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7 毫秒
21.
研究猕猴单次或多次静脉注射(iv)和皮下注射(sc)rhIL-11后药代动力学及周边血小板计数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rhIL-11浓度,血细胞计数仪计数血小板。iv和sc注射50~400μg  相似文献   
22.
本文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石远321’为实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经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取食诱导和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的茉莉酸(JA)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及萜类合酶基因的时间表达模式。甜菜夜蛾取食陆地棉后,JA合成途径脂氧合酶基因(GhLOX1和GhLOX2)、丙二烯氧化物合酶基因(GhAOS)、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基因(GhAOC)随处理时间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其中GhLOX2表达量上调最明显,处理后12和72h表达量分别上升64.4和118.7倍;5个萜类合酶基因GhTPS1、GhTPS2、GhTPS3、GhTPS4、GhTPS5随处理时间变化表达模式明显不同,GhTPS4和GhTPS5表达量明显升高。外源MeJA处理后,GhLOX2表达量急剧上升,变化最大;5个萜类合酶基因均受MeJA诱导表达,但表达量在处理后不同时间有明显差异,GhTPS4处理后各时间点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这些结果表明JA合成途径的GhLOX2和萜类合酶基因GhTPS4是响应甜菜夜蛾取食诱导和MeJA处理最为重要的基因。  相似文献   
23.
王亚茹  赵雪雁  张钦  雒丽  薛冰 《生态学报》2017,37(7):2392-2402
气候变化加剧了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的生计脆弱性,为应对气候变化,农户已采取了各种响应措施,当前急需评估农户所采取适应策略的效果,以便选择更有效的适应策略。以甘南高原为研究区,基于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所采取适应策略的特征,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现行适应策略的效果,并利用多准则决策模型确定了最优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结果显示:(1)甘南高原农户多采取组合型策略应对气候变化,尤以调整+扩张型策略为主;(2)甘南高原农户所采取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的效果较好,效益指数为3.43。其中,农区农户的适应策略效果最好、半农半牧区次之、纯牧区最差;(3)甘南高原不同区域农户筛选的最优策略存在差异。其中,纯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农户筛选的最优策略为调整农牧业结构,而农区农户为完善农牧业基础设施。最后,提出了提高农户适应策略效果的对策建议及未来研究中需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4.
采用染色体步移技术,从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 Gaertn.)中克隆获得FtCHS1基因5'端侧翼序列,共1038 bp,将其命名为PFtCHS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FtCHS1中A/T碱基含量为63.5%,含有4个可能的转录起始位点,分别位于起始密码子上游-684~-734、-692~-742、-920~-970、-929~-979 bp处,该序列包含TATA-Box和CAAT-Box等启动子核心元件以及与光、低温和激素应答等相关的功能元件。本研究进一步构建了PFtCHS1-pBI101植物表达载体,并瞬时转化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叶片,结果显示该序列可驱动GUS报告基因的表达。低温(4℃)和光照(UV-B)处理苦荞幼芽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FtCHS1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PFtCHS1可响应低温和紫外环境胁迫,从而引起FtCHS1基因表达量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5.
污染环境中可再生资源的最优收获问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探讨了污染环境下双种群的最优收获问题.利用Pontryagin极大值原理得到一种最优分配方案——处理资源种群体内毒素的努力度与收获资源种群的努力度的分配方案,使经营者的经济收入达到最大,同时也得到次最优均衡解。  相似文献   
26.
体内毒素浓度不相同的三维时变Volterra系统的持续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环境容量很大且被污染的情形下,对体内毒素浓度不相同的三种群时变Volterra系统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三维时变Volterra捕食系统弱平均持续生存与灭绝的条件。  相似文献   
27.
从2007年11月至2009年10月, 对华西雨屏区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人工林进行了模拟氮(N)沉降试验, N沉降水平分别为对照(CK, 0 g N·m-2·a-1)、低N (5 g N·m-2·a-1)、中N (15 g N·m-2·a-1)和高N (30 g N·m-2·a-1)。在N沉降进行1年后, 每月采集各样方0-20 cm的土壤样品, 连续采集12个月, 测定其土壤总有机C、微生物生物量C、浸提性溶解有机C、活性C、全N、微生物生物量N、NH4+-N、NO3--N、有效P和速效K。结果表明: N沉降显著增加了土壤总有机C、微生物生物量C、全N、微生物生物量N、NH4+-N和有效P含量, 对其余几个指标无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和微生物生物量N的季节变化明显, 并与气温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效P、速效K与微生物生物量C、微生物生物量N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N沉降提高了土壤中C、N、P元素的活性, 并通过微生物的转化固定作用使得C、N、P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增加。苦竹林生态系统处于N限制状态, 土壤有机C和养分对N沉降呈正响应, N沉降的增加可能会提高土壤肥力并促进植被的生长, 进而促进生态系统对C的固定。  相似文献   
28.
微斑块变化是草原退化过程中的活跃成分。分析了呼伦贝尔克氏针茅草原逆行演替过程中微斑块土壤全碳、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的空间异质性,提出了"养分聚集效应"的概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群落退化演替的加剧,土壤全碳、全氮和碱解氮的含量均表现为演替前期演替后期演替中期(P0.05)。从土壤全碳、全氮和碱解氮的变异系数和变异函数综合分析来看,10 cm×10 cm微尺度上,草原退化演替过程中土壤全碳、全氮和碱解氮的空间异质性具有明显的不一致性;全碳的空间异质性表现为演替中期演替前期演替后期,全氮表现为演替后期演替前期演替中期,碱解氮表现为演替中期演替后期演替前期。草原退化过程中土壤养分在微斑块上的富积和迁移表现出尺度依赖性和变异性。  相似文献   
29.
讨论了一类具有时滞和基于比率的阶段结构捕食扩散模型,其中捕食种群具有两个阶段结构,并且成年捕食种群可以在两斑块间扩散.利用比较原理证明了系统在适当的条件下是持续生存的;通过构造Lyapunov泛函,得到了系统存在唯一全局渐近稳定的正周期解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30.
华西雨屏区苦竹林土壤酶活性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007年11月-2009年5月,对华西雨屏区苦竹人工林进行了模拟氮沉降试验,氮沉降水平分别为:对照(0 g N·m-2·a-1)、低氮(5 g N·m-2·a-1)、中氮(15 g N·m-2·a-1)和高氮(30 g N·m-2·a-1).在氮沉降进行半年后,每月采集各样方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其土壤酶活性,连续测定1年.结果表明:苦竹人工林样地中6种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较明显,蔗糖酶、纤维素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高峰期出现在春季,脲酶活性高峰期出现在秋季,而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高峰期出现在冬季;氮沉降增加了苦竹林土壤中木质素分解酶和碳、氮、磷分解相关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的活性,抑制了纤维素酶活性,而对过氧化物酶的影响不显著;苦竹林生态系统处于一种氮限制状态,氮沉降刺激了微生物-酶系统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