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6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46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8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将体外传代培养的PC12细胞,经50 Hz、100μT的工频磁场暴露24 h。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吖啶橙/溴化乙锭免疫荧光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1)细胞增殖活力于磁场暴露终止后0 h明显下降(P<0.01);4 h未见著变;8 h(P<0.05)和12 h(P<0.01)显著升高。2)磁场暴露终止后0 h,G0/G1期细胞百分比显著增高(P<0.01),S期细胞百分比显著下降(P<0.05);6 h的G2/M期细胞百分比显著增高(P<0.05);12 h的G0/G1期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P<0.01),S期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24 h未见著变。3)磁场暴露期间,6 h细胞凋亡率未见显著改变,12、18和24 h凋亡明显增加,至暴露终止后4、8、12和24 h均显著升高,未见恢复。以上结果说明50 Hz、100μT的工频磁场急性暴露,可导致PC12细胞周期和增殖活力的改变,以及细胞凋亡增多。  相似文献   
942.
本研究从柑橘抗病品种的健康植株不同组织中分离纯化和鉴定内生真菌,并测定其发酵产物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制活性,以明确柑橘抗病品种中内生真菌的组成及其产抗柑橘溃疡病菌活性代谢产物的潜力,为柑橘溃疡病抗菌剂的开发奠定基础。该研究通过组织培养法分离内生真菌,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 基于前期的拮抗预试验结果,选取代表性菌株进行发酵培养,通过乙酸乙酯浸提、真空抽滤、旋转蒸发浓缩制备粗提物; 采用带毒平板涂布法测定不同菌株发酵产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1)共分离得到72株内生真菌,归为2门(Ascomycota、Basidiomycota)、14个属,其中优势属为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球座菌属(Guignardia)、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镰刀菌属(Fusarium)。(2)不同柑橘品种中内生真菌多样性指数为温州蜜柑(桂林)>沙糖桔(桂林)>沙糖桔(梧州)。(3)不同组织中内生真菌多样性变化因地理位置差异而有所不同,采自桂林的温州蜜柑和沙糖桔均为叶片中的内生真菌的多样性高于枝条,而采自梧州的沙糖桔为叶片中的多样性低于枝条,并且采自梧州的柑橘样品与采自桂林的柑橘样品中的内生真菌相似性低。(4)测定了30株内生真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制活性,其中29株菌株表现出不同程度抑制活性。不同柑橘品种中的优势属的MIC介于0.312 5~10 mg·mL-1之间,特有属的MIC介于0.156~5 mg·mL-1,共有属镰刀菌属的MIC介于0.312 5~2.5 mg·mL-1之间。研究结果表明柑橘抗病品种中内生真菌具有丰富多样性,并且其发酵提取物普遍对柑橘溃疡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特有属抑菌活性总体优于优势属,共有属镰刀菌属在不同柑橘抗病品种中均具有显著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943.
苏旭  刘玉萍  陈克龙 《植物研究》2012,32(2):129-136
观察了披碱草属中小颖组、宽颖组和长颖组主要代表种的叶表皮形态学特征,总结了3组植物叶表皮结构的异同,探讨了叶表皮特征的分类学意义。同时,根据3组植物叶表皮性状的演化趋势,分析了各组的演化关系和系统位置。结果表明,小颖组最原始,宽颖组较进化,长颖组最高级;小颖组可能直接派生了较进化的宽颖组,并在宽颖组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了最高级的长颖组。小颖组、宽颖组和长颖组的这一系统关系与利用外部形态特征所获得的演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44.
目的:通过检测人类软骨蛋白39(YKL-40)和核转录因子KappaB(NF-κB)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二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4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的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及40例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对照组)YKL-40和NF-κB的表达,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YKL-40、NF-κB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和在位内膜及对照组内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7.5%、62.5%、35%及88.5%、57.5%、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不同月经周期YKL-40表达无统计学意义;在位内膜和正常内膜NF-κB的表达分泌期高于增殖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KL-40和NF-κB在三种内膜中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是0.305,0.267和0.457(P<0.01)。结论:YKL-40和NF-κB在EM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5.
目的:证明胃癌血管靶向肽GX2能够与胃癌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结合,在体内对胃癌血管具有靶向性。方法:体外实验,合成GX2与FITC的复合物FITC-GX2,分离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将HUVEC与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共培养,建立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模型来模拟胃癌血管,利用免疫荧光的方法观察GX2与共培养内皮细胞Co-HUVEC的结合情况;体内实验,构建99mTc标记的GX2分子示踪探针,SPECT显像观察GX2的胃癌血管靶向性。结果:免疫荧光结果显示GX2能与Co-HUVEC特异性结合,而与人胃癌细胞SGC7901不结合;SPECT显像结果证明了GX2在荷瘤裸鼠体内能够浓集到肿瘤部位,具有良好的靶向性。结论:GX2能与胃癌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结合,且具有在体靶向到胃癌血管的能力;GX2具有胃癌诊断的潜在价值,并能应用于胃癌血管抑制治疗。  相似文献   
946.
长木蜂属于野生蜂类,后代的生存和繁衍完全依靠雌蜂所提供的蜂粮,蜂粮保鲜时间的长短对蜂群的繁衍具有关键性作用。本文采用营养琼脂培养基、改良"LB"培养基、MRS(4.5)、MRS(6.5)培养基分别对芍药的手采花粉、长木蜂蜂花粉和不同酿制时间的蜂粮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菌落计数、分析和分离鉴定。酿制初期的蜂粮样品在营养琼脂培养基生长的细菌菌落数占优势,随酿制时间的延长而迅速下降;7d、8d蜂粮样品在改良"LB"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菌落数占优势;10d之后的蜂粮样品在MRS(6.5)培养基上微生物菌落数占优势;分离的68株菌株,其中细菌43株,酵母17株,放线菌8株。从蜂粮中分离的酵母菌和放线菌菌株均来自长木蜂雌蜂的体表。分离的68株菌株中有12株有较强抑菌活性,尤其是放线菌NF-34菌株对真菌和细菌均有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947.
通过实验室观察及Y型管选择性试验,对草地螟上的优势种寄蝇-伞裙追寄蝇Exorista civilis Rond.的寄主选择性进行了研究。从这6种供试寄主中筛选出优良繁蝇的替代寄主,为该蝇的大规模繁殖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试验结果表明:伞裙追寄蝇对6种鳞翅目幼虫和幼虫粪便的趋性顺序相同,依次为草地螟>粘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玉米螟>苜蓿夜蛾;不同寄主的羽化率结果表明,粘虫的羽化率最高,为70.2%。伞裙追寄蝇对寄主的选择性行为可能与寄主昆虫的活跃程度和其释放的化学信息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948.
为解决刺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高密度深层培养过程中的供氧不足问题, 促进多杀菌素的生物合成, 采用重叠PCR 技术将透明颤菌(Vitreoscillastercoraria)血红蛋白基因(vgb)可读框(ORF)置于红霉素抗性基因启动子(PermE)之下, 并将其克隆到整合型载体pSET152 上, 构建成vgb 表达载体pSET152EVHB; 通过接合转移方式将其导入刺糖多孢菌SP06081 中, 利用载体上ΦC31 整合性位点通过位点特异性重组将vgb 定点整合到SP06081 菌株染色体上, 获得一株遗传性能稳定的重组菌株S078-1101; 重组工程菌的PCR 与Southern blotting 检测显示vgb 已整合到染色体上, 一氧化碳结合差光谱分析表明在S078-1101 工程菌中表达了有活性的透明颤菌血红蛋白(VHb); 摇瓶发酵结果显示, 在正常溶氧与中度限氧状态下, vgb 的表达均可显著促进多杀菌素的生物合成(P<0.01). 这说明vgb 在刺糖多孢菌中的整合表达改善了菌体对溶氧的吸收性能, 是一种有效的定向遗传改良手段.  相似文献   
949.
目的:比较两种方法(DNA试剂盒提取法和FTA卡法)提取的DNA在PCR-SSCP反中的可靠性.方法:用DNA试剂盒从全血中提取DNA和用NaOH方法从FTA卡中提取DNA后,用分光光度计检测两种方法提取DNA的浓度及纯度,进行PCR反应之后,用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质量,接着进行SSCP检测,观测其效果.两种方法提取的样品相同,进行PCR反应和SSCP检测的条件完全一致.结果:用DNA试剂盒提取法和FTA卡法提取的DNA纯度分别为OD260/280=1.817,OD260/280=1.806.48份贵州荷斯坦奶牛DNA后续PCR反应和SSCP的检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的DNA用于PCR反应和SSCP检测其效果没有明显差别,成功率为100%.结论:FTA卡结合DNA较稳定,用NaOH法提取DNA效果可靠且比试剂盒方法简便、快捷、经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50.
目的通过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霍乱弧菌生存能力的观察,探索大连市水域中霍乱弧菌在流行"间歇期"如何存活和越冬。方法在自然海水和湖水中分别接种本市分离出的埃尔托型霍乱弧菌流行株小川1b型(大E940014)和埃尔托型霍乱弧菌非流行株小川32l(大E940011),在1~2℃、5~6℃及10~12℃3个温度条件下检测霍乱弧菌生存能力。结果流行株(小川1b型)在1~2℃海水存活26 d,5~6℃存活28 d,10~12℃存活46 d。可见,10~12℃生存时间明显高于1~2℃或5~6℃(P〈0.05)。结论两类菌株的生存对环境温度均很敏感,温度越低死亡越快。在自然水体中,非流行株生存时间略长于流行株;而在除菌水体中两类菌存活能力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