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7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利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方法,将人多药耐药基因mdr-1导入小鼠造血细胞,并对转基因造血细胞的耐药性及移植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含人mdr-1 cDNA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质粒,经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方法导入包装细胞PA317,再经秋水仙素筛选。  相似文献   
72.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可溶性有机碳(DOC)的主要来源,在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以帽儿山地区胡桃楸、兴安落叶松以及胡桃楸-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液体发酵培养将纤维素高效降解真菌Peniophora intranata与Sarocladium strictum制成单一(A菌剂、B菌剂)及混合菌剂(C菌剂),测定野外条件下经降解剂处理的凋落物基质在不同时期的DOC含量,分析降解剂对不同类型森林凋落物DOC动态变化的影响,并比较各凋落物基质降解模式异同。结果表明:(1)凋落物基质DOC含量在降解剂处理后均随降解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大小表现为混合基质>胡桃楸基质>落叶松基质;在最初的1个月,各凋落物基质DOC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降解时期DOC含量。(2)经混合菌剂处理后的胡桃楸基质DOC含量相较于2种单一菌剂处理后的胡桃楸基质DOC含量低,而经混合菌剂处理后的兴安落叶松基质与胡桃楸-兴安落叶松基质的DOC含量未表现出相同的显著性。(3)经3种菌剂处理后的胡桃楸基质降解模式均相同,经B菌剂与C菌剂处理的落叶松基质降解模式相同,经A菌剂与C菌剂处理...  相似文献   
73.
凋落物分解对于维持源头溪流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平衡有重要意义。以亚热带典型源头溪流金佛山溪流为代表,选取3种河岸带常见凋落叶为分解对象,设计3个单种和4个混合物种的凋落物组合,在原位放置3种孔径的分解袋(0.05mm、0.25mm和2mm),探讨混合凋落物的性状与底栖分解类群对叶片质量损失和混合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微生物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相对贡献均大于50%,小型和大型底栖动物进一步加速了凋落物的分解过程。(2)单种凋落物分解速率存在显著差异: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质量损失率为53.05%)>缺萼枫香(Liquidambar acalycina,30.00%)>薄叶润楠(Machilus leptophylla,12.63%)。(3)混合凋落物中仅微生物参与的处理均表现为负的非加和效应,其中八角枫+缺萼枫香、八角枫+薄叶润楠、八角枫+缺萼枫香+薄叶润楠三个处理的效应显著;小型底栖动物加入后均表现为正的非加和效应,但不显著;在微生物、小型和大型底栖动物的共同作用下,缺萼枫香+薄叶润楠和八角枫+缺萼枫香+薄叶润楠的两个处理的正的非加和效应显著。亚热带源头溪流中凋落物分解功能与河岸植物和分解者类群的复杂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4.
我们根据1975年全国粘虫防治研究协作会议提出的课题,于1976年对粘虫 Pseudaletia separata的性引诱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的初步结果。 一、成虫性引诱的节律 (一)雌蛾分泌性外激素的时间 以雄蛾被雌蛾吸引而伸出抱器作为雌蛾分泌性外激素的主要标志。将羽化后性成熟而未经交尾的雌蛾一头,装入两端蒙尼龙纱的小圆筒玻璃罩内,横放于装有20头同日羽化而亦未交尾的雄蛾大纱笼内,饲以10%蜂蜜水,在室温23℃下,从傍晚至清晨以手电筒蒙两层绿纸进行观察,共观察雌蛾8头,持续五夜。现将其中4头的记录绘图1。从而看出:(1)雌蛾的分  相似文献   
75.
水洞沟遗址第3、4、5地点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洞沟遗址第3、4、5地点位于水洞沟盆地西南边缘,自1923年发现以来,这三个地点尚未经过正式发掘。2004年夏秋季节,宁东重化工基地引黄管道的修建要穿越盆地的边缘,遂对这三个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共揭露110m2,出土和采集了上千件石制品和鸵鸟蛋皮。下文化层的石制品主体呈现出与水洞沟第1地点相同的文化面貌;上文化层石制品和采集品特征则与第6地点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其中包含大量的细石器制品。另外,在水洞沟盆地首次发现了两面器类型。此次发掘出土的文化遗物丰富了水洞沟遗址的文化内涵,对研究水洞沟文化与华北相邻区域古文化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6.
造血干/祖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造血干/祖细胞是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造血前体细胞。从造血干/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表面标志及体外扩增、定向诱导分化、造血/祖细胞的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等几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7.
重组人FLT3配体的克隆、表达及功能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克隆人FLT3配体(rhFL)基因,建立其原核高效表达系统,为大规模获得rhFL产品,促进干细胞体外扩增移植等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创造条件。他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采用RT-巢式PCR扩增可溶型FL基因,以双脱氧终止法进行DNA序列分析,将目的基因与pProEXHT载体连接,重组本引入大肠杆菌并在IPTG诱导下表达;亲和层析纯化表达产物,观察其刺激CD34^+细胞增殖的情况。从人外  相似文献   
78.
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ericus)LP1-G菌株在MBS培养基上能正常生长、发育,产生位于芽孢孢外膜外的伴孢晶体。其产生的41.9和51.2kD二元毒素蛋白合成于芽孢形成期,另一分子量约为49kD蛋白和二元毒素同期合成,并随着芽孢的释放而被降解。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在营养体生长阶段对致倦库蚊幼虫无毒,孢子囊初期毒力较高,并在整个芽孢形成期都维持较高的毒力水平。其全发酵液对敏感和抗性库蚊幼虫都具有中等的毒杀作用,对3~4龄幼虫48h的LC_50。值分别为0.113和0.1  相似文献   
79.
20 0 1年 9月 9日— 1 2日 ,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共同举办、山西省吉县文物管理所协办的“柿子滩·旧石器考古学术研讨会”在山西省吉县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西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安徽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郑州市考古研究所、安徽省繁昌县博物馆、临汾市文物局、吉县文化局、吉县文管所、乡宁县文管所以及丁村文化工作…  相似文献   
80.
随着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杀菌灭藻剂的长期及不科学使用,细菌对杀菌灭藻剂的抗药性问题日益严峻。研究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相关细菌的抗药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实用价值。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硫酸盐还原菌对各类杀菌灭藻剂的抗药性及其抗药性机制的研究进展,内容主要涉及细菌对杀菌灭藻剂的抗性概念、国内外细菌的抗药现状、杀菌灭藻剂的杀菌机制和细菌的抗药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