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7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1.
谷胱甘肽(GSH)是一类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并且是十分重要的重金属毒害保护剂之一。本研究将编码拟南芥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基因AtGCS(GSH合成的关键酶之一)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中,通过IPTG诱导过量表达TrxA-AtGCS融合蛋白来分析AtGCS在提高大肠杆菌重金属耐受性方面的作用。过量表达TrxA的大肠杆菌被用作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在1 mmol.L-1Cd2+、Zn2+或Cu2+重金属胁迫下,过量表达TrxA-AtGCS的大肠杆菌细胞的生长状态要明显优于表达TrxA的对照细胞。同时,过量表达TrxA-AtGCS的大肠杆菌表现出超出对照细胞5倍以上的Cd2+、Zn2+和Cu2+累积量和4倍以上的GSH含量,其中,高于对照10倍的Cd2+富集量尤为明显。因而可以得出结论,拟南芥AtGCS的大量表达大大提升了大肠杆菌的谷胱甘肽含量,从而使GSH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富集更多的重金属离子,进而提高了大肠杆菌对重金属逆境的抗性。  相似文献   
112.
本文旨在观察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hetinic acid,18βGA)对微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电流的影响。分离出豚鼠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和肠系膜动脉(mesenteric artery,MA)后,用酶消化法制备单个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的变化。结果显示:(1)1mmol/L4氨基吡啶(4-aminopyridine,4-AP)和1mmol/L tetraethylammonium(TEA)都可以部分抑制微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外向电流。(2)18βGA电压和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微动脉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18βGA主要抑制0~+40mV电压区间的激活电流,其中对+40mV激活电流的抑制作用最强。10、30和100μmol/L18βGA对AICA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40mV)的抑制率分别为(25.3±7.1)%、(43.1±10.4)%和(68.4±3.9)%,对MA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40mV)的抑制率分别为(13.2±...  相似文献   
113.
以尾巨桉优良无性系无菌苗茎段为外植体,通过对多种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组合的优化,进行胚状体诱导研究;并对胚性与非胚性愈伤组织进行形态解剖学观察、相关生理指标检测以及相关基因荧光定量PCR分析,以揭示尾巨桉胚性愈伤组织非胚性化发生的机理,为建立尾巨桉体细胞胚胎再生体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胚性愈伤组织在MS+0.1mg/L NAA+0.01mg/L TDZ培养基中诱导得到胚状体,外植体经过0.5mol/L蔗糖处理12h有助于胚性愈伤组织产生胚状体,胚状体最高发生率为16.7%。(2)尾巨桉胚性与非胚性愈伤组织石蜡切片观察发现,两者的细胞形态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胚性愈伤组织细胞体积小,排列紧密,表现出典型的胚性细胞特征,而非胚性细胞比较大,排列疏松,细胞呈不规则形状。(3)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非胚性愈伤组织中蛋白质含量、SOD、PPO及CAT活性均显著低于胚性愈伤组织,非胚性愈伤组织中木质素、可溶性糖含量以及PAL和POD活性要高于胚性愈伤组织,二者的反肉桂酸4-单加氧酶基因、淀粉磷酸化酶基因、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葡萄糖-1-磷酸腺苷酸转移酶基因、葡萄糖六磷酸异构酶基因、分支酸合酶基因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表达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4.
树干呼吸(RS)的CO2通量由三部分组成,即液流中CO2运输通量(FT)、储存通量(△S)和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EA)。其中木质部液流中CO2的运输(FT)在植物的气体交换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茎、枝呼吸作用测定中非常重要且未予说明的组分。为探明兴安落叶松树干各通量成分对树干呼吸的贡献,采用红外气体分析法(IRGA)原位连续测定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同时测定树干液流速度及树干温度,通过Arrhenius方程拟合树干呼吸与树干温度的关系,进而通过质量平衡法计算RS和FT、△S。结果表明:EA,FT和△S占RS的比例是动态变化的,EA与树干内部CO2通量密切相关,FT和△S可影响EA,在24 h周期内EA占总呼吸量的65.10%~100%,FT占总呼吸量的1.86%~29.46%,储存通量占总呼吸量的0.42%~5.44%。个体之间,树干呼吸的各通量成分所占的比例不同,FT和△S是木本组织呼吸与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之间差别的重要影响因子,液流速度对液流中CO2运输通量(FT)的影响在树木个体间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5.
肿瘤发病率的日益攀升以及临床肿瘤学的迅速发展,对培养专业的临床肿瘤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第一个细胞免疫治疗药物Sipuleucel-T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肿瘤治疗进入免疫治疗的新时代,现有传统临床肿瘤学教学方法及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要求,因此必须提高临床教学水平。本文在肿瘤免疫治疗迅速发展背景下,对如何提高临床肿瘤教学水平进行思考与探讨,通过加强肿瘤分子生物学及细胞分子免疫学理论教学,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循证医学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的理念、引入多学科参与的肿瘤综合治疗模式,并强调心理干预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兼顾教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最新进展及趋势,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全面、科学的临床肿瘤治疗理念,掌握改善临床肿瘤治疗的有效方法,切实提升临床肿瘤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出能胜任现代临床肿瘤学实践需求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16.
目的:评价口服孟鲁司特和糠酸莫米松鼻喷剂联合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近期疗效,以优化儿童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2年4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并确诊为变应性鼻炎的患儿48例,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MM组,24例)和糠酸莫米松组(MS组,24例)。MM组患者给予糠酸莫米松喷鼻(早晨喷鼻1次,每次2喷),孟鲁司特片口服(5mg/次,1次/天,睡前30分口服);MS组患者给予糠酸莫米松喷鼻(早晨喷鼻2次,每次2喷)。两组的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鼻塞、鼻痒、流清涕、喷嚏等临床症状及鼻内镜的检查结果。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症状评分的改善高于1月末(P0.05);治疗3个月后,MM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MS组(P0.05)。结论:糠酸莫米松与孟鲁司特联合治疗儿童常年性变异性鼻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糠酸莫米松治疗,且不良反应少。对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儿的治疗应以序贯性和个体化治疗为原则,最大程度发挥糠酸莫米松与孟鲁司特间的相互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7.
目的:研究匹多莫德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6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根据临床治疗方法将其分成研究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对照组采用抗生素或抗病毒、退热、止咳、平喘与化痰等对症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用匹多莫德口服。比较两组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儿咳嗽、发热、喘息、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以及抗生素使用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匹多莫德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8.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血必净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 大鼠体内炎症因子的影响, 探讨血必净治疗 COPD 的机制。方法: 36 只 Wistar 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COPD 型组 ( 简称型组 ) 、 血必净干预组 (简称干预组), 每组 12 只。 采用香烟烟雾暴露 加气管内滴注脂多糖法建立 COPD 大鼠型。 造模时间共 30 天, 其中干预组在后 15 天给予血必净 4 ml/Kg 体重尾静脉注射。 分 别测定各组肺功能, 肺组织病理学变化, 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 ( TNF-α ) 、 白介素 -6 (IL-6 ) 、 白介素 -8 ( IL-8 ) 浓度。结 果: 模型组大鼠 FEV0.3/FVC [(57.8 ± 5.6) %]和动态肺顺应性 (Cydn ) [(0.098± 0.006) cmH2 O · mL -1 · s -1 , 1cmH2O=0.098 kPa]均明显 低于对照组[(81.4± 3.1)%和(0.195± 0.012) cmH2 O · mL -1 · s -1 ],而干预组大鼠[(67.2 ± 3.2)%和(0.142± 0.024) cmH2O · mL -1 · s -1 ]则较 模型组有显著提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 -13.940、 -15.165、 -5.552、 -6.927, 均 P< 0.01 ) ; 型组大鼠平均气道阻力 (RI ) [(0.802± 0.070) mL/cmH2 O]明显高于对照组[(0.224± 0.069) mL/cmH2 O],而干预组[(0.475± 0.050) mL/cmH2 O]则较型组有 明显下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 -22.389、 -12.658, 均 P< 0.01 ) ; 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 TNF-α、 IL-6、 IL-8 浓度[(27.8± 7. 4) pg/mL和(340.0± 79. 6) pg/mL、 (209.9± 82.1) pg/mL和(337.3± 96. 4) pg/mL、 (37.7± 11.4) pg/mL和(69.6± 18. 9) pg/mL]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 -12.466、 -19.648、 -11.749、 -16.364、 12.550、 14.834, 均 P< 0.01 ) ,而干预组 大鼠[(9.6± 5.6) pg/mL和(45.6± 22.9) pg/mL、 (36.3± 17.9) pg/mL和(42.9± 20.5) pg/mL、 (10.3± 5.6) pg/mL和(15.7± 8.0) pg/mL]则较 型组有显著降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 -9.367、 -17.390、 -10.106、 -14.631、 10.475、 12.772, 均 P< 0.01 )。 结论: COPD 大鼠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 TNF-琢、 IL-6、 IL-8 的浓度均显著增高, 血必净干预能显著下调上述关键致炎因子的表达, 并与 其临床症状、 肺功能、 病理学改变相印证。因此, 我们推测: 血必净可能通过下调 COPD 炎症时 TNF-α、 IL-6、 IL-8 等关键致炎因子 的表达, 进一步抑制气道炎症的级联效应来发挥其强大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19.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恶性淋巴瘤。形态学存在着一种标志的hall mark细胞;细胞免疫学上CD30(Ki-1)表达强阳性;标志性的染色体异常t(2;5)(p23;q35)。临床诊断时多为疾病晚期(Ⅲ~Ⅳ期),并常伴有B症状。成人患者,推荐采取放疗,同时辅以联合化疗;儿童患者病程类似Burkitt淋巴瘤,治疗方案一般使用高强度的治疗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或Burkitti淋巴瘤的方案。高危ALCL、复发难治ALCL可应用CD30单克隆抗体和ALK蛋白抑制剂等。临床上报道较少,对其认识仍有不足。近年来虽然对ALCL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至今尚未形成成熟规范的治疗方案。未来研究有望最终寻找到ALCL的最优化治疗方案。现就其在免疫和遗传学、形态学、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0.
群体分布和灌溉对冬小麦农田光能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于2006-2008年进行冬小麦田间试验,设置行距×株距分别为:7 cm×7 cm(A)、14 cm×3.5 cm(B)、24.5cm×2 cm(C)、49 cm×1 cm(D)4种群体分布方式,每种分布方式设4种灌溉处理:整个生育期内不灌溉,灌拔节水,灌拔节和抽穗水,灌拔节、抽穗和灌浆水(每次灌水量相同,均为0.60 m3),研究在同一群体密度(2.04×106 株·hm-2)下不同群体分布和灌溉对冬小麦光能利用状况的影响及其在生产中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A、B处理的群体分蘖数和叶面积指数(LAI)显著高于C、D处理;随着行距的加大,光合有效辐射(PAR)透射率逐渐增多,而PAR截获率呈下降趋势;增加灌溉可提高冬小麦群体单茎数和LAI,降低PAR透射率,从而明显提高了PAR总截获率.冠层内PAR截获率表现为上强下弱的趋势,相对均匀的群体分布和所有灌溉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冠层40 cm以上的PAR截获率.冬小麦光能利用率(RUE)随行距增大而逐渐降低,其中,A、B、C、D处理总RUE两年的均值分别为1.24%、1.27%、1.21%和1.06%,B处理较C、D处理分别提高了5.21%和19.56%,差异显著.群体分布相对均匀的A、B处理可显著改善冬小麦群体结构和PAR截获状况,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所有灌溉处理也可影响群体结构,进而明显提高作物的R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