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4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45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7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目的:考察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pancreatic angiography/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1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ERCP/EST-LC)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8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LCBDE-LC手术,研究组进行ERCP/EST-LC手术,以手术成功率、围术期相关指标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考察对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95.0%,研究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7.5%,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9.64±5.34 h,显著长于对照组的37.19±3.17 h(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为14.17±2.06 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11.85±2.71 d(P<0.05)。两组患者的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肠穿孔、结石残留以及胆管炎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胆漏发生率为7.50%,显著高于研究组的0.00%(P<0.05),而研究组术后出血发生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P<0.0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50%,研究组为15.00%,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一年复发率为15.00%,研究组的复发率为17.50%,经统计分析,两组术后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患者无腹痛、发热、黄疸等情况。结论: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2.
十溴联苯醚降解菌群的降解特性与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针对水体沉积物中日益严重的多溴联苯醚污染问题,以电子垃圾污染河床沉积物为种源富集驯化获得的菌群Cf3,研究该菌群对十溴联苯醚的降解特性以及其菌群结构组成.[方法]通过GC-MS分析十溴联苯醚降解后低溴代产物组成,并测定其降解率;通过DGGE技术分析了该BDE-209降解菌群的结构组成.[结果]菌群Cf3具有较强降解BDE-209的能力,经过120 d的培养,初始量为2.6 μmol的BDE-209降解率达到80.03%,OD600从0.01增长到0.21,pH由初始的6.93增加到反应结束时的8.50.菌群Cf3经过单菌落分离,共获得10株可培养细菌,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发现,其中6株与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spp.)具有较高同源性,其余4株与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 spp.)较相似.进一步采用DGGE分析菌群Cf3的结构组成时发现,除了分离得到的2个菌属外,该菌群中还含有拟杆菌属(Wolinella spp.)、氨基酸球菌属(Acidaminococcus spp.),以及随着降解时间延长而消失的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 spp.)和醋杆菌属(Acetobacterium spp.).[结论]获得了具有较强多溴联苯醚降解能力的菌群,并分析了其降解特性和群落组成,为进一步开展溴代阻燃剂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提供宝贵的菌种资源和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63.
广西马山岩溶植被年龄序列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漠化地区是我国西南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的重点和难点地区。通过对马山县岩溶植被年龄序列(石漠、草丛、灌丛、小乔林和成熟林)5个演替阶段15个样地(20 m×50 m)的系统取样调查,研究了停止人为干扰后岩溶植被的更新、演替及群落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沿石漠、草丛、灌丛、小乔林、成熟林的顺向演替发展,群落各层次的覆盖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乔木层覆盖度以成熟林最大,灌木层覆盖度以小乔林最高,而草本层覆盖度以灌丛最高;重要值≥10.00的科、属、种最大值出现在小乔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不同层次的结构明显不同,乔木层的植物密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小乔林最高;成熟林灌木层的植物密度显著低于小乔林和草丛(P<0.05),与石漠和灌丛差异不显著(P>0.05);森林阶段草本层的植物密度显著低于灌丛、草丛和石漠(P<0.05);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随着顺向演替发展而增加,但不同演替阶段不同层次的丰富度变化不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以草丛阶段最大,成熟林最小;灌木层的丰富度以小乔林阶段最大,石漠阶段最小;乔木层的丰富度以小乔林最大,成熟林有所下降;不同演替阶段群落草本层的生态优势度无显著差异(P>0.05),而灌木层和乔木层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岩溶植被恢复可分为恶劣物理环境阈值和顶极种缺乏的阈值两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内由不同功能特征的驱动种和关键种决定着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越接近演替后期,顶极种越丰富,群落驱动种和关键种向高级、大型和长寿植物发展的趋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   
64.
以铁氰化钾为掩蔽剂,1.5% KBH4为还原剂,10%的盐酸为载流液,微波消解处理样品,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HG-AFS)分别测定桉树叶、皮、躯干和根中硒元素含量。加标回收验证了结果的准确性。考察了仪器测定硒的检出限。并对铁氰化钾,聚环氧琥珀酸(PESA),酒石酸,柠檬酸,乙二胺五种掩蔽剂对11种常见干扰元素的掩蔽效果进行了探究,为优良掩蔽剂的选择提供了参考性资料。  相似文献   
65.
强维亚  蔡龙华  韩瑜  杨晖 《西北植物学报》2013,33(11):2241-2248
以青藏高原野生豆科牧草歪头菜(Vicia unijuga A.Br.)为材料,模拟甘南夏季晴朗无云天空平流层臭氧衰减9%的UV-B辐射强度(6.4 kJ/m2),分析增强UV-B辐射条件下植株内源激素水平和全氮含量随时间变化及其与生长特性的关系。结果显示:(1)来自高寒地区野生歪头菜在增强UV-B辐射的最初阶段(10 d左右)会产生对紫外胁迫的应激性响应,其内源生长激素吲哚乙酸(IAA)、玉米素(ZT)、赤霉素类(GAs)和6-苄氨基嘌呤(6-BA)含量水平以及全氮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生长指标也相应升高。(2)随着处理时间延长,歪头菜内源生长激素含量开始迅速降低,并于处理后30 d时降至最低,处理后40 d时全氮含量也显著低于对照;同时,随着生长激素和全氮含量降低,植株生长也受到强烈抑制。(3)在处理后40 d时歪头菜内源ABA才被检测到,说明细胞膜伤害发生的时间相对较晚。研究表明,来自高寒环境的植物种歪头菜经历长期自然选择和适应,形成了对强UV-B辐射的应激响应机制,使辐射伤害延迟,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与该应激响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Wistar大鼠脑动脉(BA)平滑肌细胞膜电流的异同。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SHR和Wistar大鼠BA平滑肌细胞在电流密度、电流组成以及自发性瞬时外向K+电流(STOCs)特性的异同。结果:①当指令电压为0、+20、+40和+60mV时,SHR与Wistar大鼠BA平滑肌细胞间电流密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②SHR与Wistar大鼠BA平滑肌细胞膜电流都对1 mmol/L电压依赖的K+通道(Kv)阻断剂4AP和1 mmol/L大电导Ca2+激活K+通道(BKCa)阻断剂TEA敏感。③SHR的STOCs发放频率和电流幅度都远大于Wistar大鼠。1 mmol/LTEA基本完全阻断STOCs通道电流,而4-AP对STOCs没有影响。结论:SHR和Wistar大鼠脑动脉平滑肌细胞的电流密度存在差异,两种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都由BKCa和Kv通道组成。SHR大鼠平滑肌细胞更易诱发由BKCa通道介导的STOCs。  相似文献   
67.
目的:通过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探讨我们所在医院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三种Ⅰ类切口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及其用药的合理性.方法:抽取2012年6~11月出院的三种单病种255例Ⅰ类切口患者手术资料,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合理性.结果:255例Ⅰ类切口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26.27%,证实我院通过整治活动的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明显下降,用药合理性呈现持续改进的良好趋势.结论:不断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监督力度,能够明显改善抗菌药物用药不合理的现状.  相似文献   
68.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免疫表型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方法,采用四色流式细胞仪分析1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瘤细胞免疫表型特征。结果:160例MM患者中CD38、CD138均为阳性,CD7、CD34、CD3、CD10均为阴性,其他抗体阳性率分别为CD56(61.5%)、CD117(18.8%)、CD19(6.5%)、CD20(12.5%)、c Kappa(71.0%)、c Lambda(76.3%)、CD81(58.1%)、CD45(46.9%)、CD27(14.3%)、CD28(17.4%)、CD33(21.4%)。CD20在小于60岁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60岁以上患者[(78.91±16.84)%vs(38.31±11.29)%(P0.05),CD28在大于60岁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小于60岁的患者[(70.81±19.44)%vs(43.97±11.25)%](P0.05)。CD28、CD45在女性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男性患者[(71.75±25.20)%vs(47.25±12.04)%](P0.05)、[(74.04±19.07)%vs(48.42±25.10)%](P0.05)。CD20的表达在Ⅲ期患者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84.82±11.25)%vs(42.01±7.15)%](P0.05),而CD117的表达与此相反[(49.13±14.06)%vs(77.07±25.92)%](P0.05)。在女性患者中,CD81的表达在60岁以上的患者中明显升高[(43.87±24.43)%vs(74.59±22.94)%](P0.05)。在小于50岁的患者中,女性CD117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83.4±0.42)%vs(45.75±2.19)%](P0.05),而CD81的表达与此相反[(39.20±24.14)%vs(81.52±22.05)%](P0.05);在51~60岁的患者中,男性患者CD33的表达明显高于女性[(94.53±3.06)%vs(45.37±15.28)%](P0.05);在60~70岁的患者中,各分子的表达在男女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在大于70岁的患者中,男性CD117的表达明显高于女性[(70.40±31.40)%vs(53.50±29.98)%](P0.05),而c Kappa的表达与此相反[(32.58±13.90)%vs(76.98±22.42)%](P0.05)。结论:骨髓瘤细胞表达以CD38、CD138抗原为主,仅部分患者可伴有抗原CD56、CD117、CD19、CD20、cKappa、cLambda、CD81、CD45、CD27、CD28、CD33的表达。  相似文献   
69.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技术评估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儿在Dega骨盆截骨术后不同中心边缘角(center-edge angle,CEA)状态下髋臼的应力分布,为术前的手术规划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生物力学结果。方法:使用已建立的DDH患者髋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以术后CEA27°为中间值,每3°为一个变量,在Mimics誖10.0软件的模拟手术模块分别构建7组髋臼截骨术后的模型。在单腿站立和双腿站立状态下测量不同CEA状态下髋臼的应力分布。结果:单腿站立情况下,CEA为24°、27°、30°和33°的术后模型患侧髋臼的峰值应力接近正常侧。双腿站立情况下,CEA为24°时双侧髋臼的峰值应力最为接近。结论:对于该患者而言,在7组术后CEA中,24°时患侧髋臼的峰值应力与健侧最为接近,可以认为是最佳的术后CEA。有限元技术能够为Dega手术的术前规划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方案。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磁纳米颗粒(magnetic iron oxide particles,MIOP)体外标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SCs)向软骨分化及MRI示踪的可行性。方法:从小鼠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扩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SCs),流式鉴定细胞表型后,分别采用不同浓度(25μg/mL,50μg/mL)的MIOP标记ASCs并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普鲁士蓝染色和透射电镜(TEM)鉴定细胞内磁纳米铁颗粒分布情况,应用3.0T MRI体外检测标记软骨细胞MRI信号。结果:从脂肪组织中可以分离获得大量高表达CD90、CD105、Sca-1的ASCs,不同浓度(25μg/mL,50μg/mL)的MIOP与ASCs共同孵育24小时后,普鲁士蓝染色发现ASCs随MIOP浓度的增加,蓝染程度逐渐加深且标记的ASCs可以向软骨细胞分化;TEM证实细胞内分布大量的黑色纳米铁颗粒。体外MRI T2序列证实随着MIOP浓度(25μg/mL,50μg/mL)的增加MRI信号值逐渐减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IOP可以标记ASCs向软骨分化,体外应用MRI可以对其进行示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