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24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目的:归纳肝外胆管解剖变异和先天发育异常的MRCP(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到2015年6月间PACS存储的6817例图像资料,首先判定图像质量,然后记录肝门区胆管分支汇入方式、胆囊管插入位置、胆管先天发育异常及其表现。结果:1590例存在肝外胆管解剖变异和先天发育异常。其中胆囊管汇入位置异常发生率14.72%(787/5347),肝门区胆管分支汇入状态异常发生率17.97%(961/5347)。包括肝门区胆管分支汇入状态正常,胆囊管汇入位置异常575例,发生率10.75%(575/5347)。胆囊管汇入位置正常,肝门区胆管分支汇入状态异常749例,发生率14.01%(749/5347)。胆囊管汇入位置和肝门区胆管分支汇入状态异常并存212例,发生率3.96%(212/5347)。先天性发育异常即先天胆管扩张症54例,发生率1.01%(54/5347)。结论:肝外胆管解剖变异和先天发育异常复杂多样,MRCP能够准确显示大部分解剖变异种类及其毗邻关系,但是受图像质量及所罹患病种制约。  相似文献   
32.
铜-64(半衰期12.7小时)是PET上常用的一种正电子放射性核素,其不仅能够作为示踪剂同时还能够用于治疗,特别是对癌症的放射治疗,效果显著。以往~(64)Cu只有通过核研究反应堆快速中子通量捕获才能生产(即质子流轰击锌),反应周期长且成本高,极大的限制了~(64)Cu的生产和应用。为实现~(64)Cu的大量生产、应用同时节约成本,国际上已开展医用回旋加速器~(64)Cu的高效制备研究,目前最常使用的是64Ni经质子束流轰击后发生核反应产生~(64)Cu。通过结合我中心实际操作经验,本文旨在阐述医用回旋加速器(能量16.5Me V)高效制备~(64)Cu的方法。以天然镍粉为电镀原材料。将其电镀成功后,利用30微安的质子束流开始轰靶,最后通过离子交换柱将~(64)Cu、64Ni和其他放射性产物快速分离,从而得到纯度高、放射性活度高的~(64)Cu。  相似文献   
33.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免疫炎症性疾病,它与自身的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密切相关。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作为激活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受体蛋白,可以识别病原微生物,激活免疫反应。Toll样受体9是TLR家族中的重要一员,是先天免疫系统中识别细菌和病毒Cp G DNA的重要受体,其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研究发现,TLR9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内皮受损和泡沫化细胞形成)密切相关,但也有研究发现TLR9在AS进程中具有潜在的保护效应。本文对Toll样受体9与动脉粥硬化疾病之间关系做一个简要的阐述,简明的总结了TLR9与树突细胞及自噬之间的联系,并为其作为靶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4.
35.
将水培后盆栽的花生幼苗,置于培养箱42℃高温培养,定时测定幼苗叶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叶绿体Ca2 -ATPase、Mg2 -ATPase的相对活性,并观察幼叶细胞内Ca2 分布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高温胁迫过程中,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含量都随处理时间的延伸而下降,并呈显著正相关;叶绿体Ca2 -ATPase和Mg2 -ATPase高温胁迫过程中相对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Ca2 -ATPase热敏性高于Mg2 -ATPase;高温胁迫过程中,Ca2 具有从胞外转运到胞质内和叶绿体中的趋势,Ca2 能够稳定高温胁迫下叶肉细胞膜和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36.
目的分析两性霉素B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临床特点、药物治疗不良事件情况,寻找发生不良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隐球菌性性脑膜脑炎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断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脑炎住院患者基本资料,对实验室检测结果、药物治疗方案、不良事件等资料进行收集、分析。结果40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性脑膜脑炎患者平均年龄为(40.54±15.42)岁,住院天数为(32.67±12.22)d,颅内压升高30例(75.0%),脑脊液隐球菌抗原阳性37例(92.5%),脑脊液培养阳性31例(77.5%),脑脊液墨汁染色涂片阳性34例(85.0%),诱导期治疗方案选择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最多的是贫血22例(55.0%),其次是低钾17例(42.5%);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血钾指标出现明显异常时间主要在药物使用的第2周,肌酐、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指标出现明显异常时间主要药物使用的第1周。两性霉素B累计使用剂量>500 mg、治疗前HGB<110 g/L是导致患者治疗疗程<14 d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6)。结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性脑膜脑炎患者在使用两性霉素B药物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点发生不良事件有所不同,影响药物使用天数的因素主要是药物累计使用剂量、治疗前HGB水平。  相似文献   
37.
新疆四个民族中12对遗传性状基因频率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本文对新疆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族人群的前额发际等12对遗 传性状进行了调查,计算出各个性状的基因频率、并在4个民族之间进行了比较研究。 Abstract:Twelve characters including hair beared on forehead were investigated among Uygur,Kazak,Kirgiz,and Tajik Xinjiang province.The gene frequencies of the twelve characters we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among the four minorities.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究经皮椎弓根空心螺钉微创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病例来源于我院2009 年12 月~2013 年12 月收治的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患174 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7 例。其 中,观察组施行Quadrant微创通道经皮椎弓根空心螺钉椎间融合术,对照组施行经后入路开放性椎间融合术。评估和比较两组病 患术前和随访结束时的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疼痛评分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 果:观察组治疗前、出院时及随访一年时的VAS 评分与ODI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术 后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而其手术所需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20 例神 经根损伤(22.99%),3 例椎间隙感染(3.45%),其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6.44%),而观察组患者术后仅出现3 例神经根损伤,发生率为 3.4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皮椎弓根空心螺钉微创椎体间融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肯定,能减少对病患的创伤,控制术 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黄褐斑应用激光联合氨甲环酸、谷胱甘肽及维生素C 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 年6 月~2014 年6 月期 间我院皮肤科门诊收治的黄褐斑女性患者117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平均分为三组,即激光组、药物组、联合治疗组各39 例。 激光组单纯应用激光治疗,药物组应用氨甲环酸、谷胱甘肽及维生素C治疗,联合治疗组应用激光联合氨甲环酸、谷胱甘肽及维 生素C 治疗。对比三组治疗前后黄褐斑面积及黄褐斑颜色评分、临床疗效及治疗后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治疗后黄褐斑面积及 黄褐斑颜色评分显著低于激光组、药物组及治疗前(P<0.05)。联合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激光组及药物组(P<0.05)。药物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其他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激光联合氨甲环酸、谷胱甘肽及维生素C 治疗黄褐斑的疗效确切, 可以有效改善黄褐斑面积及颜色,安全性佳,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为探讨好氧-厌氧混合污泥启动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产电性能以及MFC对微生物群落的选择作用,【方法】以乳酸为底物,应用不依赖于培养的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解析单室MFC启动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动态学特征。【结果】结果表明,MFC经过3个周期启动成功,最高输出电压230 m V。当MFC外电阻为1656Ω时,最大功率密度11.15 W/m3,电池运行稳定。混合污泥启动MFC以后,阳极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同种泥差异较大,且多样性降低。生物膜中微生物类群按丰度依次为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24.90%、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1.30%、厚壁菌门(Firmicutes)9.70%、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8.50%、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7.90%、绿弯菌门(Chloroflexi)4.20%以及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3.60%。有利于生物膜形成与稳定的动胶菌属(Zoogloea)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序列丰度分别占生物膜群落的5.00%和3.90%,与MFC产电能力直接相关的地杆菌属(Geobacter)序列由混合污泥中的0.60%上升至阳极生物膜中的2.60%。【结论】本研究表明,MFC阳极生物膜在驯化过程中对污泥中的微生物进行淘汰和选择,最终驯化形成了有利于生物膜形成与稳定、有机物厌氧发酵与产电的微生物菌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