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0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的分子生物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棉铃虫 [Helicoverpaarmigera(zea) ]属鳞翅目夜蛾科 ,是一种寄主范围广、危害严重的世界性农业害虫。由于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化学防治 ,棉铃虫已对拟除虫菊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等多种类型的农药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 ,给工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对棉铃虫抗性机制研究发现 ,细胞色素P45 0酶系 (以下简称P45 0酶系 )代谢活性的增强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作为P45 0酶系的重要组分 ,细胞色素P45 0 (简称P45 0 )是一类由基因超家族编码的同工酶。由于难以从昆虫体内分离出单一型P45 0 ,用传统的酶学和代谢方法很难对…  相似文献   
62.
63.
64.
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是重要的柑橘害虫,其传播的黄龙病对华南地区柑橘产业造成严重危害。为了解华南地区柑橘木虱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测定该地区5个地理种群线粒体COI基因900 bp序列,对不同地理种群柑橘木虱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个地理种群柑橘木虱间的遗传距离小(0.0%~0.2%)。其中,广州种群和湛江种群的柑橘木虱之间的遗传距离,以及南宁种群、桂林种群和厦门种群的柑橘木虱之间的遗传距离均为0,序列间的相似度极高。基于COI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位于中国的5个柑橘木虱地理种群之间分化程度较低,与国外其他地区21个种群相比,各种群间的同源性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5.
为了研究红豆树茎枝抑菌活性成分,采用色谱法分离纯化得到16个黄酮类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圆荚草双糖苷(1)、5,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2)、4',8-二甲氧基-7-O-β-D-葡萄糖基异黄酮(3)、芒柄花苷(4)、异樱黄素-7-O-β-D-葡萄糖苷(5)、芦丁(6)、山奈酚-3-O-β-D-芸香糖苷(7)、4'-甲氧基异黄酮-7-O-β-D-木糖(1→6)-O-β-D-吡喃葡萄糖苷(8)、4'-甲氧基异黄酮-7-O-β-D-芹糖(1→6)-O-β-D-吡喃葡萄糖苷(9)、染料木素(10)、异樱黄素(11)、2',4',5,7-四羟基异黄酮(12)、大豆素(13)、柚皮素(14)、二氢染料木素(15)、去甲基化美迪紫檀素(16)。其中化合物1~16为首次从红豆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4、6~9、12、15、16首次从红豆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和14对禾谷镰刀菌、西瓜尖镰孢菌、茄病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显示出了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6.
检疫辐照处理通过电离辐射来灭杀进出口货物中的检疫性害虫。明确辐照处理的分子机制,找到既能有效灭杀处理对象,而又能量消耗经济,且不会对货物质量造成损伤的合适辐射剂量是研究辐照处理的关键基础性问题。本研究对检疫性害虫——新菠萝灰粉蚧分别采用100 Gy和240 Gy两种辐照剂量处理,经饲养24 h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来研究其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中分别有3.3%和4.4%的基因相对与对照组产生了差异表达,而且有2.4%基因在两组处理中都表现出了表达差异,占差异表达基因总量的一半以上,且这些基因的表达量大多发生下调。聚类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各种细胞组分、基因表达调控等功能类别中,说明检疫辐照主要通过损伤细胞结构和干扰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过程来实现害虫不育,且辐照强度越大,对处理虫体的损伤越大。  相似文献   
67.
【目的】筛选适宜低温贮藏的亮腹釉小蜂Tamarixia radiata Waterston最佳龄期和温度,为柑橘木虱Diaphrina citri Kuwayama生物防治提供充足的天敌产品。【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亮腹釉小蜂1-5日龄蛹的发育形态以及2、4、6、8、10℃贮藏10 d对亮腹釉小蜂羽化率的影响。以亮腹釉小蜂3日龄蛹为对象,研究了其在10℃条件下,储藏3、6、9 d后对羽化成蜂产卵量的影响。【结果】亮腹釉小蜂属于完全变态昆虫,属于典型的离蛹。随着发育时间的增加,亮腹釉小蜂蛹的颜色不断加深,分节明显。在贮藏10 d的情况下,随着日龄的增加其平均羽化率升高,4日龄蛹在8℃和3日龄蛹在10℃温度处理下贮藏10 d后其羽化率84.17%和86.23%,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但4日龄蛹在10℃、5日龄蛹在8℃、10℃条件下均未达到期望贮藏的10 d期限。在10℃条件下,贮藏3 d的亮腹釉小蜂3日龄蛹羽化后,其前20 d的平均单雌产卵量达到159.9粒,贮藏6 d和9 d的蛹羽化后其前20 d单雌产卵量则分别为159.6粒和101.9粒,对照组亮腹釉小蜂前20 d的平均单雌产卵量为214.8粒,与3、6、9 d处理组差异显著。【结论】亮腹釉小蜂适宜低温贮藏的虫期为3日龄蛹,且以10℃低温贮藏3-6 d为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68.
吡虫啉、扑虱灵对褐稻虱的作用机制及药效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结合室内生测和田间试验,明确了毗虫啉、扑虱灵对褐稻虱的作用机制和药效特征的差异:①毗虫啉是高活性的神经毒剂,扑虱灵属于昆虫生长调节剂。②吡虫啉对褐稻虱三龄若虫的浸苗活性是扑虱灵的9.3倍,对成虫和卵的杀伤作用显地高于扑虱灵。③水稻茎叶对呲虫啉的吸收传导能力略高于扑虱灵,根对毗虫啉的吸收能力显高于扑虱灵。④毗虫啉对褐稻虱天敌黑肩绿盲蝽的杀伤力大,扑虱灵安全。这两种药剂上述特征的差异性在生产上对种群控制效果表现为,呲虫啉前期的速效性要显高于扑虱灵,中期的控效作用和后期的持效作用二相当。  相似文献   
69.
含氟量分析在中国几种人类化石上试用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用骨化石含氟量的多少,来测定骨化石的相对时代,是近几年来在古脊椎动物学及考古学上应用较广而且收到一定效果的一种方法。学者们应用了这种方法,对于在地层上曾经有过争论的—些骨化石,特别是人骨化石,做过很多次的实验,并已取得显著的成绩。在解决人类化石的问题上,最重要的成就,要算解决了英国“曙人”(辟尔当人)和“喀里山人”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70.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伯米尔特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布林斯特最近进行了一项有关基因治疗的研究。这项工作着重说明了基因治疗的问题。 他们把二个基因连接在一起,而后把这种“杂交”基因注入小鼠的受精卵内。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