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人脑原发性肺瘤癌基因的研究——Southern吸印杂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c-myc、Ha-ras、v-sis及v-erbB四种癌基因为分子探针,对8例人脑原发性肿瘤和两例正常人脑DNA进行Southern吸印杂交分析。结果显示:以c-myc基因为探针进行分子杂交时,所有被检测肿瘤和正常对照都可见一条相同的10.0kb(HindⅢ酶切)人c-myc基因区带。其中一例室管膜瘤和一例脑膜瘤还出现另一条异常的7.0kb(HindⅢ酶切)c-myc基因区带。斑点杂交结果表明,上述两例肿瘤中有c-myc基因的扩增(2—8倍),同时还具有erbB基因的扩增(8倍)。Ha-ras及v-sis基因杂交,未见异常区带。上述结果提示室管膜瘤和脑膜瘤的发生可能与c-myc基因的激活有关;c-myc基因的异常变化与erbB基因扩增同时出现,可能为癌基因之间的协同作用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42.
广东柑橘园的昆虫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37年到1973年的三十七年间,广东潮汕地区柑橘害虫的防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人工及土农药防冶阶段(1937—1952年)、有机氯杀虫剂阶段(1953—1958年)、有机磷杀虫剂阶段(1959—1964年)和杀螨剂兼用阶段(1965年至现在)。土农药阶段的昆虫特点是种类多、区系复杂。有机氯阶段淘汰了咀嚼式口器的主要害虫和适应能力比较差的吸收式口器害虫。有机磷阶段又淘汰了另一部分比较顽强的吸收式口器害虫。能产生抗药性的或新侵入、新发展的害虫种群数量上升,成为主要种类。这类害虫以橘全爪螨最为突出,三十七年间出现了三次显著变化。 导致柑橘园昆虫群落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合理施用化学农药。它使天敌数量减少;有的害虫产生抗药性,或者由于繁殖力强,种群数量庞大;或栖息场所隐蔽,未受淘汰,成为再猖獗的虫源。作者调查和比较了施药与不施药的柑橘园昆虫区系后,见到施药柑橘园的昆虫种类较少,反映了昆虫区系的简化,但优势种群的数量则明显增多。 近年来,有些地区新侵入柑橘园成为优势种群的尺蛾科害虫,是由于引种未经检疫的带虫覆盖作物种苗——毛蔓豆所造成的。光绿橘天牛是由于施药后削弱了其竞争种——星天牛,才使种间关系改变的。吸果夜蛾的增加为害则与“柑橘上山”,开垦山地和旱地种柑有关。 提出控制柑橘害虫种群的途径,首先是合理施用化学农药:选用选择性农药的品种及改进施药方法,注意用药量和施药次数。其次为繁殖有效的天敌,例如腹管颏瓢虫或植绥螨等。农业技术防冶应作为一种基础措施而与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相结合,通过综合防治的途径,把柑橘害虫的防治推向新水平。  相似文献   
43.
硫酸铜亚碲酸钾鸡蛋琼脂培养基培养白喉杆菌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白喉流行季节,及早发现带菌者并查明传染源,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们用硫酸铜亚碲酸钾鸡蛋琼脂培养基(简称铜—碲培养基),进行抑制杂菌、分离白喉杆菌的试验,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4.
马世骏教授发表《论害虫大量发生及其预测(一)》及《昆虫动态与气象》等论著,提出害虫的猖獗周期性;庞雄飞先生对此表示了不同的意见,最近马世骏教授又撰文列述其见解,作者认为害虫猖獗周期性的问题,是昆虫数量生态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弄清楚可以为害虫大量发生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对生产实践有重大意义。因此,愿就个人见解,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45.
吴荣宗同志在昆虫知识第7卷第1期中提出“广东晚稻粘虫大发生虫源的探讨”一文,对作者“南方粘虫之研究”等文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作者重新再列举一些资料,提出几点意见,与吴荣宗同志商榷,并提出共同讨论。 央荣宗同志在上述文章内提出以下几个主要论点: 1.广东夏季普遍有粘虫、幼虫、踊及成虫,只是密度较低,这可能是大发生的主要虫源。 2.晚稻粘虫发生数量与夏季旱地作物虫口密度关系密切。 3.各地或同一县内不同环境条件地区大发生年份及猖獗期不完全一致,是由本地由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虫口数量积累不平衡所致,与“寒露风”无关。 4.在地理上存在粘虫的历史发生区,这是由于历史发生区的环境条件,适于本地虫源的发育和繁殖,及利于群体增长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46.
小麦吸浆虫研究Ⅱ.幼虫在麦穗上的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红吸浆虫的生活圈是大家都知道的,它分为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其中在地上部分所经历的时间很短促,主要是它的幼虫在麦穗上成长的一段时间。正是由于幼虫在麦粒上成长,因而造成小麦生产上的损失。 研究这种害虫,除了解它的发生时期以外,必然要注意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成虫发生的数量,二是幼虫在麦穗上的数量,三是幼虫对麦粒的为害。其中有关于成虫发生数  相似文献   
47.
在广东所见危害禾本科植物的弄蝶种类,属下列2个亚科:(1)Subfam.Hesperiinae(2)Subfam.Erynninae有下列各属、种:(1)Parnara guttata Bremer et Grey(2)P.mathias Fabricius(3)P.colaca Moore(4)P.jansonis Butler(5)Ampittia maro Fabricius(6)Potanthus confucius flava Murray(7)Ochlodes ochracea rikuchina Butler(8)Pyrgus maculatus Bremer et Grey(9)Carterocephalus palaemon satakei Matsumura  相似文献   
48.
景洪水库是澜沧江下游的重要梯级开发水库,具有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为评估景洪水库水质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现状,本研究根据库区水位和季节变化在2021年3月、6月、9月开展了库区水质和浮游植物监测。结果表明:景洪水库各监测点位水质较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质标准,富营养化评价结果为贫营养至中营养,但水质和营养状态从3月至9月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3月至9月浮游植物密度增加、多样性降低,随着季节变化浮游植物优势种发生明显改变,3月份优势种为隐藻门(Cryptophyta)和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到9月份库区演变为蓝藻门(Cyanophyta)为主。RDA分析表明总有机碳和透明度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显著相关。建议后期需加强景洪水库水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预防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9.
摘要 目的:分析淋巴瘤幸存者复发恐惧(FCR)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认知行为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为回顾性调查研究,选取2018年7月~202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淋巴瘤患者80例,根据病历资料获取患者婚姻状况、疾病分期、工作状况、年龄、治愈时间、文化程度、疾病类型、性别、医疗费用承担情况、家庭人均月收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瘤幸存者FCR的影响因素。将80例淋巴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为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认知行为干预,对比两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变化。结果:淋巴瘤幸存者FCR总分为(86.90±5.96)分。不同婚姻状况、年龄、疾病分期、家庭人均月收入的患者FCR总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婚姻状况、疾病分期、年龄是淋巴瘤幸存者FCR的影响因素(P<0.05)。干预后,两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情感职能、活力、社会功能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干预后的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淋巴瘤幸存者的FCR应得到重视,尤其针对年龄偏低、婚姻状况为离异/未婚/丧偶、家庭人均月收入偏低、疾病分期高的人群,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后,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50.
探讨铁死亡相关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通过TCGA数据库下载KIRC的相关测序数据与检索到的铁死亡相关基因取交集,进行铁死亡相关基因的差异分析。之后利用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筛选具有预后价值的基因,构建预测患者生存情况的风险评分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对高低风险组进行GO与KEGG通路富集,探讨风险差异的可能原因;通过ssGSEA分析,评估高低风险组间的免疫浸润情况。在KIRC患者的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共得到21个差异的铁死亡相关基因;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获得 28 个与KIRC预后相关的基因;之后进行Lasso回归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10个基因被纳入模型,计算公式为:风险值(Risk score)=(0.024 5)×ALOX5表达值+(0.126 0)×CBS表达值+(0.199 5)×CD44表达值+(0.218 3)×CHAC1表达值+(-0.295 9)×HMGCR表达值+(0.036 7)×MT1G表达值+(0.061 4)×SLC7A11表达值+(-0.080 7)×FDFT1表达值+(0.160 3)×PEBP1表达值+(-0.220 5)×GOT1表达值。生存状态图表明,高风险组死亡病例数多于低风险组;ROC曲线表明风险评分模型具备一定预测能力;K-M生存分析显示,高风险组总体生存率低于低风险组(P=5.73×10-13)。GO与KEGG富集分析提示,高低风险组间免疫情况及IL-17信号通路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ssGSEA富集显示,高低风险组间大部分免疫细胞的评分存在显著差异。基于铁死亡相关基因的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可用于KIRC的预后预测,针对铁死亡相关基因设计靶点可能是治疗KIRC的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