布盟集宁市区内坝王河岸的有红土坡地的红土层中,发现了大量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在东方的红土坡地上,化石埋藏地带,业经挖掘完了。出土的化石之中,只保留了一只古象门齿,现存长度约1米,直径13厘米左右,断为数节。化石表面黄褐色,里层灰白色。象牙弯曲程度不大,与猛犸象门齿不大相同。它是一只幼年古象的门齿。  相似文献   
138.
荒漠草原沙漠化植物群落及土壤物理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庄生  安慧  邓蕾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2016,36(4):991-1000
沙漠化是草地退化最严重的形式之一。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对宁夏中北部荒漠草原沙漠化过程中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物理特性的研究,探讨草地植物群落与土壤物理特性对沙漠化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潜在沙漠化阶段草地以牛枝子、猪毛蒿、中亚白草为优势种,轻度沙漠化阶段草地以中亚白草、苦豆子为优势种,中度沙漠化阶段草地以狗尾草、虫实为优势种,重度沙漠化阶段草地以沙米、赖草、狗尾草为优势种,极度沙漠化阶段草地以沙米为优势种。(2)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加剧草地植物群落生物量、Shannon-Wiener指数、丰富度指数、盖度均呈降低趋势,但轻度沙漠化阶段草地植被生物量比潜在沙漠化增加了23%。(3)草地沙漠化导致土壤容重和土壤粗砂粒含量增加,而土壤水分,土壤细砂粒和粘粉粒含量降低。荒漠草原沙漠化导致了土壤环境和植被明显退化,草地生产力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9.
水稻螟虫神经肽PBAN及其受体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性信息素合成激活肽(PBAN)是控制昆虫产生性信息素的激素,本文旨在分析水稻螟虫神经肽PBAN及其受体的序列。【方法】通过t Blastn同源检索从水稻螟虫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库中鉴定水稻螟虫PBAN神经肽及其受体序列,在此基础上进行序列比对及系统发生分析。【结果】发现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的PBAN成熟肽序列均含有33个氨基酸残基,其C端五肽序列完全相同,3种水稻螟虫PBAN多肽相似度为54.55%~63.64%;发现二化螟PBAN受体3个异构体全长氨基酸序列(PBANR-A、PBANR-B和PBANR-C),均含有7个跨膜区域。【结论】进化树分析发现不同昆虫PBAN神经肽及其受体存在一定的保守性和多样性,并且在进化树上的位置几乎与昆虫系统发育分类一致,推测PBAN神经肽和PBAN受体在昆虫系统进化过程中可能存在协同进化现象。本研究为水稻螟虫PBAN神经肽及其受体的结构和功能分析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0.
家蚕NPV SOD基因序列和大肠杆菌中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PCR克隆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SOD基因,并在大肠杆菌进行表达,证明了BmNPVSOD基因产物确有SOD活性,其活力单位约为576u/mL培养液。DNA测序结果表明BmNPVSOD基因编码151个氨基酸,与人的SOD1基因的核苷到同源性为56%,与AcNPV拟为的SOD基因同源性为9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