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
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徽镜对蜜环菌索的发育及其结构分化进行了较系统研究。菌索的顶端有保持细胞不断分裂的分生组织区。由此衍生的菌丝细胞组成菌索的初生结构,包括分化不明显的表皮、皮层及初生髓;初生髓细胞体积大,核同步分裂产生多核体细胞,以一个或几个核为单位在爵体细胞中分化出细长的菌丝后,可以出芽方式自母体细胞中伸出,并且一开始就有薄壁与厚壁之分,同一母体细胞中可同时产生这两类菌丝。发育后期母体细胞破裂形成菌索的髓,两类疏松菌丝分布在其中。观察了成熟菌索的结构和侧枝的形成过程。菌索侧枝起源于皮层细胞,该细胞横向分裂首先形成分枝原基,之后突破菌索壳而分化出新的菌索顶端。讨论了蜜环菌索在不同寄主中的侵染方式。  相似文献   
92.
本文对猪苓、伴生菌及蜜环菌两两共培养及三者共培养进行了宏观形态观察及细胞学水平上的研究。结果表明,猪苓与伴生菌共培养时,在二者之间形成一致密拮抗线,猪苓菌落表面菌丝分化产生大量菌丝束;猪苓与蜜环菌共培养时,猪苓能阻止蜜环菌菌索对其自身的进一步侵袭,互作区中的双方菌丝及菌索均停止生长;蜜环菌与伴生菌共培养时,蜜环菌能穿透整个伴生菌菌落,在伴生菌菌落下方产生大量分枝;三者共培养后,猪苓对蜜环菌的防御能力有所下降,伴生菌对蜜环菌的耐受力有所提高,蜜环菌产生的新分枝均向伴生菌一侧生长,猪苓与伴生菌之间并不形成致密拮抗线,只可见双方菌丝的白色交融区。 猪苓与伴生菌均能在蜜环菌菌索皮层上形成侵入位点。  相似文献   
93.
从灵芝一共生真菌 (CalcarisporiumarbusculaPreuss)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 7个化合物 ,经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 :zythiostromicacidA(1) ,zythiostromolide(2 ) ,7,8 二甲基苯并 [g]蝶啶 2 ,4 (1H ,3H) 二酮 (7,8 dimethylbenzo[g]pteridine 2 ,4 (1H ,3H) dione ,3) ,麦角甾醇 (ergosterol,4 ) ,琥珀酸 (butane dioicacid ,5 ) ,狼毒甲素 (5 ,5’ [oxybis(methylene) ]bis 2 furancarboxaldehyde ,6 ) ,5 羟甲基糠醛 (5 hydrox ylmethyl 2 furancarboxaldehyde ,7)。 1,2 ,3首次从齿梗孢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4.
红豆杉—内生真菌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药用植物红豆杉(Taxus chinensis(Pilg.)Rehd.)的内生真菌-粘帚霉属真菌(Gliocladium sp.简称F菌)菌丝体中分离到3个化合物,根据光谱方法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20s,22s)-4a-同-22-羟基-4-氧杂麦角甾-7,24(28)-二烯3-酮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8,12,16-四甲基-1,5,9,13-四氧杂环十六烷-2,6 ,10,14-四酮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到,6,9-环氧麦角甾-7,22-二烯-3-羟基为首次从F菌中分离到。  相似文献   
95.
邢晓科  郭顺星 《菌物学报》2002,21(1):141-146
菌寄生真菌是指生长于其它真菌上,并从其它真菌获得营养的一类真菌。早在两百多年以前菌物学家就发现了这类真菌,但真正对其研究则始于19世纪60年代。近年来,随着对菌寄生真菌和寄主相互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菌寄生真菌、其基因产物及其与寄主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抗真菌次生代谢物在植物病害的防治上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而受到越来越多菌物研究者的重视。 菌寄生的过程是由许多步级联反应 (cascade reaction ) 所组成,非常复杂。菌寄生真菌或许能遥感到寄主并朝其生长。随后菌寄生真菌和寄主接触,这一步说明它们之间发生了识别,可…  相似文献   
96.
粉红粘帚霉菌丝体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柱层析色谱进行分离,光谱和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从一种明显促进花叶开唇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Wall.)Lindl.生长的粘帚霉属真菌——粉红粘帚霉Gliocladium roseum (Link) Bani.的菌丝体分离鉴定了1,3-二棕榈酰基-2-(4,4-二甲基庚二酸单酰基) 甘油酯(I),4,4-二甲基庚二酸(II)等4个化合物。其中,I为新化合物, II 为首次从本属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97.
蜜环菌生物种及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金鑫  邢晓科  郭顺星 《菌物学报》2016,35(11):1281-1302
蜜环菌属真菌是一类重要的大型真菌,在全世界范围广泛分布。该属中有些种是重要的林木病原菌,有些种则具有很高的食药用价值。由于蜜环菌属真菌形态差异并不明显,缺乏分类特征,该属的分类和鉴定一直是大型真菌的研究热点。自从生物种的概念提出之后,蜜环菌的分类鉴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报道的蜜环菌生物种近40种;而对蜜环菌生物种的鉴定方法则包括了最初的形态学鉴定以及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本文对当前世界范围内已经鉴定的蜜环菌生物种进行了梳理,并对蜜环菌生物种的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蜜环菌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
对猴头菌属药用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化学、生物活性研究进行了综述。目前已经从猴头菌属真菌中发现了83个不同类型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主要包含二萜类、酚类、脂肪酸类、甾体、生物碱类化合物;这些化学成分显示了抗肿瘤、抗菌、抗糖尿病、促进神经生长因子合成等多种活性。文中讨论了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
土赤壳属三个中国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君  张丽春  郭顺星 《菌物学报》2015,34(6):1209-1214
通过形态特征观察、rDNA-ITS和histone H3序列测定分析,报道分离自西藏药用植物一把伞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和工布乌头Aconitum kongboense的土赤壳属3个中国新记录种:埃什特雷莫什土赤壳Ilyonectria estremocensis、假毁土赤壳Ilyonectria pseudodestructans和强壮土赤壳Ilyonectria robusta,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菌株保存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生物技术中心菌种库。  相似文献   
100.
粉红粘帚霉菌丝体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柱层析色谱进行分离,光谱和化学方法进行结构的鉴定,从一种明显促进花叶开唇兰Anocetochilus roxburghii(Wall.)Lindl。生长的粘帚霉属真菌-粉红粘帚霉Gliocladium roseum(Link)Bani。的菌丝体分离鉴定了1,3-二棕榈酰基-2-(4,4-二甲基庚二酸单酰基)甘油酯(1),4,4-二甲基庚二酸(II)等4个化合物,其中,Ⅰ为新化合物,Ⅱ为首次从本属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