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口服小剂量胺碘酮对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甲状腺功能的作用和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患者68例,记录胺碘酮治疗方案与疗效、甲状腺变化及随访干预措施情况。结果:老年人服用胺碘酮引起甲状腺疾病发生率为31.8%(22/68),以甲状腺功能减退25.7%(18/68)为主,大致为甲状腺功能亢进(6.1%,4/68)的4倍。采用小剂量胺碘酮方案出现的甲状腺功能紊乱多数经过减量或停药逆转或恢复。结论:老年人服用胺碘酮甲状腺功能紊乱发生率高,但临床表现不典型,应更密切地监测甲状腺功能;甲状腺功能紊乱经胺碘酮及时减量或停药等措施多能逆转或恢复。  相似文献   
42.
43.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雪豹Uncia uncia Schreber头部、颈部、背部、前肢、后肢、腹部、尾部和体侧针毛的表面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雪豹的8种针毛均近似为梭形;8种针毛的3个典型部位之间在鳞片类型、鳞片排列方式、高度和密度差异及游离缘平滑度上均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和一致性.8种针毛的近根部鳞片为宽瓣型;主体部分鳞片为杂波型;近梢部鳞片为冠状型.这将为雪豹的形态学研究及物种鉴定提供一定的生物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4.
邓振旭  楚德昌 《四川动物》2007,26(2):267-269,I0003
利用阿利新蓝和过碘酸雪夫试剂染色对巴西彩龟、中华鳖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消化道粘液细胞表现为4种类型:Ⅰ型玫瑰红色;Ⅱ型蓝绿色;Ⅲ型紫红色;Ⅳ型蓝紫色。食道前部粘膜上皮为复层上皮,粘液细胞形态多样,Ⅰ、Ⅱ、Ⅲ、Ⅳ类型均有,食道中部与后部粘膜上皮为柱状上皮,其内有密集排列的杯状细胞,主要是Ⅱ型、Ⅲ型和Ⅳ型细胞。胃体柱状粘膜上皮细胞与胃腺颈部细胞主要为Ⅰ型和Ⅲ型,粘原颗粒主要集中在细胞的浅部。胃腺粘液细胞主要为Ⅰ型和Ⅲ型,着色较浅。小肠杯状细胞主要为Ⅲ型和Ⅳ型。大肠、泄殖腔杯状细胞主要为Ⅱ型和Ⅳ型。  相似文献   
45.
基于地统计学的四川省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四川省147个气象站点近52年的日降雨量数据计算各台站的降雨侵蚀力,应用SPSS和ArcGIS地统计模块,分析降雨侵蚀力的统计特征,提出适宜的插值方法,并对全省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属中等变异,空间插值方法选取普通克里格,采用球状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降雨侵蚀力;其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盆地、攀西地区相对较高,川西高原较低,大致的趋势是从东向西逐渐降低;近52年来,四川省降雨侵蚀力倾向率从东向西整体呈现"增-减-增"的变化趋势;降雨侵蚀力的年内集中度较高,从东向西呈现低-高-低-高的近似带状分布,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盆地中、西部地区和川西高原的西部;12个代表站点中,降雨侵蚀力年内半月分布多呈现双峰型,可分为高值期、中值期、低值期3个不同时期,发生侵蚀的时段集中分布在第8~19个半月,累计降雨侵蚀力占全年降雨侵蚀力的95%~99%。大型土木工程的开发应根据四川省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尽量避开土壤侵蚀高发期;横坡种植可降低坡耕地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46.
立体选择性酰胺酶是一种重要的手性合成工具酶,在制备手性羧酸及其衍生物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日益受到重视。在酰胺酶的应用中,其立体选择性影响巨大。从底物、反应温度、pH、添加共溶剂和微生物来源5个方面综述了其对酰胺酶立体选择性的影响,对提高酰胺酶的立体选择性,扩大其在制备光学活性化合物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7.
为探讨森林啮齿动物共存机制,于2006年9月,在黑龙江省海林林区,采用标志重捕法和室内饲养观察法研究了松鼠(Sciurus vulgaris)、花鼠(Eutamias sibiricus)、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r)、棕背(Myodes rufocanus)和红背(M.rutilus)时间利用生态位以及种间的生态位叠度,分析了在资源利用时间上的分化。结果表明,这5种动物分化为白天活动和以夜间活动为主的两种生态类型。白天活动的松鼠、花鼠生态位宽度较窄,分别为0·679、0·618。以夜间活动为主的棕背、红背、大林姬鼠的生态位宽度较宽,分别为0·935、0·853、0·844。两种类型间竞争较小,生态位叠度指数在0·286以下。同一类型内种间生态位叠度指数较高,在0·711以上,为了减少竞争,同一类型内种间错开活动高峰时间或延长活动时间。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索淡水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的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利用阿利新蓝和过碘酸雪夫试剂染色对鲶鱼(Silurus aso-tus)、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rtix)、鲫鱼(Carassius auratus)消化道黏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AB-PAS(Alcian blue and periodic acid schiff’s reation)染色后动物消化管黏液细胞表现为4个类型:Ⅰ型玫瑰红色、Ⅱ型蓝绿色、Ⅲ型紫红色、Ⅳ型蓝紫色。除鲫鱼外动物食管始部黏液细胞多为圆形或椭圆形,食管中部黏液细胞主要是Ⅱ型和Ⅳ型杯状细胞。除鲫鱼动物胃体柱状黏膜上皮细胞与胃腺颈部细胞主要为Ⅰ型和Ⅲ型,黏液颗粒主要集中在细胞的核上区。链鱼、鲶鱼胃腺黏液细胞为Ⅰ型和Ⅲ型。链鱼、鲶鱼小肠的杯状细胞主要为Ⅲ型和Ⅳ型。鲫鱼小肠杯状细胞主要有Ⅱ型和Ⅳ型。这三种动物大肠杯状细胞主要为Ⅱ型和Ⅳ型。  相似文献   
49.
利用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试剂染色对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 显示:阿利新蓝-过碘雪天染色后,消化管粘液细胞表现为4个类型:Ⅰ型玫瑰红色、Ⅱ型蓝绿色、Ⅲ型紫红色、Ⅳ型蓝紫色.食管始部粘液细胞多为圆形或椭圆形,食管中部粘液细胞主要是Ⅱ型和Ⅳ型杯状细胞,胃体柱状粘膜上皮细胞与胃腺颈部细胞主要为Ⅰ型和Ⅲ型,粘液颗粒主要集中在细胞的核上区.黑斑蛙胃幽门粘液细胞为Ⅰ型,中华蟾蜍胃腺粘液细胞主要为Ⅲ型和Ⅳ型,小肠的杯状细胞主要为Ⅲ型和Ⅳ型,大肠杯状细胞主要为Ⅱ型和Ⅳ型.  相似文献   
50.
天山北麓典型地段植被对景观格局和动态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丽宏  刘鸿雁  楚新正  苏凯 《生态学报》2004,24(9):1966-1972
景观是由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组分构成的综合体。这些组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植被对其它组分的反映最为敏感。研究了天山中段北坡从中山开始,向下经准噶尔盆地南缘壤质和黏土荒漠,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范围内,以典型温带荒漠植被为主的天然植被格局及其与环境梯度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干旱区荒漠植被对于景观格局及相应的景观过程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土壤质地对研究区植被类型有显著的影响,白梭梭-梭梭群落、梭梭群落、琵琶柴群落对细粒物质的偏好依次增大,对粗粒物质含量则有相反的规律;研究区壤质和黏土荒漠中的白梭梭-梭梭群落可以作为景观中土壤沙化过程的指示体。在对土壤含盐量的适应性方面,琵琶柴群落高于梭梭群落,分布在总盐含量更高的生境中,柽柳群落则对土壤盐分没有明显的偏好;盐生矮半灌木群落可以作为土壤盐渍化过程的指示体。在对土壤水分与地下水位的适应性方面,柽柳群落表现出较明显的对高的土壤含水率的偏好,可以指示景观中具有优良生境的斑块。荒漠化过程是干旱区重要的景观生态过程,主要表现为土壤沙化和土壤盐渍化,而这两个过程都有非常明显的植被表征,因此,在以荒漠化动态为目标的干旱区景观动态分析中,可以通过植被的演化来推断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而推断荒漠化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