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4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在由股动脉放血制备的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急性分离的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上 ,利用膜片箝单通道记录技术观察了血管平滑肌依钙K 通道 (BKCa)的活动。发现在对去甲肾上腺素 (NE)反应性增高的休克代偿期 ,BKCa的开放概率 (Po)和单位电导都显著较正常动物的低 ,Po 的改变主要是由通道的慢关闭时间常数 (τcs)增大引起关闭时间延长所致 ;而处于对NE反应性降低的休克失代偿期 ,BKCa的Po 和单位电导都高于正常动物 ,Po的变化也主要是τcs减小所致。  相似文献   
102.
荷兰鸢尾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相似文献   
103.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重要的微观形态学课程,教师利用教学机智地使人体抽象的微细结构形象化,意境化,开发形态命名蕴含的深层意义,展现形态结构的内涵意会,制定特定的教学策略和意境,应用多变灵活的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被动记忆向知识形成递进,将能力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人文教育渗透教学过程,提升职业综合素质,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4.
近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收取红包、开大处方及乱收费等问题日益突显,引起医患关系日趋紧张。虽然存在着种种原因,但医院核心价值观缺失、医学科学人文精神弱化便是其中之一,如何构建起医院核心价值观成了当下一个重要话题。从医院、医院管理层和广大职工三个层面去凝炼医院的核心价值观,阐释构建医院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5.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以幼虫寄生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等天牛类害虫,掌握其幼虫时空动态和空间分布格局,有助于制定花绒寄甲的生物防治利用策略。通过对江西马尾松林花绒寄甲幼虫种群数量的调查,应用聚集度指标和回归分析等,对林间花绒寄甲幼虫种群动态、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间花绒寄甲幼虫种群动态呈现极明显的波动性,全年数量动态有2个高峰期,其中主高峰期是4月份,占全年幼虫总数量的30%左右,是幼虫的主要寄生期,次高峰期是8月份。花绒寄甲幼虫水平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聚集的原因可能是花绒寄甲自身习性或与寄主天牛、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不同时间段,花绒寄甲幼虫的垂直分布情况不同,3-7月,花绒寄甲幼虫主要分布在枯死木的中上部,其中上段幼虫数占总数的50%以上,而在8-12月,花绒寄甲幼虫主要分布在枯死木的中段,占总数的50%左右。另外,调查显示,花绒寄甲幼虫寄生数量在释放过该天敌的松林要远高于未释放过的松林,特别是在马尾松纯林,其幼虫种群数量更高,这说明通过人工释放(江西在3月释放成虫),能增加林间天敌花绒寄甲种群数量、降低松褐天牛种群数量,有助于松材线虫病的控制。花绒寄甲幼虫种群时空、水平、垂直三维空间分布结果可为该天敌的保护、人工释放和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6.
巫明焱  何兰  税丽  董光  程武学 《生态科学》2018,37(3):176-183
藏雪鸡是国家II 级保护动物, 研究其在中国的适宜生境有利于为其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基于藏雪鸡在中国境内的111 个实际分布数据及27 个环境特征变量, 利用MaxEnt 生态位模型和GIS 技术, 我们对其适宜生境及主导影响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 并划定了四大主要保护区域。研究结果: (1)藏雪鸡在全国的适宜生境总面积约147.37 万km2,而且主要集中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新疆、云南等地; (2)海拔高度(46.2%)、距居民点的距离(20.4%)、等温性(9.5%)、距道路的距离(5.3%)、温度变化方差(4.6%)是影响藏雪鸡分布的5 个主要环境因子; (3)根据适宜生境初步划定西藏南部、青海东-甘肃西部、川西-青海东南-云南西北部、新疆东南-青海西部为四大保护区。该研究结果对合理有效的保护该物种及其生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7.
王亚茹  赵雪雁  张钦  雒丽  薛冰 《生态学报》2017,37(7):2392-2402
气候变化加剧了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的生计脆弱性,为应对气候变化,农户已采取了各种响应措施,当前急需评估农户所采取适应策略的效果,以便选择更有效的适应策略。以甘南高原为研究区,基于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所采取适应策略的特征,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现行适应策略的效果,并利用多准则决策模型确定了最优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结果显示:(1)甘南高原农户多采取组合型策略应对气候变化,尤以调整+扩张型策略为主;(2)甘南高原农户所采取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的效果较好,效益指数为3.43。其中,农区农户的适应策略效果最好、半农半牧区次之、纯牧区最差;(3)甘南高原不同区域农户筛选的最优策略存在差异。其中,纯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农户筛选的最优策略为调整农牧业结构,而农区农户为完善农牧业基础设施。最后,提出了提高农户适应策略效果的对策建议及未来研究中需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8.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和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是我国南方淡水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两种入侵生物, 空心莲子草是福寿螺的植物性食物之一。以福寿螺和空心莲子草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不同福寿螺取食强度对空心莲子草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福寿螺取食抑制了空心莲子草的生物量积累, 但不同取食强度的影响存在差异。在每盆1、3 只取食强度下, 空心莲子草鲜重先下降然后上升, 而在每盆5、7 只取食强度下, 其鲜重一直保持下降的趋势。与处理前相比, 福寿螺取食下空心莲子草的节数和分枝数均增加(每盆7 只除外), 而叶片数一直保持下降的趋势。每盆7 只福寿螺的取食强度下, 空心莲子草的花数显著高于对照(P<0.05), 为对照的10.5 倍(处理20 天时)。可见, 福寿螺取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空心莲子草的生长, 但空心莲子草对不同的取食强度产生不同的生长响应。低取食强度可能促进了空心莲子草的营养生长, 高取食强度抑制了空心莲子草的营养生长, 却促进了其有性繁殖。同时, 福寿螺对空心莲子草叶片的取食偏好性优于其茎秆。  相似文献   
109.
为了阐明羊族物种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并解决岩羊属中矮岩羊物种的有效性问题,本文测定了来自金沙江河谷地区栖息于林线以上岩羊和林线以下矮岩羊共226 份粪便DNA 样品的线粒体Cyt b 基因全序列(1 140 bp)和核基因ZFY 部分序列(612 bp),结合从GenBank 中检索到的羊族物种同源DNA 序列进行比较,利用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根据获得的拓扑结构初步探讨它们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绵羊属的绵羊与山羊属、塔尔羊属、岩羊属各物种亲缘关系最远,喜马拉雅塔尔羊和岩羊属、山羊属的亲缘关系最近。在进化树的岩羊属这一分支中,金沙江河谷地带岩羊和矮岩羊与内蒙古、青海、四川其它地理种群的岩羊聚为一支,同时分布在这一区域的部分岩羊和矮岩羊在Cyt b 基因和ZFY 基因单倍型上存在共享现象。历史上的气候事件可能造成金沙江河谷地带岩羊和矮岩羊种群之间相互迁移,偏雄性扩散促进了各地理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因此不支持矮岩羊为独立的物种,建议将金沙江河谷地带的岩羊和矮岩羊都划分到岩羊四川亚种(Pseudois nayaur szechuanensis)。由于它们的形态和生态上存在一定的分化,建议将林线以下矮岩羊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单元进行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10.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可以有效地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的复制及血浆病毒载量,延缓发病进程,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时间。但是,一旦停止治疗就会导致血浆病毒血症迅速反弹,HIV-1以原病毒的形式在静息记忆CD4+T等细胞中的持续存在是清除HIV-1的一个障碍。HIV-1基因转录的激活与阻抑决定了受感染细胞进入产毒性感染或潜伏感染。本文从原病毒整合位置与转录干扰、细胞转录因子与HIV-1启动子相互作用招募RNA聚合酶起始转录、转录的表观遗传调控和反式激活因子Tat及其相关蛋白促进转录延伸等方面探讨了HIV-1原病毒转录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