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6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51.
目的观察HSF1基因剔除对小鼠生长、繁殖的影响。方法用HSF1基因剔除纯合子、杂合子和野生型小鼠建立交配对,HSF1基因正常繁殖组(简称HSF1正常组)30对、HSF1基因缺陷繁殖组(简称HSF1缺陷组)72对。观察母鼠产仔数、生产胎数、每胎产仔数、成年鼠体重。结果HSF1缺陷组母鼠平均产仔数(13.00±11.50)较少,与HSF1正常组(26.46±16.0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HSF1缺陷组母鼠每胎产仔数(4.65±2.33)亦较少,与HSF1正常组(7.56±3.0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HSF1缺陷组母鼠平均生产胎数(2.79±2.64)与HSF1正常组(3.50±2.19)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SF1缺陷组成年小鼠平均体重(20.53±4.62)较轻,与HSF1正常组(23.06±3.39)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HSF1基因剔除小鼠被广泛应用于研究HSF1功能,但HSF1基因剔除对生殖、生长和健康状态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52.
环境雌激素双酚A对脑和行为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蕾  徐晓虹  田栋 《中国科学C辑》2009,39(12):1111-1119
双酚A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其广泛使用引起的对人类和野生动物的危害不容忽视. 双酚A具有类雌激素和抗雌激素活性, 可与雌激素受体结合, 模拟或干扰体内雌激素的合成、代谢和活动, 从而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 在脑发育过程中, 双酚A不仅影响脑内雌激素合成关键酶芳香化酶的表达和活性, 还可改变不同脑区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的表达, 并因此放大或干扰雌激素对脑发育的调节作用. 经典的雌激素核受体机制和非基因组细胞信号系统均参与双酚A对脑发育的影响. 许多脑区特别是与行为相关的如下丘脑、脑干蓝斑、皮层和海马等脑区的结构、递质系统等发育受双酚A影响, 干扰其发育的性别分化, 并因此影响生殖行为、探究、焦虑和学习记忆等多种神经行为的性别分化. 双酚A影响脑发育的细胞、脑区和时间特异性, 以及对脑发育过程影响的动态变化, 使双酚A对脑发育的影响非常复杂. 发育中的脑对双酚A特别敏感, 低于环境排放安全标准剂量的双酚A已可影响脑和行为的发育. 因此, 双酚A环境排放安全标准的重新制定非常必要, 而对双酚A毒理学的进一步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将有助于其环境排放安全新标准的确定.  相似文献   
553.
不对称分裂是干/祖细胞发育分化中的基本过程,膜相关蛋白Numb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Numb极性分布于细胞一侧,在干/祖细胞有丝分裂时不对等分配至两个子代细胞,使子代细胞产生不同分化命运.如一个保持在干/祖细胞状态,而另一个发育为神经元,这一过程主要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发挥作用.近年在哺乳动物中的研究中发现,高强度Notch信号又能够反馈抑制Numb活性.Numb具有维持神经干/祖细胞增殖与促进分化的双重作用,Numb的命运决定作用还与Shh信号通路和p53蛋白等相关.另外,Numb参与调控细胞的粘连、迁移以及神经元轴突的分支与延长.本文主要对Numb在果蝇及哺乳动物神经干/祖细胞中的定位以及其在决定细胞命运和分化中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54.
为了检测肺癌患者血浆中WIF-I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收集肺癌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血浆标本,采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nMSP)法检测WIF-I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并与普通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进行了比较,结果在58例肺癌患者血浆样品中经nMSP法发现20例WIF-I基因启动子的过甲基化,用MSP法只检出10例,有吸烟史组WIF-1基因的甲基化率高于无吸烟史组(P〈0.05).而20例正常对照血浆中都未检测到形胆J基因启动子的过甲基化;表明利用巢式MSP(nMSP)法检测外周血血浆中WIF-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可为非损伤性筛选和早期诊断肺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555.
河北3产地日本三角涡虫的染色体变异与核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空气干燥法,对采自河北省邯郸市漳河、朝阳湖和邢台市秦王湖3产地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japonica)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本三角涡虫漳河种群与秦王湖种群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以16条为主(2n=2x=16=16m),分别占81.07%和68.47%,少数为24条(2n=3x=24=24m),分别占8.28%和11.71%,为二倍体和三倍体的混合倍体;日本三角涡虫朝阳湖种群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以24条为主(2n=3x=24=24m),占64.60%,少数为16条(2n=2x=16=16m),占7.45%,为三倍体和二倍体的混合倍体。值得注意的是朝阳湖种群部分体细胞中染色体在结构上发生变异,使其核型呈现多型性。文中根据核型分析结果对上述3产地日本三角涡虫染色体及核型的多样性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556.
本研究旨在以HCV为平台,在简化RT-PCR基础上,结合体外转录,建立一种特异、高效、简便的检测血清中HCV RNA的体外转录合成系统.本法扩增终产物为特定极性的ssRNA,其特异性经凝胶电泳和斑点杂交确定;RNA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本法核酸扩增效率高于巢式PCR近20倍.  相似文献   
557.
PCR-微孔板杂交-ELISA法检测巨细胞病毒感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PCR-微孔板杂交-ELISA法检测人血清标本中巨细胞病毒DNA.将5'端标记生物素的PCR扩增产物与5'端标记地高辛的探针呈液相混合,90℃ 2min,55℃,1min杂交.杂交后产物被链霉亲和素酶标板固定,经酶标记抗地高辛标记抗体结合显色.本试剂检测灵敏度为2.5×104 copies/mL,比传统PCR和ELISA敏度性高,特异性强,与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Ⅱ型,风疹病毒、EB病毒、腺病毒核酸无交叉反应,批内CV为8.9%,批间CV为10.5%.该法可用于定性和定量检测HCMV DNA.  相似文献   
558.
蒋金炜  黄翠虹  闫凤鸣 《昆虫学报》2007,50(11):1162-1172
以丁布(2,4-dihydroxy-7-methoxy-1,4-benzoxazin-3-one,DIMBOA)为代表的苯并噁嗪嗪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禾本科作物中的次生物质,对植物病虫害具有广谱抗性,上世纪中叶开始即引起人们重视并开始了一系列研究。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和诱导抗性理论的发展,对这类物质的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该文综述这类化学物质的最新研究进展。苯并噁嗪类化合物是从色氨酸合成途径分支出来的一类次生代谢物,其含量是随着植物组织和年龄而变化的; 植食性昆虫的取食和病菌的感染能够引起苯并噁嗪类化合物含量的变化以及苯并噁嗪糖苷的水解。基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苯并噁嗪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作用,包括抗虫性、对植物的毒性、抗病性、化感作用等。  相似文献   
559.
近年来对我国9个省的悬钩子属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采集,并在南京中山植物园建立了田间种质库进行观察研究。本文报导在云南省悬钩子资源调查中发现的1个新种和5个新变种,它们是:Rubus godongensis Gu et Li, R. biflorus Buch.-Ham.ex Smith var.spinocalycinus Gu et Li, R. glabricarpus Cheng var.eglandulosus Gu et Li, R. gongshanensis Yü et Lu var.eglandulosus Gu et Li, R. parvifolius L.var.purpureus Gu et Li, R. viburnifolius Focke var.apetalus Gu etLi.  相似文献   
560.
褐带环口螺齿舌的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褐 环田螺的齿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褐带环口螺齿舌带上每一横列有7枚舌齿,即中央齿1枚,侧齿4枚,缘齿2枚,侧齿和缘齿分别对称地排列于中央齿两侧,其齿舌公式为1.2.1.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