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6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531.
贵州省悬钩子属种质资源考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贵州省东北、东南、西南和西北4个地区悬钩子属(RubrsL.)野生种类的分布、生长习性等进行了调查。共采集55种7个变种,其中R.grayanus,R.mallotifolius,R.tsangvrus,R.faberi,R.henryi为贵州省新记录种。R.setchuenensisR.coreanus,R.corchorifolius,R.lambertianus,R.niveus,R.mullibracteatus,R.tephrodes分布最广。除R.setchuenensis,R.tephrodes外均有驯化利用价值。调查发现,具红、黄、黑三种不同果色的插田泡,秋季结果的小柱悬钩子、红泡刺藤和大乌泡。基本查清了贵州省悬钩子属植物的种类和分布,为进一步引种、保存和发掘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32.
本文用伤寒菌液与布告氏菌病人血清计35份,做交叉凝集实验的结果是:Widal's菌体“O”抗原160x(艹)和1280x(艹)各检出一份,检出率5.71%;鞭毛“H”抗原检出1280x(艹)1份,检出率为2.86%。在22份布病血清抗体100x(艹)中,未检出有临床诊断意义的交叉凝集效价。在8份200x(艹)布病血清中,仅检出1份“O”抗原,凝集达160x(艹)。在5份400x(艹)布病血清中,分别检出“O”和“H”抗原,凝集价达1280x(艹)各1份。本实验结果提示,布病血清抗体效价越高,则与伤寒菌液发生交叉凝集价随之增高。本实验检出的交叉凝集率为2.86%。  相似文献   
533.
十九世纪初,越桔属(Vaccinium)在欧美各国开始驯化种植,目前,越桔已成为一种新型水果,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已栽培和利用的越桔分为三类:兔眼越桔(V.ashei)、高丛越桔(V.corymbosum)和矮丛越桔(V.ahgustifolium)。越桔繁殖通常采用扦插法,但繁殖速度慢,应用组织培养进行越桔的快速繁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关越桔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已有许多报道。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在组织培养中所表  相似文献   
534.
1,25-(OH)_2D_3对HL-60细胞具有促分化作用。本文报道了1,25-(OH)_2D_3在促进HL-60细胞分化前后胞液Ca~(2+)浓度、磷酸化酶a和微粒体Ca~(2+)-ATP酶活性的改变。结果表明,1,25-(OH)_2D_3加入HL-60细胞培养液后72小时,细胞NBT染色阳性率高于70%,形态向正常分化的细胞转化。同对,胞液Ca~(2+)浓度和微粒体Ca~(2+)-ATP酶活性明显降低,而磷酸化酶a活性显著升高。结果提示,在1,25-(OH)2_D_3作用下,HL-60细胞不仅杀菌功能增强,细胞内胞液Ca~(2+)浓度趋向正常,与钙恒稳有关的酶活性也同样发生改变。即1,25-(OH)_2D_3对HL-60细胞的诱导作用伴有钙恒稳的改变。这些变化与DMSO的作用相同。  相似文献   
535.
包囊游仆虫包囊形成和解脱过程中大、小核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顾福康  张作人 《动物学报》1992,38(2):208-213
包囊游仆虫形成包囊时大核除经历形态大小的变化外,大核DNA含量也低于正常大核水平;细胞脱包囊前,在大核一端或两端发生染色质粗浓集,是大核DNA复制的结果;染色质粒在整个大核内浓集时,大核DNA含量已达到正常大核水平,此时DNA复制结束,细胞脱包囊。小核在游仆虫形成包囊和脱包囊过程中,其形态大小、DNA含量等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36.
应用室外盆栽试验方法,将土壤磁效应与生物磁效应相结合,研究了磁处理土壤对土壤-小麦系统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处理棕壤后土壤-小麦系统的健康状况得到较为明显的好转,包括使小麦种子提前出苗,出苗整齐一致;增加小麦幼苗的株高、主茎叶片数、分蘖数、单株根数和单株叶面积;使小麦根系的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占总吸收面积的百分比提高;增加成熟小麦的有效穗数、结实小穗数、平均穗粒数、千粒重,减少不孕小穗数,提高小麦的生物学产量.在此基础上,对土壤-小麦系统磁化健康效应的生态指示进行了理论探讨,其中,200mT磁场强度是适于小麦生长的最佳磁处理参数.  相似文献   
537.
将灰斑古毒蛾(Orgyiaericae)单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OrerSNPV)基因组DNA的各EcoRI酶切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EcoRI-M(3.0kb)与EcoRI-P片段(2.2kb)相连处含有编码晚期表达因子(LEF-2)的开放阅读框(ORF)。同时在EcoRI-E(约10kb)片段两端分别含有ref-3和lef-11基因的部分序列。lef-2基因编码区由648bp组成,可编码216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预计蛋白质分子量为23.7kDa。将OrerSNPVLEF-2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已知的27种杆状病毒的LEF.2序列比较,发现OrerSNPV与其它鳞翅目NPVLEF.2氨基酸有35%-49%同源性,其中与BusuSNPV,MaMNPV-A,HezeSNPV、Hear3NPV和LdMNPV同源性最高,和GV有26%-31%同源性,与膜翅目松柏锯角叶蜂NPV的同源性为32%,与库蚊杆状病毒的同源性只有23%。根据氨基酸序列绘制的分子进化树表明28种杆状病毒lef-2基因可以分为鳞翅目NPV、GV、膜翅目NeseNPV与双翅目Culex nigripalpus Baculovirus四个分支。oret SNPV lef-2与BUSUsnpv在进化树上关系最为接近,而orerSNPV lef-3和LdMNPV的最接近,OrerSNPV lef-11则和SeMNPV的关系最接近。  相似文献   
538.
复杂疾病关联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严卫丽  顾东风 《遗传学报》2004,31(5):533-537
关联研究广泛应用于阐述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和肥胖等人类复杂疾病的遗传学基础。文中就关联研究中混杂的识别与控制、候选基因的选择、中间表型的应用、单体型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结果的判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人群分层是关联研究混杂的主要来源之一。选择患者亲属做对照、基因组对照和选择遗传背景较为一致的隔离人群都可以减少混杂。候选基因的选择可以基于与疾病间的生物学联系或是该基因与疾病某已知相关基因的同源性。适当的应用中间表型和单体型分析方法可以增加关联研究有意义发现的机会。本文认为,优化研究设计、足够的样本含量、正确选择对照,结合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关联研究必将为困扰人类的常见疾病的易感性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39.
严琳  顾贫  陈焕春 《微生物学报》2005,45(3):387-391
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_6 ,IL_6 )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在疾病诊断与疫苗佐剂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本试验中,猪白细胞介素_6 (pIL_6 )的cDNA序列被克隆入甲醇酵母(Pichiapastoris)分泌表达载体pPIC9K中,并转化入P .pastorisGS115菌株。其重组菌株GS115 pPIC9K_IL6经1%甲醇诱导后,能分泌表达分子量约为2 4 5KD的重组蛋白,Westernblot确证为pIL_6。该酵母表达产物无N端糖基化修饰。用依赖IL6生长的B9细胞株检测提纯后的pIL_6 ,其生物学活性可达8×10 4 IU mg。  相似文献   
540.
不同耕作方式下稻田土壤的氮素形态及氮素转化菌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分层采集稻田土壤剖面样品,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常耕CT、免耕NT、稻草还田常耕CTS、稻草还田免耕NTS)、不同土层稻田土壤的氮素(N)形态及氮素转化菌特征.结果表明:在N素转化菌方面,水稻整个生育期0~5 cm土层氨化细菌的数量以NTS处理最多;0~5 cm和5~12 cm土层亚硝化细菌数量CT处理高于NT处理,12~20 cm土层则相反;NTS较CTS处理降低了0~20 cm土层的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在水稻拔节期和成熟期,NT处理较CT处理提高了0~5 cm土层的嫌气性固氮菌数量.在N素形态方面,水稻整个生育期NT处理碱解N和全N较集中分布在0~5 cm土层,明显高于CT处理,而5~12 cm和12~20 cm土层比CT处理低;12~20 cm土层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NT与CT处理差异不显著,而NTS处理0~20 cm土层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有所提高.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铵态氮与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正相关程度最高,而碱解氮与嫌气性固氮菌正相关程度最高,均达极显著水平.综合各土层氮素转化菌数量与不同形态N含量,NTS更有利于稻田氮素供应与养分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