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4 毫秒
21.
应用一对寡核苷酸引物ITS1与ITS4对核DNAG+C百分数小于30%的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属的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区(YTS)进行了扩增。测试的属于10个种和变种的22株菌都得到了扩增产物。在同属不同种之间扩增的ITS片段长度有巨大差别。据此可分为三组。这三组所含分类群数及其DNA长度分别为;第一组4种1变种,小于764碱基对(bp);第二组2种,765~824bp;第三组2种1变种,大于825bp。所研究的许多种中,特别是第三组,单凭其PCR产物的长度就能区分开来。但在第一、二组就需借助限制性内切酶的分析才能予以区分。我们选用了RsaI,TaqI;Tru9I,和HinfI4种限制性内切酶,对所有扩增产物进行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型性(RFLPs)的分析。在雅致小克银汉霉(Celegans)、巴西玉蕊小克银汉霉(Cbertholletiae)、和布拉氏霉(Cblakesleeana)各种的限制性酶切图谱,种内非常一致而种与种之间有差别。反之,在某些种其限制性酶切图谱不仅种间互不相同,在种内不同株之间也出现1~3种酶切图型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综合各种资料才能将它们区分开来。本研究肯定了PCR-RFLP在区分小克银汉霉种和变种上的意义,并发现种内个体的差异。这在我们后来所进行的序列分析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相似文献   
22.
应用一对寡核苷酸引物ITSl与ITS4对核DNA G+C百分数小于30%的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属的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区(ITS)进行了扩增。测试的属于10个种和变种的22株菌都得到了扩增产物。在同属不同种之间扩增的ITS片段长度有巨大差别。据此可分为三组。这三组所含分类群数及其DNA长度分别为:第一组4种1变种,小于 764碱基对(bp);第二组2种,765~824 bp;第三组2种l变种,大于825 bp。所研究的许多种中,特别是第三组,单凭其PCR产物的长度就能区分开来。但在第一、二组就需借助限制性内切酶的分析才能予以区分。我们选用了Rsa I,Tru 9 I,和Hinf I 4种限制性内切酶,对所有扩增产物进行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型性(RFLPs)的分析。在雅致小克银汉霉(C elegans),巴西玉蕊小克银汉霉(C.bertholletiae)、和布拉氏霉(C. blakesleeana )各种的限制性酶切图谱,种内非常一致而种与种之间有差别。反之,在某些种其限制性酶切图谱不仅种间互不相同,在种内不同株之间也出现1~3种酶切图型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综合各种资料才能将它们区分开来。本研究肯定了PCR-RFLP在区分小克银汉霉种和变种上的意义,并发现种内个体的差异。这在我们后来所进行的序列分析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相似文献   
23.
我于1953年自广州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真菌植病研究室工作,导师是戴芳澜先生。1956年真菌植病研究室扩大成为应用真菌学研究所,1958年底与北京微生物研究室合并成为微生物研究所至今。戴先生 1973年逝世前一直担任各个时期的研究室主任或研究所所长。 早在学校时我已知道戴芳澜先生和邓叔群先生是我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参加工作后又从戴先生处得知邓先生还是我国森林学和森林病理学的先驱。直到1955年邓先生从沈阳农学院重归中国科学院,参加真菌植病研究室的工作我才第一次见到了邓先生本人。邓先生回…  相似文献   
24.
在对性根霉原变种R. sexualis var. sexualis和美国性根霉变种Rhizopus sexualis var. americanus的模式菌株进行了比较研究后, 发现二者除都是同宗配合菌和在接合孢子囊和配囊柄的大形态上有一定相似性外, 在无论是孢子囊阶段抑或是接合孢子阶段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 因此将美国性根霉变种提升为种, 取名美国根霉改级新组合R. americanus stat. nov.并重新进行了描述。过去研究过的许许多多的毛霉目中的接合孢子都是无色的, 只有性根霉和美国根霉的接合孢子被观察到分别为淡褐色和淡青色。有色的接合孢子此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5.
我们在过去的工作中承认水玉霉(Pilobolus)属的9个种(郑、胡,见戴,1979)。近年来我们重新分离得到了这些分类群并对它们进行了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它们是彼此可以互相区分的分类群,但是,包括我们过去的概念在内,目前被普遍接受的用于这个属的分类的种概念太小.为了与整个毛霉目的其它属的分类系统相一致,我们把这9个分类群重新划分为由9个变种组成的5个种:晶澈水玉霉原变种[Pilobolus crystallinu (Wigg.) Tode var. crystallinus],晶澈水玉霉透孢变种新组合[P. crystallinus var.hyalosporus (Boedijn) Hu &Zheng, comb. nov.],晶澈水玉霉克莱因变种新组合[P. crystallinus var.kleinii (van Tieghem) Zheng &G.-q. Chen, comb. nov.],豆状水玉霉原变种(P. lentiger Corda var. lentiger),豆状水玉霉小型变种新组合[P. lentiger var. minutus (Speg.) Zheng &G.-q. Chen, comb. nov.],长型水玉霉(P. longipes van Tieghem),厚壁水玉霉(P. Oedipus Mont.),露水玉霉原变种[P. roridus (Bolt.) Pers. var. roridus],露水玉霉突囊变种新组合[P. roridus var. umbonatus (Butler) Hu &Zheng, comb. nov.]。水玉霉属先后报道过的种或种下分类群名称共计50个左右,其中一些异名往往被不同的作者归到不同的正名下面。为了解决它们的正确归属问题,我们对全部原始描述作了细致的文献考证然后决定其位置。对那些找不到原始描述或从原始描述中得不出结论的则作为可疑名称处理。可疑名称共计12个:Mucor obliquus Scop., M. urceolatus Dicks.;Pilobolus urceolatus Purt., P. pestis-bovinae Hallier(=P. hallierii Rivolta), P. nanus van Tieghem, P. intermedius, (Coem.) P. A. Karsten(=P. Oedipus Mont. var,intermedius Coem.), P. pullus Massee, P.proliferens McVickar, P. ramosus McVickar, P. simplex McVickar, P. lentiger forma leinii Reyn. &Laysa, P. lentiger forma minutus Reyn. &Laysa.  相似文献   
26.
本文继续报告我国 Erysiphe属白粉菌的四个新分类单位。它们是:(1)旋花科上的新变种双叉旋花白粉菌Erysiphe convolvuli (DC.) St. Am var. dirhotoma var. nov., 它与其原变种旋花白粉菌 Erystphe convolvuli (DC) St-Am var. convolvuli的主要区别在于附属丝分枝规则得多,而且往往是双叉状或近双又状分枝达1一3(一5)次。(2)马桑科上的新种马桑生白粉菌 Eryslphe coriariicola sp.nov,这是寄生在该科植物上的本属白粉菌的旨次报道。(3)山毛榉科上的新种山毛榉科白粉菌Erysiphe fagacearum sp. Nov.,这种菌因附属丝呈珊瑚状而且很短而区别于其同科或不同科寄主上的所有同属白粉菌。(4)山毛榉科上的另一新种细雅白粉菌 Erytphe gracilis sp. Nov., 这种菌亦因附属丝形态特别——细长而均匀和明显波状而与同科或不同科寄主上的所有同属白粉菌都不一样。所有新分类单位都有汉文及拉丁文描述,每个新分类单位与其同科或不同科的近似种之闻的双别亦确讨论。  相似文献   
27.
寄生于小集科、秋海棠科和蓝雪科上的白粉菌属(Erystphe)真菌过去早有报道。但无论国内、国外,往往都将这三个科上的白粉菌属真菌鉴定为 Erysiphe polygont (DC.) St-Am-种。我们对中国有关标本的研究结果表明,该三科寄主上的白粉菌既不同于 Erysiphe polygont(DC.) St-Am.,与其他已知种亦有显著不同,彼此之间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8.
29.
报道了杨柳科上的钩丝壳属(Uncinula Lev.)的1个新组合和4个新种。新组合是:Uncinula adunca(Wallr. Ed Fr) Lev. Var. mandshurlca (Miura) comb.Nov.东北钩状钩丝壳。新种足:1.Uncinula fragilis sp.nov.易断钩丝壳,2.Uncinula longispora sp nov.长孢钩丝壳,3.Uncinula pseudocedrelae sp.nov. 假香椿钩丝壳,和 4.Uncinula regularis sp. Nov. 规则钩丝壳。有包括新种及其他已知种在内的杨柳科上钩丝壳属分种检索表。Uncinula adunca (Wallr. Ex Fr.) Lev. Var. mandshurica (Miura) comh.nov.有汉文描述。4个新种则有拉丁文及汉文描述井在每一个种下面讨论了该种与杨柳科和其他科上的近似种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30.
继续报告在四个科的寄主植物上的中国钩丝壳属(Uneinula Lev.)的五个新分类单位和一个新组合。这些新分类单位是:金缕梅科上的Uncinula liquidambaris sp.nov.枫香钩丝壳,樟科上的Uncinula dabashanensls sp nov.大巴山钩丝壳Uncinula irregularis sp.nov.和不规则钩丝壳,桑科上的Uncinula aspera Doidge var. clavtdata vat.Nov.棒状粗糙钩丝壳和Uncinulapseudoehretlae sp.nov. 假厚壳树钩丝壳。新组合是:榆科上的Uncinula clandestlna (Biv.Bern.) Schrot. Var. ulmi-foliacea (Dzhaf.) comb.Nov. 叶榆钩丝壳。对上述五个新分类单位用拉丁文及汉文描述,新组合用汉文描述。此外,还讨论了各新分类单位与其同科或不同科的寄主E的近似种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