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1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68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6篇
  1964年   6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991.
建立了一种采用SUGAR SP-G 0810(Pb型)糖分析色谱柱,以纯水为流动相,利用示差折光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外标法直接分离分析半乳甘露聚糖胶中单糖组成的方法。木糖、葡萄糖、半乳糖和甘露糖的分离在20 min内完成,检出限分别达到2.0μg,20μg,1.0μg和20μg,线性范围为2~10 mg/mL。该方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用于猪屎豆种子胶多糖中单糖组分的测定,并进行回收率试验,结果5次测定的半乳糖和甘露糖的回收率分别为95.83%和103.68%,RSD分别为1.53%和1.50%。  相似文献   
992.
胁迫诱导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诱导植物体细胞胚发生是一个多因素事件,其发生机理的研究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本文从诱导体细胞胚的胁迫因子和体细胞的响应角度,分析了高浓度2,4-D、重金属、高渗透等胁迫因子对体细胞胚发生的诱导,以及体细胞产生的ABA、胼胝质沉积、几丁质酶活性增强、热激蛋白特异表达等生理响应,概述了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993.
硫素对冬小麦旗叶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大穂型品种'兰考矮早8'和多穂型品种'豫麦49-198'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施硫水平,通过遮雨棚中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硫量对冬小麦旗叶中抗坏血酸-谷胱甘肽抗氧化循环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 2个小麦品种抗坏血酸-谷胱甘肽抗氧化循环系统测定指标变化趋势表现一致,其中在花后28 d旗叶抗坏血酸(AsA)含量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表现有明显差异,但均表现为施硫处理高于对照,且达显著水平.2个品种花后旗叶中谷胱甘肽(GSH)含量、GSTs活性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在花后7~10 d达到高峰,后缓慢下降;AsA含量随生育进程推进逐步升高,至花后28 d达到高峰;花后旗叶中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则随花后天数增加呈下降趋势.由此证明,施硫对小麦生育后期植株体内抗坏血酸-谷胱甘肽抗氧化循环系统有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994.
三峡库区消落带初期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回水区内2种主要植被类型土壤养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有效磷外,次生灌丛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弃耕地,且其他养分指标变异系数在50%左右,而有效磷的变异系数达到91%。随海拔的升高,土壤养分未表现出明显差异性。与对照样带相比较,消落带内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表明水淹和清库等人为活动对土壤母质风化影响严重,导致消落带内土壤磷和钾含量增高,而速效钾在水淹后则大量流失;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除了有效磷外,其他养分都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消落带处于幼年时期,尚未形成明显的水分梯度,其养分和水分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5.
从肌球蛋白工作循环的机械化学偶联模型出发,利用化学动力学方法和生物化学热力学原理,结合肌球蛋白单分子实验结果,从能量转化的观点给出了肌肉收缩的Hill特性式,加深了对Hill特性式及肌肉收缩过程中能量转化的理解,在整合肌球蛋白单分子性质与肌肉收缩宏观性质的信息方面做了尝试。  相似文献   
996.
野鸭湖典型湿地植物光谱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克  赵文吉  郭逍宇  胡德勇  宫兆宁  龙娟 《生态学报》2010,30(21):5853-5861
遥感技术已成为湿地植被识别和分类的重要手段,而深入研究地面植物群落光谱特征对于利用遥感影像的湿地植被分类具有指导意义。以典型淡水湿地——野鸭湖湿地为实验区,测定其典型湿地植物群落的反射光谱,并重采样以模拟OMIS机载成像光谱仪红-近红外的50个波段。在此基础上应用二阶导数的方法得到湿地植物识别的9个最佳波段:515.3,553.1,626.5,687.5,733.9,810.6,821.1,833.0,966.8nm。这些波段可以很好的识别湿地植物类型:沉水植物在810.6,821.1,833.0nm存在独特的吸收/反射特征,与其他湿地植物类型相区别。浮水、挺水、湿生、中生植物相比,浮水植物在515.3nm的吸收特征和553.1nm的反射特征较为突出;浮水、湿生、中生植物在687.5nm的吸收特征与挺水植物相比更为显著,但挺水植物在733.9nm的反射特征尤为明显;湿生植物在626.5nm的吸收特征比浮水、挺水、中生植物更加显著;中生植物缺少在626.5nm的吸收特征,但在966.8nm的吸收特征最为明显。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野鸭湖湿地植被的高光谱遥感数据处理及湿地植被制图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而且可以为淡水湿地植被的遥感识别和分类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97.
苔干是我国安徽涡阳县义门镇和江苏睢宁县古邳镇的名优特产蔬菜。原植物系菊科莴苣属茎用莴苣 (Lactuca sativa var.angustata),苔干为其的肉质茎用刀划成条状,经晾晒、脱水而呈绿色或淡绿色的干制品。其名扬华夏,誉满全球,曾荣获 1988年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苔干产于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邳,迄今已有约 2300年的历史。传说公元前 218年,张良刺秦始皇未遂,逃匿古邳圮桥,遇黄石公,黄石公在授张良“太公兵法”时,见他面黄肌瘦,嘱其多食苔干,以强身益脑。张良每餐不离苔干,果然变得体魄强健,面色红润。张良为军师后,…  相似文献   
998.
过敏是一种病理性的免疫反应。随着全球患病率逐年上升,它已成为困扰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目前针对过敏性疾病的疗法大都收效甚微。研究证实,益生菌可以刺激免疫细胞的免疫调节特性,维持免疫内环境平衡,调节胃肠道生态系统,是潜在的防治过敏性疾病的有效疗法。改变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或调节Th1/Th2平衡是益生菌抗过敏的基本作用机制。目前益生菌防治过敏性疾病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未来有望利用益生菌实现过敏性疾病的个性化与精准化治疗。本文就益生菌防治过敏性疾病的最新进展以及该领域前沿作一综述,期望有助于我国益生菌治疗和预防过敏性疾病的普及和研究。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治疗骨肉瘤对其肺转移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用含有1×10~7个大鼠源骨肉瘤UMR106细胞的悬液于SD大鼠右下肢皮下注射建立骨肉瘤移植模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消融组。消融组大鼠肿瘤予以微波消融治疗10 min,50℃,空白对照组大鼠模拟消融10 min,0℃,检测和比较两组大鼠肿瘤直径变化,于治疗15天后处死大鼠,取大鼠肿瘤及肺组织,通过HE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及其拮抗因子(Tissue inhibitors metalloproteinase),即MMP-2、MMP-9及TIMP-2的表达。结果:消融组大鼠肿瘤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大鼠肿瘤直径,消融组大鼠肿瘤组织及肺组织MMP-2及MMP-9的阳性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TIPM-2的阳性表达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波消融技术治疗骨肉瘤可以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甚至引起细胞凋亡,并且通过上调MMP-2、MMP-9以及下调TIMP-2的表达,可能会提高其远处转移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00.
郭平林  刘波  张志浩  荆瑞雪  张波  曾凡江 《生态学报》2020,40(18):6632-6643
植物种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相关微生物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来实现。豆科与非豆科植物的互作是研究植物种间关系的理想模型,但是对其互作关系中氮素固定和微生态过程尚不明确。以塔南荒漠优势植物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豆科)和花花柴(Karelini acaspia(Pall.) Less)(菊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不同生境(自然和小区)下两者互作对氮素固定和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自然和小区两种生存环境下疏叶骆驼刺与花花柴都有氮素转移特征,并且这种转移特征在自然生境下更为明显。在自然生境中从疏叶骆驼刺转移到花花柴的氮素占花花柴总氮的50%左右,而在小区生境中只占30%左右。互作改变了花花柴各组织的化学计量比,在互作条件下花花柴叶片氮素含量比重增加。此外,疏叶骆驼刺与花花柴的互作降低了前者的根际细菌群落的Shannon index,并且改变了其根际土壤细菌的基因功能。互作对花花柴根际微生物群落没有显著影响,但在互作条件下疏叶骆驼刺根际土壤细菌中参与氮素转运的相关基因丰度显著高于单独种植,其中对细根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及其基因丰度影响最大。且互作降低了疏叶骆驼刺细根的氮含量。因此,疏叶骆驼刺细根可能是疏叶骆驼刺和花花柴互作的关键部位。本研究为荒漠植被保护与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