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8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论植物园的活植物收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植物园活植物收集评价、引种中的取样方法和迁地保护种群大小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对活植物收集的评价包括科学性和代表性,最具有科学意义的是经过调查从野外收集的有完整记录的材料,其次是从植物园等机构 引种的有记录的材料,再次是从各地引种的基本上无记录的材料.根据收集物的代表性可分为具有保护意义的收集和保护性收集.取样技术主要针对保护性收集而言,要求收集样本能涵盖该物种95%以上、频率大于5%的等位基因.活植物收集种群的大小应从科学性和现实性二方面来考虑,对植物园里大量的具有保护意义的收集,其种群大小为乔木10~20株,灌木40~50株,草本100~200株;对于保护性收集则至少为乔木50~100株,灌木200株或更多,草本300~500株以上.另外,对当前植物园活植物收集圃建设的一些重要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2.
酵母细胞破碎方法对S-腺苷-L-蛋氨酸提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考察了不同细胞破碎方法对酵母释放S-腺苷-L-蛋氨酸(SAM)的影响及雷氏盐沉淀分离SAM的影响。结果表 明,用乙酸乙酯处理细胞,再利用0.35moL·L-1硫酸破壁可以使90%以上的SAM从酵母内释放出来,该方法对其它的干扰物 质释放量少,而且能较好地保持SAM的稳定性,有利于SAM的分离和纯化;采用雷氏盐对SAM进行沉淀分离,能有效保持 SAM的稳定性,简化了工艺流程,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03.
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是生产重组蛋白药物最常用的表达系统。但在无蛋白培养基中,哺乳动物细胞生长活力差,且容易发生细胞凋亡,因而难以大规模培养。为解决此问题,应用双顺反子表达载体在CHO-dhfr-细胞中同时表达Igf-1/Bcl-2或Bcl-2/Cyclin E基因组合,通过Bcl-2使细胞获得抗凋亡能力;通过Igf-1或Cyclin E促进细胞生长分裂,使细胞获得在无蛋白培养基中生长的能力。以上述基因组合转染CHO-dhfr-细胞,应用Western blot从G418抗性克隆中分别筛选到Bcl-2高表达克隆若干个,对其中表达Bcl-2最高的CHO-IB3和CHO-BC1做进一步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分析,确认此两个细胞株分别高表达Igf-1/Bcl-2和Bcl-2/Cyclin E基因组合。分别通过撤去血清和加入放线菌素D诱导细胞凋亡,并以流式细胞术和DNA Ladder法检测细胞凋亡,证明CHO-IB3和CHO-BC1均具有较强的抗细胞凋亡能力。MTT法证明两个细胞株在不含血清的IMDM培养基中的增殖活力显著高于CHO-dhfr-对照细胞。在细胞培养瓶中的连续培养实验表明,CHO-IB3和CHO-BC1在本实验室设计的IMEM无蛋白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和活细胞数显著高于CHOdhfr-对照细胞。提示此两个细胞系能够在无血清培养基中抗凋亡高活力生长,适于作为生物工程宿主细胞。  相似文献   
104.
用非离子去垢剂抽提获得的小游仆虫皮层细胞骨架的构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扫描电镜术显示,应用非离子去垢剂抽提获得的小游仆虫(Euplotes grocilis)皮层细胞骨架是由非纤毛区皮层骨架、纤毛器骨架及其附属纤维等构成的三维结构网架。各类细胞骨架以纤维物质为基本成分组成纤维网、纤维层、纤维束和纤维薄片等不同形态单元。其中:非纤毛区皮层骨架以表面纤维网和表膜下纤维层为形态单元位于细胞的外周层;纤毛器骨架中的口围带骨架、口侧膜骨架、额腹横棘毛骨架按各自的分布图式在皮层内定位,成为主要的皮层骨架结构。尽管这些纤毛器骨架显示不同的形态,但却具有相同的建构特征,即都是由纤毛器的毛基体、纤毛器托架和骨架附属纤维相互联系镶嵌在一起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结构单元。分析推测,游仆虫皮层表面纤维网使细胞表面形成区域化结构,它也可能与细胞表面各部分的联系及其细胞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关;纤毛器骨架中各个纤毛器的毛基体复合结构可能对纤毛器托架和骨架附属纤维等起到微管组织中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5.
假俭草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植物名称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又名百足草. 2材料类别成熟种子. 3培养条件(1)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MS 6-BA Q1mg·L-1(单位下同) 2,4-D 4.5.(2)继代培养基:MS 6-BA 0.1 2,4-D 4.0 Vc 5.0.(3)芽分化培养基:MS 6-BA 2.0 NAA1.0 CoCl25.0 TDZ 0.5.(4)生根培养基:1/2MS NAA 0.5 IAA 0.5 MET 0.5 活性炭0.1%.  相似文献   
106.
为了探索杆状病毒几丁质酶对微生物杀虫剂的增效作用及其利用途径 ,分别在大肠杆菌和昆虫细胞中表达棉铃虫单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 (HaSNPV)几丁质酶 .用PCR方法扩增出不含N端信号肽编码序列的几丁质酶基因片段 ,并分别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 8a和重组到杆状病毒BactoBac表达系统 ,在大肠杆菌 (E .coli)BL2 1和粉纹夜蛾 (Trichoplusiani)细胞系Tn 5B1 4中分别进行了表达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量约占细菌总蛋白 15 % ,在昆虫细胞中表达量约占细胞总蛋白10 % .将含有几丁质酶的大肠杆菌和昆虫细胞表达产物添加到苏云金杆菌 (Bt)菌液中一起喂食 2龄家蚕 .结果显示 ,HaSNPV几丁质酶基因的 2种表达产物和Bt杀虫剂的混合物使处理的家蚕的致死时间较对照处理均明显缩短 .昆虫细胞和大肠杆菌表达产物与Bt混合物处理的LT50 分别从 93 5h和 95 1h缩短到 5 6 2h及 6 7 2h ,并且供试家蚕的生长速度明显缓慢 .研究结果表明 ,重组的HaSNPV几丁质酶有望作为Bt杀虫剂的增效剂  相似文献   
107.
我国和世蓝浆果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蓝浆果是具独特保健作用、生食加工皆宜的适于我国红黄壤地区开发的新兴经济作物。通过对美国一些研究机构和苗圃的考察及参加在智利举行的第七届国际蓝浆果研讨会,对目前世界蓝浆果的发展状况、趋势及一些最新研究成果作了概述,对我国发展蓝浆果的前景、方向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8.
109.
马岚  姚健晖  顾月华 《细胞生物学杂志》2002,24(4):236-239,T001
细胞周期是一个高度有序的过程,其运行过程受到多个检验点(checkpoint)的严格监控.MAD2是动物细胞纺锤体检验点(spindle checkpoint)中一种重要的蛋白。我们利用免疫印记法从蚕豆组织中检测到一种MAD2的同源蛋白,该蛋白的分子量在26KD左右,其亚细胞分布方式与动物细胞大致相同,都随细胞周期的进行而变化:在间期细胞中,MAD2分布于整个细胞中,并且在核膜外侧有优先聚集;在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中,MAD2在核膜破裂后开始在动粒处聚集;到早中期(prometaphase),MAD2定位于动粒;随着微管的延伸,MAD2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在中期,晚中期及后期细胞中,动粒处已无MAD2的分布。  相似文献   
110.
休眠期和营养期包囊游仆虫的纤毛器骨架及其微管蛋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术 ,显示了包囊游仆虫休眠细胞中纤毛器骨架的形态 ,并对该纤毛虫休眠细胞和营养细胞的纤毛器及其α、β -微管蛋白进行了免疫荧光定位的比较研究。由免疫荧光显微术显示 ,包囊游仆虫形成休眠包囊后 ,背部毛基体完整地按原有模式保存下来 ;纤毛杆解聚后微管蛋白多集中在细胞皮层 ,小部分均匀散布在细胞质中。据所得结果认为 ,包囊游仆虫形成包囊后 ,微管蛋白主要有 3个去向 ,即 :①处于自噬泡内被逐步消化 ;②以“微管蛋白库”的形式分布于细胞皮层及细胞质中 ;③保留在残留的基体中。此外 ,以往研究中发现的棘毛基部纤维网络未被标记上 ,提示这些纤维体系可能不属于微管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