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了探明2009年5月甲流在中国暴发几个月后,既往在人群中流行多年的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流行强度突然下降,并且最后在人群中消失的原因,本文对2006~2011年中国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的HA1进行测序,然后计算HA1所受选择压力,得到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在不同时段的ω值。结果表明季节性流感H1N1流感病毒在甲流暴发前ω=0.36,暴发后ω=0.28。统计学分析表明暴发前和暴发后两组的ω值有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5)。因此,中国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在甲流大流行后受到更强的纯化选择,可能是导致其从人群中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2.
N端乙酰转移酶A(N-acetyltransferase A, NatA)复合体是真核生物最主要的N端氨基酸α位乙酰转移酶,N端α位乙酰转移酶10基因(N-α-acetyltransferase 10, NAA10)编码的N端α位乙酰转移酶10蛋白(N-α-acetyltransferase 10 protein, Naa10p)是NatA的催化亚基. Naa10p具备新生蛋白质N端氨基酸α位乙酰化活性、成熟蛋白质Lys残基ε位乙酰化活性以及对部分转录因子的协同调节作用. Naa10p能够通过调节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增殖,通过调节雷帕霉素靶蛋白(mechanistic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通路促进细胞自噬,并通过多种不同的分子信号通路抑制细胞运动能力.根据乙酰化底物的不同,Naa10p还在细胞凋亡的调控中起双重作用. Naa10p参与的生物学过程还涉及血管生成和神经发育等. Naa10p在多种癌症组织中呈过表达,但其预后意义随肿瘤不同而有较大差别.对Naa10p的生理生化研究必将使我们对细胞的生理病理学过程及其机制的了解更加深入全面.本文将从蛋白质结构、机制功能及临床意义等不同角度系统地阐述NAA10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相似文献   
73.
目的:总结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收治的一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疗经验。结果: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诊治过程中需规范抗炎、抗病毒治疗,选择正确的氧疗方式,着重关注患者的心理及营养问题,准确的评估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的风险,及时的预防和治疗VTE。结论: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仅以肺为靶器官造成严重损害,还可能引发心脏、肠道、肾脏等多脏器损害,除常规抗炎、抗病毒、氧疗外,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营养问题及VTE的预防与治疗也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74.
通过响应面设计得到桦褐孔菌子实体Inonotus obliquus多糖的优化提取条件,利用酶和细胞体外实验,探究桦褐孔菌子实体多糖的降血糖活性,确定活性多糖组分,并初步分析其降糖机理及单糖组成。优化条件下多糖得率为(2.79±0.03)%。粗多糖经乙醇分级沉淀分别获得IOP30、IOP60、IOP80组分。其中IOP30显示出最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38.20μg/mL),且在酶动力学上属于非竞争性抑制。HepG2细胞经0.01、0.10、1.00mg/mL的IOP30处理,葡萄糖消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其显著(P<0.01);同时添加10-7mmol/L的胰岛素和0.10、1.00mg/mL的IOP30后葡萄糖消耗增加更显著(P<0.01)。IOP30主要由鼠李糖(7.93%)、阿拉伯糖(3.12%)、木糖(11.15%)、甘露糖(19.08%)、葡萄糖(39.17%)和半乳糖(19.15%)等单糖组成。桦褐孔菌子实体IOP30多糖组分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活性,其降糖可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减少餐后血糖的形成,促进细胞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代谢,加强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5.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具有很强的分泌能力,产酶能力强,属于食品级安全微生物.以枯草芽孢杆菌为宿主菌异源表达木聚糖酶,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将木聚糖酶基因连接到载体pWB980上,构建表达载体pWB980-xynZF-2,电击转化枯草芽孢杆菌WB600,获得重组工程菌WB600-pWB980-xynZF-2.对重组工程菌进行单因素发酵条件优化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重组枯草芽孢杆菌摇瓶发酵的最适接种量1%、种龄14 h、装液量50 mL、温度34℃,转速160 r/min、发酵时间192 h.在摇瓶发酵条件下,木聚糖酶产量可达到0.168 U/mL.  相似文献   
76.
77.
摘要 目的:从皮下血流变和炎性因子表达的角度,研究川芎白芷对过敏性皮炎组织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0只雄性纯白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白芷组、川芎组、川芎白芷合用组和阳性药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实验组均使用2.4-二硝基氯苯法建立变应性接触性皮下炎症模型。建模成功后每组按设计分别在致炎各处涂抹各组药物,末次给药4 h后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系统检测各组豚鼠患侧耳血流变化,取各实验组豚鼠耳组织,制备HE染色的病理切片,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耳组织中炎症指标因子IL-1β、TNF-α、LTB4、LTD4、PGE2和PGD2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致敏模型组的耳枝干与末端血管血流急剧增加,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耳血管血流变明显降低,其中川芎白芷合用对炎症组织枝干血管血流影响最显著;模型的相关炎性因子水平均显著升高,各给药组炎症因子指标显著下降,LTB4、LTD4、PGD2、PGE2水平下降。川芎组与白芷组相比,抑制白细胞三烯指标LTB4、LTD4的作用更显著,白芷在IL-1β、IL-8作用较明显,川芎白芷合用组的作用优于川芎和白芷单用组。结论:川芎白芷对急性皮下炎症模型有治疗作用,可抑制组织中炎症反应,减少前列腺素类及白三烯类物质的释放,改善炎症引起的血流变反应。川芎白芷对皮下急性炎症的作用机制有差别,在抑制白细胞三烯类和白介素类炎症介质过程中有协同配伍效果。  相似文献   
78.
79.
深入研究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不同生长期植硅体的形态变化规律, 对提高古植被重建精度、探讨植硅体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东北地区12个样点的芦苇叶片进行研究, 选取长势相近、叶片大小一致的芦苇叶片, 用湿式灰化法提取植硅体并对其进行分类和命名。研究发现, 芦苇植硅体主要有5种类型, 在不同生长期内和不同温湿度组合下, 其植硅体类型组合基本无变化, 说明同种植物的植硅体类型组合具有稳定性, 据此可以有效地恢复古植被; 同时芦苇鞍型植硅体百分含量的峰值出现在7月份, 随后稍有减少, 而芦苇扇型植硅体百分含量和浓度的峰值出现在8或9月份, 谷值在7月份。由此推测芦苇鞍型植硅体的形成可能更多地受控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芦苇扇型植硅体的形成可能与机动细胞的支撑作用关系密切。实验结果还表明芦苇植硅体浓度并不是随着时间逐渐积累的, 其在8月份达到峰值, 9月份达到谷值, 因此推测植物植硅体浓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与植物在不同生长期其自身对硅的需求规律相一致。鞍型植硅体浓度的峰值也出现在8月份, 谷值也在9月份, 其浓度变化与芦苇植硅体总浓度的变化趋势相似。  相似文献   
80.
用cDNA-AFLP技术从小黑杨中克隆与盐胁迫反应相关的cDNA片段,进一步应用RACE技术克隆出具有完整开放读码框的小黑杨环锌指蛋白基因(PsnRZF),该基因全长1061bp,其中5非翻译区为184bp,3非翻译区为82bp,开放读码框为795bp,编码264个氨基酸,预测蛋白的分子量为30.25kDa,理论等电点为8.04。实时定量PCR检测的结果显示,正常生长条件下该基因在根、茎、叶中都表达;NaCl胁迫下,该基因在根、茎、叶中的表达量升高。在叶中的表达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胁迫处理后第6天表达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