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9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赵曼  郭线茹  李为争  罗梅浩  闫凤鸣 《生态学报》2013,33(15):4707-4714
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是为害玉米的重要害虫.为评价不同玉米品种(系)对玉米蚜生长发育的适合性,从而为抗性品种(系)的鉴定及其抗性机制分析提供依据,在室内条件下,组建了玉米蚜实验种群在8个玉米品种(系)上的特定时间生命表.结果表明:玉米蚜1龄若虫在供试的4个玉米品种郑单958、浚单20、先玉335和良玉88上的发育历期长于供试的4个自交系87-1、濮改340-1-1、旱21和齐319,其中良玉88和先玉335与4个自交系之间差异显著;成蚜寿命和世代历期在4个自交系上较长;4个供试玉米品种上各虫龄的存活率显著小于4个自交系;成蚜产蚜量在各品种(系)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以取食齐319品系时最大,平均产蚜量64.4头,其次是濮改340-1-1,为56.53头,以取食浚单20时最小,只有19.93头.生命表参数表明,玉米蚜在供试的玉米品种(系)上均能繁殖,但与4个玉米自交系相比,玉米蚜在4个玉米品种上的种群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减小或显著减小,而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则延长,说明供试的4个玉米品种对玉米蚜生长发育和繁殖均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2.
通过防雨棚池栽试验,以不同花生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非充分灌溉对花生品种各生育期叶片膜脂过氧化、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和花针期灌水,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随生育期推进和土壤水分降低,其活性升高,但升幅因品种、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质类型有异,两品种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质(Pr)、游离氨基酸(AA)和脯氨酸(Pro)含量均以对水分最为敏感的花针期升幅较大,且花育27号的SOD、CAT、Pr和AA的升幅大于花育20号;结荚期灌水后,各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质未表现降低.两品种全生育期灌水处理与苗期灌水处理间的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和MDA含量差异均不显著.水分胁迫初期,抗氧化酶活性升高,但随胁迫时间延长其活性明显降低;而渗透调节物质和MDA含量显著高于各生育期灌水处理.POD活性变化对灌水处理响应较弱,SOD和CAT是花生适应土壤水逆境的主要保护酶.灌水处理对花生叶片抗氧化及渗透调节能力表现为花针期>结荚期>苗期,各渗透物质调节能力依次表现为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  相似文献   
123.
瑞士Novartis和美国Chiron两家公司于2005年10月31日达成协议.同意以瑞士Novartis公司收购美国Chiron公司所有上市股票的形式进行合并。  相似文献   
124.
抗体医药市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为了充实抗体医药的临床开发流水线,大型企业纷纷引进已经进入Ⅱ期临床试验的抗体药物,这些动向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5.
氮素水平对花生氮素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大田高产条件下研究了氮素水平对花生(Arachis hypogaea)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及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适当提高氮素水平既能增加花生各器官中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又能提高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脱氢酶等氮素同化酶的活性, 使其达到同步增加; 氮素水平过高虽能提高硝酸还原酶和籽仁蛋白质含量, 但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脱氢酶(GDH)的活性下降; N素施肥水平不改变花生植株各器官中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脱氢酶活性的变化趋势, 但适量施N (A2和A3处理)使花生各营养器官中GS、GDH活性提高; 氮素水平对花生各叶片和籽仁中GS、GDH活性的高低影响较大, 但对茎和根中GDH活性大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6.
I-69杨竞争密度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竞争密度效果的倒数式分析了I-69杨(Populus deltoids)的生长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C-D线在双对数图上向上移动。生物时间τ(τ被定义为逻辑斯蒂生长曲线中生长系数λ(t)的积分)与物理时间t的关系可以用双曲线方程表示。C-D效果倒数式(即1/w=Aρ+B,式中w和ρ分别代表平均单株材积和密度)中的系数A和B被求出。随着生物时间τ的增加,系数A急剧增另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而系数B呈指数下降,倾向于接近零。随着林分的生长,生长系数λ(t)倾向于下降。  相似文献   
127.
芦荟叶内芦荟素细胞的发育和蒽醌类物质的积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石蜡切片、半薄切片、组织化学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木立芦荟叶内芦荟素细胞的发生、发育以及其蒽醌类物质的积累过程。结果表明,在叶内原形成层束分化成维管束初期,原形成层束外侧的一层细胞发育成维管束鞘。原生韧皮部筛管产生时,其外方尚保留1—2层原形成层细胞,当后生韧皮部和木质部开始分化时,此层细胞分裂。在后生韧皮部和木质部发育成熟过程中,这些细胞体积逐渐增大,并液泡化,发育成为大型薄壁细胞(芦荟素细胞),位于筛管外侧。据此,芦荟叶维管束内的大型薄壁细胞的来源与韧皮部相同,属于特化的韧皮部薄壁组织细胞。用醋酸铅处理过的上述材料的切片观察表明,芦荟素细胞在细胞体积增大,并液泡化时,在液泡内出现蒽醌类物质沉淀物,在成熟细胞的大液泡中充满沉淀物,此时,在荧光显微镜下芦荟素细胞发出桔黄色荧光。可见,此种芦荟素细胞是芦荟叶内蒽醌类物质的主要储存场所。  相似文献   
128.
角蒿总生物碱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的目的是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优选渗滤法提取角蒿有效成分的工艺条件。以角蒿酯碱的含量为指标,通过L9(3^4)t交试验设计,对提取工艺的溶媒浓度、溶媒用量和渗滤速度3个因素进行优选研究,以筛选出角蒿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影响提取的主次因素为:溶媒用量〉溶媒浓度〉渗滤速度。优选得到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是用25倍量0.2%盐酸渗漉提取,渗滤速度为7mL/min,且工艺条件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29.
糖组学方法筛查人肝癌细胞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核心岩藻糖基化蛋白质分子,解析比较筛出的差异蛋白——细胞角蛋白8(CK8)翻译及糖基化修饰改变与人肝癌细胞转移潜能的关系.应用双向电泳(2-DE)、凝集素亲和印迹、凝集素亲和沉淀联合质谱分析技术,筛查并验证与肝癌转移相关的核心岩藻糖基化蛋白;应用细胞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CK8的蛋白质表达情况;应用免疫沉淀结合多种凝集素亲和印迹,推测其与肝癌转移相关的寡糖链结构改变.研究发现,3种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Hep3B、MHCC97-L和MHCC97-H的扁豆凝集素(LCA)亲和印迹表达谱中,分子质量55~60ku、等电点4~6区域处有核心岩藻糖基化蛋白呈差异表达,质谱鉴定为CK8.LCA亲和沉淀及蛋白质印迹进一步验证CK8异常核心岩藻糖基化与肝癌转移相关;研究发现,CK8分布于细胞浆内,在MHCC97-L和MHCC97-H细胞中蛋白质表达水平较Hep3B高,在MHCC97-H中与LCA和蓖麻凝集素(RCA-1)的亲和力较Hep3B强.以上结果提示,2-DE和凝集素印迹技术联合MALDI-TOF-MS/MS分析可用于筛查疾病过程相关的异常糖基化蛋白质分子,CK8蛋白水平、核心岩藻糖基化及β-1,4末端半乳糖基化的增加均与肝癌细胞转移潜能相关.  相似文献   
130.
银莲花的形态特征及引种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银莲花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的详细研究,发现银莲花茎叶优美、花色丰富、花期甚长,繁殖、管理方便,是布置花坛、花径,点缀草坪的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