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腐生型兰科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悦  李标  郭顺星 《广西植物》2017,37(2):191-203
腐生型兰科植物又称完全菌根异养型兰(Fully Mycoheterotrophic Orchids),无绿叶,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完全依靠与其共生的真菌提供营养。近年来,腐生兰独特的生活方式引起了生物学家对其生理生态及进化问题的广泛关注,但目前仍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此,作者通过整理《中国植物志》和近年来报道的相关文献,发现分布在中国的腐生型兰科植物约有23属81种,主要集中在天麻属(Gastrodia)(24种)、鸟巢兰属(Neottia)(8种)、无叶兰属(Aphyllorchis)(6种)、山珊瑚属(Galeola)(5种)等。由于腐生兰特殊的营养需求,相比于其他营养类型的兰科植物,其菌根真菌有较大区别。腐生兰的菌根真菌主要有两大类,即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ECM)和非丝核菌类的腐生菌(Non-rhizoctonia SAP fungi)。该文还综述了腐生兰与其菌根真菌的专一性、营养来源以及系统进化等问题,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腐生兰的资源保护及再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2.
周丽思  唐坤  郭顺星 《菌物学报》2018,37(1):95-101
本文介绍从药用植物丹参内生真菌中筛选新获得的一株对丹参生长和丹酚酸含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的菌株,Cladosporium sp. SM58。运用菌根生物技术,于离体、盆栽和田栽条件下,分别将丹参组培苗或幼苗接种SM58固体菌种后,观察测定菌株SM58对丹参组培苗生长的影响,以及丹参幼苗接菌培植6个月后菌株SM58对丹参丹酚酸有效成分含量和生物量的影响;同时进行显微观察,对菌株SM58侵入田栽丹参根组织的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M58菌株不仅对丹参组培苗的株高、根长和生物量均有显著促生长作用(P<0.01),而且对盆栽和田栽丹参的丹酚酸有效成分含量和根干重的提高也均有显著效果(P<0.01)。与对照相比较,接菌组田栽丹参的根干重、总酚酸含量、丹酚酸A的含量分别提高68%、47%、11%。显微观察显示SM58菌丝主要通过侵染丹参的根表皮细胞和皮层细胞而对丹参产生影响。本研究表明,SM58菌株能对丹参品质和产量产生有益影响,是一株具有很好研究价值和开发应用的活性菌。  相似文献   
63.
天麻Gastrodia elata是典型的腐生型兰科药用植物,其种子萌发需要小菇属Mycena真菌的侵染和共生,目前天麻种子共生萌发分子机制是该领域的热点问题。我们首次对天麻种子共生萌发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蛋白质组学研究。采用iTRAQ标记的液质联用技术,成功鉴定了天麻成熟种子和萌发后原球茎的蛋白质组,共鉴定蛋白1 769个(global FDR 1%)。两组进行了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获得差异蛋白269个。差异蛋白GO注释结果表明,在天麻种子共生萌发过程中,差异蛋白参与的功能和生物过程多样,以催化和结合为主,还参与感知环境刺激、分子信号等功能。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差异蛋白还主要参与了转导、能量代谢、次生代谢和环境适应等过程。我们发现,一些参与内吞作用的蛋白在共生萌发过程中存在差异表达,表明内吞可能参与到二者互作过程中。对差异蛋白质组的深入解析和研究有利于揭示天麻种子共生萌发的分子机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4.
大型真菌中很多种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食药用部位多为大型真菌的子实体,所以子实体的形成对大型真菌的开发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型真菌生活史中,子实体的发生揭示着真菌完成了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从理论上来说,菌丝体只需完成营养生长,即可进入生殖生长;而实际上,子实体的发生受到各种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子实体发生的形态学过程、环境影响因素、分子调控机制等方面综述了近年国内外关于大型真菌子实体发生的研究概况,为大型真菌的系统研究和重要食药用菌的栽培驯化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5.
邢晓科  郭顺星 《菌物学报》2008,27(4):554-558
The ultrastructure of conidia produced by the mycelia of Polyporus umbellatus was studied by use of scanning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only clamped (dikaryotic) mycelia produced aerial conidiophores with ovoid to rod-shaped conidia. There was a distinctive bulge near the top of the conidium. The contents of the conidia were dense. This type of conidium could be regarded as arthroconidia.  相似文献   
66.
从ITS序列探讨猪苓与其伴生菌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猪苓菌丝、野生猪苓子实体、野生猪苓菌核和其伴生菌的 5.8SrDNA及其两侧的ITS 1区和ITS2区进行了序列分析。发现猪苓与其伴生菌的ITS序列同源性达 99.36% ,说明猪苓与其伴生菌有着极高的分子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67.
小菇属真菌制成诱导子处理铁皮石斛的原球茎 ,引起原球茎胞外pH分两个阶段升高 ,不同方法制作的诱导子对胞外pH的影响不同。诱导子还诱导原球茎苯丙氨酸解胺酶 (PAL)、过氧化物酶 (POD)和脂氧合酶 (LOX)活性的升高。PAL和POD活性伴随着胞外pH的升高 ,也呈现两次升高的特点。经过诱导子两次处理的原球茎的PAL活性升高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68.
对猪苓(Grifolaumbellata(Pers.)Pilat)菌丝在人工条件下形成菌核及繁殖过程、人工菌核与野生菌核及培养基上未形成菌核的猪苓菌丝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证明人工菌核的结构与野生菌核的结构相似,均具有菌髓和皮层结构。人工菌核中的菌丝与培养基表面未形成菌核的猪苓菌丝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人工菌核是由培养基上纯培养的菌丝分化为膨大菌丝再由此形成有高度组织分化的猪苓菌核。  相似文献   
69.
天麻种子萌发过程与开唇兰小菇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黎  郭顺星等 《菌物系统》2001,20(4):T001-T002
实验表明开唇兰小菇Mycena anoectochila可与天麻Gastrodia elata种子共生促进其萌发形成原球茎,菌丝自胚柄端的柄状细胞侵入天麻种子原胚,进一步在皮层细胞中扩展,在外皮层细胞中形成发育良好的菌丝结,菌丝完整而有活力;在内皮层细胞中则被消化,菌丝衰败,扁化,菌丝在原球茎细胞内的分布被限制在原球茎基部的柄状细胞,外皮层细胞和内皮层细胞,菌丝均被电子透明物质包围,外围环绕有原球茎细胞质膜,该界面使侵入的菌丝与原球茎细胞质相隔离,也是两共生生物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所在,上述菌丝仞入至被消化的过程在整个原球茎发育过程中可反应进行。  相似文献   
70.
用柱层析色谱进行分离,光谱和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从一种明显促进花叶开唇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Wall.)Lindl.生长的粘帚霉属真菌——粉红粘帚霉Gliocladium roseum (Link) Bani.的菌丝体分离鉴定了1,3-二棕榈酰基-2-(4,4-二甲基庚二酸单酰基) 甘油酯(I),4,4-二甲基庚二酸(II)等4个化合物。其中,I为新化合物, II 为首次从本属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