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1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45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161.
目的:探讨苏州市不同年龄组玻璃体积血的常见病因,为疾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在2009年~2011年住我院的287例295眼玻璃体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所有玻璃体积血患者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P)111例(38.7%),眼外伤60例(20.9%),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59例(20.6%),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32例(11.1%)。年龄<45岁的青年组中,眼外伤导致的玻璃体积血最多,为36例(48.6%),其次为DRP 26例(35.1%),视网膜血管炎(retinal vasculitis,RV)10例(13.5%)。45~59岁中年组中,DRP导致玻璃体积血最多,为61例(50.8%),其次为RVO 20例(16.7%)、眼外伤17例(14.2%)、RRD 16例(13.3%)。≥60岁老年组中,RVO导致玻璃体积血最多,为38例(40.9%),其次为DRP 24例(25.8%),RRD 15例(16.1%)。结论:DRP、眼外伤、RVO、RRD是引起玻璃体积血最常见的病因。青年患者的主要病因是眼外伤、DRP和RV,而中老年患者的主要病因是DRP及RVO。  相似文献   
162.
根据真核翻译起始因子eIF3c的保守序列,搜索小麦EST,由拼接的序列设计引物,从普通小麦‘川麦107'幼苗总RNA中克隆出1102bp的小麦eIF3c1基因片段命名为WeIF3c1.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推断的氨基酸序列与两个拟南芥、水稻、甜樱桃、人类、线虫、老鼠等物种的真核翻译起始因子eIF3c相比较同源性分别为69、61%、85%、72%、38%、36%和38%.  相似文献   
163.
蛋氨酸脑啡肽对免疫系统恢复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固相合成法合成蛋氨酸脑啡肽,制备成注射液。对经放化疗后免疫系统受到伤害的晚期肿瘤志愿者进行治疗,经静脉滴注15 d。患者免疫系统指标全面迅速恢复,淋巴细胞亚群间比例趋于合理,证明蛋氨酸脑啡肽可以用于癌症患者的免疫系统的恢复治疗。  相似文献   
164.
赵凯  王飞娟  潘薛波  朱诚 《菌物系统》2008,27(2):289-296
红托竹荪菌托经热水提取、酒精沉淀、脱蛋白后的粗多糖,其得率远大于其菌丝体和子实体的其他部位及香菇子实体。菌托粗多糖进一步用DEAE纤维素柱和Sephadex G-75分离纯化,得到两个组分DRVP1与DRVP2,对分离得到的主要多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红外光谱(IR)等进行结构分析。DRVP1的相对分子质量(Mr)为1.47x10^4,红外光谱数据显示为β-型甘露糖苷。体外试验表明,红托竹荪菌托多糖的组分DRVP1对小鼠S180肉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5.
166.
摘氢酶是生物制氢的关键酶,大多数氢酶因对氧极敏感而易失活,因此提高氢酶的氧耐受性对生物制氢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1%甲基磺酸乙酯对Klebsiella oxytoca HPl进行了两轮诱变,经40mmol/L甲硝唑和21%氧联合处理1h(第一轮诱变)或2h(第二轮诱变)进行筛选。所得突变菌株经产氢测试,结果在15%氧浓度条件下,第一代突变菌株HPl-A15产氢活性为出发菌株Klebsiella oxytoca HPl的3.70倍,在21%氧浓度条件下第二代突变菌株HPAl5-37产氢活性为HPl-A15菌株的2.75倍,是出发菌株的11倍。突变菌株HPl-A15和HPAl5-37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本试验结果说明利用MNZ和外加氧的方法适用于兼性厌氧菌耐氧产氢突变菌株的筛选。  相似文献   
167.
上海市凤眼莲种群的时空分布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樑  王晓娟  高雷  董慧琴  李博 《生态学杂志》2005,24(12):1454-1458
凤眼莲是上海市水体中危害最严重的入侵种之一.本研究调查了上海市及所辖各区县凤眼莲种群的分布现状,结果表明,凤眼莲在各区县水体中分布不均,以与江、浙两省相接的区县危害最严重.河道内其它水生植物的分布是凤眼莲固着生长的主要机制,这些植物主要为:喜旱莲子草、菰、芦苇、牛筋草、千金子等.凤眼莲的种群爆发规律:每年3~5月为萌芽阶段,7月下旬为爆发起始时期,8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为爆发的高峰期,12月下旬开始枯萎死亡,但其腋芽能够存活越冬,是来年爆发的种源.上游漂移而来的凤眼莲是种群爆发的另一因素.有鉴于此,提出其控制措施:①最佳打捞季节为12月~翌年6月,以去除种源为目标;②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协调合作;③开展生物防治的研究;④清理河道内及堤岸上的水生杂草.以上措施的综合施用是控制上海市凤眼莲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8.
本研究根据GenBank登录的BJ01株SARS-CoV序列合成801bpS1基因片段,该片段被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得到重组质粒pcDNA3.1( )/S1;转染Hela细胞,SDS-PAGE、Western-Blotting鉴定蛋白表达;肌注免疫BALB/c小鼠,利用ELISA法检测免疫后小鼠的抗SARS-CoVIgG及IFN-γ水平,MTT法检测T细胞增殖活性。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cDNA3.1( )/S1可在Hela细胞内表达S1蛋白,免疫后小鼠的T细胞增殖活性增强,抗SARS-CoVIgG与IFN-γ水平升高。本实验说明pcDNA3.1( )/S1可诱导小鼠产生一定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69.
曹慧茹  周永连  赵雪娟   《生物磁学》2005,5(3):45-46
目的:观察麻醉诱导时血压下降与术后恶心呕吐的关系.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的经腹胆囊切除术患者40例,按麻醉诱导时血压比基础值下降的程度分为2组,每组20例.A组:SBP比基础血压下降〉30%;B组:SBP比基础血压下降〈30%.术后随访病人48小时,记录病人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麻醉诱导时血压下降对术后恶心呕吐有明显影响.结论:麻醉期间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能降低PONV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0.
纯氧对采后杨梅果实腐烂的抑制与抗病相关酶的诱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高氧对抑制果实腐烂的作用及其与抗病相关酶活性诱导的关系,将杨梅果实采后在5℃用纯氧或空气(对照)处理12 d.结果表明,纯氧处理可显著抑制果实腐烂发生,贮藏12 d后对照果实的腐烂指数达到54%,而处理果实仅为17%.纯氧处理在贮藏前期可诱导杨梅果实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升高,并在第6天时达到高峰.另外,纯氧处理增加了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及总酚含量,并在整个贮藏期间一直高于对照水平.这些结果表明,高氧抑制杨梅果实腐烂的作用与诱导与抗病相关的酶的活性升高密切相关,抗病性诱导是高氧抑制杨梅果实腐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