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24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61.
水生昆虫幼虫的种类鉴定是影响水质生物监测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我国这方面的形态学鉴定资料极其缺乏。本研究测定和分析了 4种鳞石蛾成虫及其疑似幼虫的mtDNA COⅠ、Ⅱ及tRNA基因序列 ,发现鳞石蛾成虫与其疑似幼虫的序列歧异度均 <1% ,属于种内差异 ,由此确认了 4种供试幼虫与其对应成虫的联系。研究表明利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序列分析鉴定鳞石蛾类幼虫是可行的 ,为加快水生昆虫的幼虫分类研究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662.
千岛湖岛屿小型兽类群落的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7 年秋季和2008 年春季,选取千岛湖地区14 个岛屿和2 个半岛作为样地,采用夹夜法进行小型兽类群落组成调查。两季度共布夹20 400 个,捕获小型兽类1 141 只,隶属2 目3 科9 属13 种,啮齿目(Rodentia)鼠科(Muridae)10 种和仓鼠科(Cricetidae)1 种,食虫目(Insectivora)鼩鼱科(Soricidae)2 种。利用以上结果分析其群落多样性,结果显示:14 个岛屿小型兽类群落春、秋两季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呈现极显著差异且优势种发生变化;对可能影响岛屿小型兽类群落多样性的岛屿面积、距最近陆地距离、距最近大岛距离和植物丰富度等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只有植物丰富度对小型兽类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显著影响;对16 个样地按照物种组成比进行聚类,许源半岛样地与14 个岛屿聚为一类,姚家半岛样地单独归为一类,相似性指数比较结果亦显示姚家半岛样地与其它样地的相似性指数偏低。结论:景观破碎化导致千岛湖岛屿小型兽类群落的稳定性下降,物种多样性季节变化强烈;随岛屿面积的增加,小型兽类物种丰富度并非总是增加的,而是出现反复,呈现明显的小岛效应;14 个岛屿的物种与许源半岛样地物种构成比接近,推断在水库未形成前属同一生境。  相似文献   
663.
七种鼠科啮齿动物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比较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测定浙江省金华地区7种鼠科啮齿动物的总消化道及各消化器官的长度和重量,与其食性和生境作比较,旨在检测近缘种之间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差异,家栖种类与野栖种类消化道形态的差异,野外捕获动物带回实验室处死,解剖分离消化道为胃,小肠,盲肠和大肠,精密直尺测定各器官的平展长度,纵剖肠道,生理盐水冲净内容物,65℃恒温干燥后称得干重,研究结果表明,消化道长度的种间差异明显大于消化道重量的种间差异;盲肠和大肠长度的种间差异明显大于小肠长度的种间差异,植食性野栖种类的胃,盲肠和大肠大于杂食性家栖种类,而两类动物小肠长度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664.
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以来 ,一些新专业术语不断涌现 ,即便是一些旧的名词也赋予了新的涵意。为了方便初学者了解基因组的一些信息 ,笔者从文献中选取带有英文解释的词汇 ,试译成汉语 ,供读者参考。不当之处 ,敬请指正。等位基因 (Allele) :一个基因的其它形式或一个染色体的另一片断 (Alternative versions of a gene orother segment of a chromosome)。选择性剪切 (Alternative splicing) :一个基因的多个外显子 (常由内含子隔开 )形成所有蛋白的不同剪切方式 (Different ways of combining a gene's exons to make variants of the comp…  相似文献   
665.
血红素加氧酶(HO)是降解血红素的微粒体酶系统,目前已确定的有3种同工酶,它们降解血红素生成一氧化碳(CO)和胆绿素,并释放出铁离子.这3种产物都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为了探讨血红素加氧酶系统的调节机制,就这种机制及3种重要产物的功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66.
羊抗人IgG的纯化及其在抗—HCV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独或联合应用辛酸沉淀、饱和硫酸铵沉淀、阴离子交换等方法对羊抗人IgG进行纯化,对纯化前后抗体的纯度和免疫学活性进行比较,并与辣根过氧化物酶连接,作为二抗用于抗-HCV的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方法纯化的抗体其纯度和免疫学活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别,其中经辛酸+饱和硫酸铵沉淀纯化的抗体为最佳,凝胶扫描纯度为98.05%,比活性近1800,为纯化前的6.8倍。用痞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后,作为酶标二抗检测HCV阴性和阳性标准血清各40份,阴性符合率为97.5%,阳性符合率为95%,可用于抗-HCV的ELISA检测。  相似文献   
667.
用AFLP技术检测慢生型花生根瘤茵竞争结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株慢生型花生根瘤菌和天府3号花生为材料,用AFLP技术研究了慢生型花生根瘤菌Spr2—9、Spr3—3、Spr3—5、Spr4—5和Spr7—1的遗传特性和竞争结瘤能力。结果显示,供试条件下,传代次数对菌株的遗传性状无明显影响,28C培养条件下,花生根瘤菌连续传96代,其AFLP指纹未发生明显变化;37C培养,仅Spr3—3和Spr3—5能够存活并正常生长,其AFLP指纹也未发生明显改变,然而其它菌株不能生长。将供试慢生型花生根瘤菌分别接种天府3号花生。光照培养30d后,随机各取4个根瘤,从根瘤中提取类菌体DNA进行AFLP分析,各根瘤类菌体DNA的AFLP指纹图谱与该菌株纯培养物AFLP指纹相同。将5个菌株混合接种天府3号花生,不同菌株的占瘤率存在差异,Spr3—3和Spr3—5的竞争结瘤能力最强,两菌株的占瘤率之和为85.4%;Spr4—5的占瘤率为12.2%;Spr7—1为2.4%;而Spr2—9的竞争结瘤能力最差。本试验结果说明,AFLP技术用于根瘤菌生态和竞争结瘤能力研究,具有下列优点:简易、快速、准确;直接取豆科植物的根瘤提取DNA,进行原位研究;在不改变菌株遗传特性,即不使用突变株的前提下,可以直接测定已知菌株的竞争结瘤能力。  相似文献   
668.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栖息地片断化对种群基因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栖息地片断化可能影响种群的基因流,进而导致近交,降低个体生活力,是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物种绝灭的主要因素.被列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的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由于自身目前的濒危状况和生物学特异性,使得栖息地片断化对其影响更甚.为了更好的保护该珍稀物种,研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划分了浙江遂昌的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和开化的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黑麂栖息地的片断化斑块,并通过所得片断化斑块数据进行两个保护区在片断化程度的计算,同时从片断化斑块获取黑麂的组织、粪便样品,提取黑麂的线粒体DNA,估算其基因流大小.以此初步确定两个保护的黑麂栖息地片断化程度对种群基因流的影响.各项片断化指数均表明,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的黑麂栖息地片断化程度要小于古田山自然保护区.九龙山自然保护区黑麂片断化种群的平均基因流Nm达到了3.65,明显高于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的1.12.结果表明,栖息地片断化可能对黑麂种群的基因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恢复黑麂栖息地,否则将严重阻碍片断化种群间的个体迁移、扩散和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669.
采用分子量为20 kD的单甲氧基聚乙二醇丙醛(mPEG-ALD)修饰重组人干扰素a-2b(IFN a-2b), 建立了修饰反应及分离纯化工艺。考察了修饰反应各因素对单修饰转化率以及单修饰产物体外活性的影响, 获得了优化的修饰反应条件, 即在pH 6.5, 20 mmol/L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溶液中, 干扰素a-2b的浓度为4 mg/mL, PEG与IFN a-2b的摩尔比为8:1, 4oC时反应20 h; 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 单修饰PEG-IFN a-2b的转化率达到55%。并且, 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对修饰产物进行分离纯化, 单修饰产品纯度达到97%, 体外活性保留达到未修饰干扰素a-2b的13.4%, 其在SD大鼠体内的循环半衰期得到了较大的延长, 且具有较好的水溶液稳定性。  相似文献   
670.
2006年2月至2006年11月在浙江的灵昆岛东滩湿地选择1997年围垦区以及围垦区外的自然滩涂作为样地,开展围垦区内、外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变化和功能群组成的研究,并探讨造成差异的原因.本次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6种,隶属7门8纲22科,在围垦区外的中潮带发现的物种数最多,为26种.在这些物种中,绝大多数属于软体动物(12种)、节肢动物甲壳类(13种)以及环节动物门的沙蚕类(5种),分别为总物种数的33.3%、36.1%、13 .9%.定量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4种,根据其食性类型划分为5个功能群.同时利用取样得到的数据,分别对围垦区内、外的密度、物种数以及各站点不同季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 Margalef S、Shannon-Weiner H′、Pielou J、Simpson D进行站点-季节间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并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功能群划分及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围垦区内、外滩涂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别;生境与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组成结构有一定的关系;围垦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组成的季节变化大于围垦区外的自然滩涂[动物学报 54(3):416-427,2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