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植被时空变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主要依据青藏高原众多断陷盆地湖相沉积中所取得的植物化石及孢粉学资料,间接证明中新世以后,青藏高原广大地区的亚热带常绿和落叶森林趋向减少,由桦木科、山毛榉科等北温带植物区系成分所组成的亚热带山地的落叶阔叶林显著增加。至上新世晚期,当在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区生长着由高山栎组(QuercusSect.Brachylepides)和雪松(Cedrusdeodara)为主要组成的针叶阔叶混交林时,而青藏高原北缘毗邻柴达木盆地的昆仑山垭口地区,则分布着由云杉、冷杉、桦等组成的亚高山针叶林。进入距今240多万年的第四纪、伴随着全球性温度变动,引起森林和草原植被的多次交替,在早更新世间冰期时,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区淡水湖沼广布,湖区仍有亚高山针叶林生长。至晚更新世,高原隆升高度接近现在时,森林面积退缩,植物区系组成和植被分区更加接近现代。值得注意的是,取自高原湖泊较高时间分辨率的孢粉学资料,揭示末次冰期间冰段、盛冰期、新仙女木期和大暖期植被和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12.
水稻基因组DNA用Psf I酶切同时与人工接头连接后,使用选择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所构建的水稻DNA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在JXl7和ZYQ8问以及5种野生稻间均存在DNA多态性片段。  相似文献   
13.
多聚酶链反应(PCR)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高效的特点,在病原微生物检测领域有广阔的前景。本文对408例疑似淋病患者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作了PCR检测淋球菌的探索,结果170例阳性,占41.7%,而培养阳性(21.6%),PCR法显著高于培养法(P<0.01)。  相似文献   
14.
反义肽及其在生化分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义肽是由反义RNA编码和翻译的肽.它可与其正义肽分子发生专一性相互作用.近年反义肽的这种特异性结合实例研究,已为其在生化分离领域应用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在色谱亲和配基的选择方面,可以预见不久以反义肽为配基的亲和色谱将是生物工程产品分离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以秦艽(GentianacrassicaulisDuthieexBurkill)无菌苗幼嫩茎叶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上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及体细胞胚。本文比较了秦荒体细胞胚发育过程中几种酶的活性及同工酶变化。过氧化物酶与细胞色素氧化酶均在球形胚阶段出现一活性高峰;酯酶同工酶在体细胞胚发育过程中伴有特征带E_2、E_6的出现;酸性磷酸酯酶的活性与体细胞胚发育程度呈正相关。所以认为只要综合运用这几种同工酶的实验数据,就可以灵敏检测体细胞胚的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广西饲养蓖麻蚕,流行血型脓病,已查明是由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所致。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本病毒棒状,大小为160—280×30一40毫微米。病原通过蚕的肠胃及血液侵染,存在于向细胞、脂肪细胞、生殖腺膜细胞和皮肤上、气管大核细胞层。先在细胞核内繁殖,以后形成多角体(包含体)。病毒在多角体内,全都具有发育膜。其分布方问、间隔和数目,都没有规则。在病蚕的血清内,有不具发育膜的游离病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四川省自贡地区3~5岁幼儿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并探索与感染有关的因素,1985年调查了1167名幼儿,其HBV总感染率为41.13%,HBsAg阳性率12.68%。幼儿的HBV感染与母亲HBsAg阳性密切相关。共检查母亲409例,38例HBsAg阳性,其幼儿HBsAg阳性率为50%(19/38),HBsAg阴性的母亲371例,其幼儿HBsAg阳性率9.97%(37/371),来自HBsAg阳性母亲的阳性子女占33.3%(19/56)。1986年随访HBV易感幼儿448例,HBV年感染率为12.95%(58/448),HBsAg年阳转率3.79%。HBV年感染率与原幼儿班级HBsAg阳性率的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18.
<正> 十多年前,在动物考古学成为人类学中一门公认的分支学科以前,几乎所有考古动物群的分析都是由古脊椎动物学家来承担的。在那个时候,这种情况是必然的,因为古脊椎动物学家最便于做这种分析并且他们具有鉴定骨头碎片所必要的知识。他们也能得到从事这项费力的工作所必要的骨骼对比标本和图书资料。这些专家们的工作成果,难得超出一个由骨骼碎片所代表的那些动物的基本分类学名单。他们很少或不解释当遗址是一个活跃的居民点时,这些动物对居民有什么意义。这倒不是因为古脊椎动物学家没有从事这方面分析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对“现代”动物缺少兴趣以及缺乏从考古学角度来解释这种意义的适当训练。那时候,大多数考古学家显然不知道,从动物群的分析可以得知当时情况的这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苹果红蜘蛛(Panonychus ulmi Koch)在辽宁、山东等苹果老产区一直是一大害虫,发生面积大,为害严重,防治不易彻底。有机磷杀螨剂和石硫合剂防治效果均不理想,每年都有大片严重为害现象。 在河北苹果红蜘蛛于1969年以后才大面积发展起来,目前主要分布在唐山地区的苹果园和桃园,蔓延很快,在石家庄、承德等部分果园已有分布。因此虫以卵在枝条上过冬,所以随接穗和苗木很易传播,应实行国内检疫,这是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河北过去对苹果红蜘蛛观察不多,防治没有经验。有些果园,苹果红蜘蛛已取代了山楂红蜘蛛(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而成为主要群落,有大片严重为害现象。我们于1973—1974年对苹果红蜘蛛进行了一些观察和防治试验,基本控制了为害。现将结果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20.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及分配对植物生长和存活至关重要。开展氮沉降和降雨变化对幼苗NSC影响的研究,为揭示干旱导致幼苗死亡机理及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幼苗自然更新及培育提供依据。本研究以1年生红砂幼苗为对象,测定了不同降雨(降雨减少(W-)、自然降水(W)和降雨增多(W+))和氮添加(N0(0 g N·m^-2·a^-1)、N1(4.6 g N·m^-2·a^-1)、N2(9.2 g N·m^-2·a^-1)、N3(13.8 g N·m^-2·a^-1))条件下红砂幼苗各器官NSC及其组分含量。结果表明:红砂幼苗各器官NSC含量为28.8~71.8mg·g-1,叶片含量最高,茎含量最低。氮添加和降雨变化对红砂幼苗叶片和根系淀粉及总NSC含量有显著影响,而对茎无显著影响。各降雨条件下,氮添加均促进了红砂幼苗叶片淀粉和总NSC累积,在降雨增加30%的条件下氮的促进效应更显著,中高氮(N2和N3)叶片淀粉与总NSC含量显著高于低氮水平(N1和N0);在低氮降雨减少30%(N1W-)处理下,红砂叶片淀粉和NSC含量最小,而根系淀粉和NSC含量最大,即低氮干旱胁迫下红砂可通过NSC在不同器官的重新分配来适应胁迫环境。在自然降雨和降雨增加30%情况下,根系淀粉和NSC的含量随氮添加的增加而减小,且中高氮处理(N2和N3)显著低于对照(N0)。可见,叶片是红砂NSC的源,氮添加会促进红砂幼苗叶片NSC的累积,且这种促进效应与水分紧密相关,在降水增加情况下其效应更显著;而过量的氮添加会抑制根系NSC含量的积累,在低氮干旱胁迫下红砂也可通过叶片NSC向根系转移来适应逆境胁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