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36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66年   8篇
  1964年   3篇
  1960年   5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实验动物心肌梗塞模型的建立和染色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如何建立可靠稳定的心肌梗塞动物模型.通过应用常规病理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改进的碱性复红-苦味酸(HBFP)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在建立实验动物心肌梗塞模型时,操作规范、及时取材制片、选用改进的染色液和染色时间流程,即可证明心肌梗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842.
赵平  曾小平  蔡锡安  彭少麟 《广西植物》2002,22(6):485-489-489
介绍了当今较先进的数字植物冠层图象分析仪的理论基础、实际应用的特点 ,测定了南亚热带丘陵地区 8种森林类型 (包括人工林和自然次生林 )的叶面积指数、太阳直射透过系数等群落冠层特征 ,同时测定一由荒坡草地自然发育而成的灌木草坡群落的叶面积指数。根据测定数据比较分析了不同人工林群落 1 1a发展这些特征的变化 ,并与次生自然林的测定数据进行比较 ,同时还对 1 1a与 1 4a树龄马占相思林林冠变化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43.
采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49  
夏汉平  蔡锡安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1):1471-1477
矿藏开采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矿地与尾矿的自然恢复是相当缓慢的,有些甚至是不大可能自然恢复的,本文总结了在过去20年全球发展起来的各种生态恢复技术措施,包括基质的改良,优良物种的选择等,并总结出一套人工恢复的一般步骤,分析了目前所存在的评判人工生态恢复成功与否的几种评价体系的优劣。  相似文献   
844.
了哥王(Wikstroemia indica)的生态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了哥王的生态生物学特征研究表明 ,了哥王分布区气候条件温暖湿润 ,生境主要为草坡和开旷林地 .了哥王耐贫瘠 ,是一种阳生性灌木 ,其光合速率平均为 7.33μmolCO2 ·m-2 ·s-1.其竞争力明显弱于同在灌草丛中分布的桃金娘 .因而在灌草丛阶段的演替过程中 ,其种群减少 ,桃金娘种群增长 .了哥王体内加权平均养分含量为N 0 .6 6 7% ,P 0 .0 81% ,K 0 .5 4 0 % ,Ca 0 .776 % ,Mg 0 .2 5 9% .种群生物量分析表明 ,荒坡上野生了哥王生物量较低 ,仅 0 .0 2 73t·hm2 .若要大量开发了哥王资源 ,需要人工种植以提高生产量 .  相似文献   
845.
基于液流格型特征值-偏度和峰度分析了不同胸径荷木在水分利用方面的差异,并利用标准化的方法消除强影响因子(光合有效辐射,PAR)对液流的影响,研究了弱影响因子(土壤湿度)与液流的关系.结果表明:荷木胸径越大,偏度越小,液流密度峰值越靠后,相应的液流峰值越大,蒸腾量也越大.与旱季相比,荷木大树在湿季偏度较小,液流密度到达峰值时间靠后,峰值大,蒸腾量也大;而小树偏度在旱、湿季的差异不明显,蒸腾量差异也不大.用PAR峰值对荷木个体蒸腾和土壤湿度进行标准化后,荷木个体蒸腾与土壤湿度呈更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土壤湿度较大的季节,荷木大树的蒸腾量随土壤湿度增加而上升的速率基本稳定;而中等木和小树的某些个体则明显下降,说明这些树木的蒸腾和吸收土壤水分的能力可能接近极限.  相似文献   
846.
狭叶红景天幼苗对水分及遮阴的生长及生理生化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植物对水分和遮阴胁迫的响应及其生理机制对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十分必要。以红景天属植物为研究对象,设置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80%(过湿水分)、70%(正常水分)、60%(轻度干旱)、40%(中度干旱)、20%(重度干旱)5个水分梯度;设置2个遮阴处理,以全光照(遮阴率为0)为对照、黑色遮阴网遮阴(遮阴率为85%),研究狭叶红景天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水分处理下,与对照相比,叶绿素含量、茎干重和茎重比(SMR)显著增加(P0.05),株高、总生物量、叶面积、叶干重、叶重比(LMR)、比叶面积(SLA)、叶面积比(LAR)和叶面积根干重比(LARMR)增加,根冠比和根重比(RMR)减少;随着干旱程度加剧,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Ss)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遮阴处理下,株高、SMR、SLA、LAR和LARMR显著增加(P0.05),叶绿素SPAD值和叶面积增加,总生物量、根干重、根冠比和LMR显著减少(P0.05),茎干重和叶干重减少,MDA含量显著增加,Pro含量略有下降,Ss含量减少。在水分胁迫下,狭叶红景天中度干旱时通过增加酶活性抵御伤害,重度干旱超过其阈值,SOD活性下降,植物体受到伤害,Ss可能是主要的渗透调节物质。在遮阴处理下,狭叶红景天通过增加SLA避免遮阴伤害。狭叶红景天在受到环境胁迫时会通过形态改变、调节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来保证自身正常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47.
通过建立基于外貌性状的量化性体况评分标准,于2012年7—10月间对四川马尔康麝场的586头圈养林麝(雌麝299头,雄麝287头)进行了体况评分,并分析了相关变量对林麝体况得分的效应,结果表明:马尔康麝场圈养林麝的体况评分均值为3.49(±0.02,n=586),大部分林麝(59.56%,n=349)的体况评分高于均值。雌麝体况评分均值(3.50±0.02,n=299)略高于雄麝(3.49±0.03,n=287)(P0.05),成体麝体况评分(3.59±0.02,n=291)极显著地高于老龄林麝(3.38±0.09,n=27)和亚成林麝(3.35±0.03,n=184)(P0.01)。林麝的体况得分与其年龄相关不显著(r=0.07,P0.05),但亚成体及成体麝的体况评分与其年龄间的相关极显著(亚成体r=0.19,P0.01;成体r=-0.16,P0.01),而老龄麝体况评分与其年龄略呈负相关(r=-0.23,P0.05)。S模型y=e1.2811-0.0885/a(R2=0.051,df=500,F=26.74,P0.01)可近似拟合林麝体况得分和年龄的关系。此外,马尔康麝场泥地基底的改装圈舍中的林麝体况(3.52±0.03,n=197)显著优于原装青砖圈舍林麝评分(3.47±0.02,n=389)(P0.05)。  相似文献   
848.
闽东北海域假长缝拟对虾种群分布格局强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负二项参数、Mrisita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指数和扩散系数为种群分布格局强度指标,分析了闽东北海域假长缝拟对虾(Parapenaeus fissuroides Crosnier)种群分布格局强度,探讨了种群分布格局强度生态学意义及其影响因子。结果显示:假长缝拟对虾种群聚集强度和聚块性夏季最强,其余依次为秋季、春季和冬季,平均拥挤度夏季最大,其次是秋季、冬季,春季最小,扩散程度春季最大,其次是冬季、秋季,夏季最小。负二项参数和Mrisita指数表征种群聚集强度,聚块指数体现种群斑块的组成形式,个体平均拥挤度指数反映平均个体实际的拥挤程度,扩散系数反映种群扩散程度。饵料浮游动物是影响假长缝拟对虾种群聚集强度的主要因子,种内竞争是影响假长缝拟对虾种群扩散程度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849.
张敏  蔡庆华  渠晓东  邵美玲 《生态学报》2017,37(13):4483-4494
水库生态系统演替是水库生态学研究及水库管理过程中都比较关注的问题。三峡水库自2003年6月成库以来,有关水库生态系统演替的研究却鲜见报道。以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底栖动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自2003年8月—2010年7月3个不同蓄水阶段底栖动物群落的演变状况,并对库湾纵向分区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水库蓄水后,摇蚊科和颤蚓科成为第一批定殖者,并以摇蚊科为主;随后,颤蚓科中的霍甫水丝蚓逐渐成为优势类群;直到2004年4月仙女虫科的肥满仙女虫与霍甫水丝蚓共同主导群落。一期蓄水后约1a,底栖动物密度和物种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空间上呈现出"中间高、两头低"的格局。库湾总体密度于2006年4月达到最高值,高达24146个/m2。二期蓄水导致底栖动物总密度显著降低,而三期蓄水后则变化相对较小。随着时间的增长,库湾底栖动物偶见种出现的频率逐渐降低,群落逐渐趋于稳定。基于TWINSPAN(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的分析,一期蓄水后期,香溪河库湾纵向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呈现出稳定的分区格局,库湾中部区域呈现出相同的群落类型,无季节变化;而自二期蓄水开始,库湾纵向上大部分样点的群落类型发生改变,表明二期蓄水的干扰较强;之后呈现出季节性波动,此种格局与水位的季节波动相关联,表明三峡水库底栖动物逐渐适应水库周期性的调度,群落结构呈现稳定的季节性周期波动。  相似文献   
850.
老鸦洞遗址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并发掘,出土大量石制品及动物碎骨。由于种种原因,这批出土材料始终未被系统研究,老鸦洞遗址仅在有限的文献内被简单描述。为进一步研究该遗址,明确遗址文化及年代性质,我们对1985年试掘出土以及1983、1984年采集的部分的石制品进行了类型学及技术学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遗址及所属人群进行了讨论。老鸦洞存在的石器技术属于我国境内典型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小石片石器传统类型,以本地丰富的燧石和石灰岩为主要原料制作生产生活工具,石片形制规整,小型工具如刮削器、端刮器、尖状器等制作精美,在长达三万年的时间跨度中,石器技术无重大改变。这种对本地石料的采集方式,以及以洞穴为主要居住地点,长期在有限空间内活动的特征,表达了云贵高原古人类特有的低流动性生存模式,为探讨云贵高原更新世末期古人类的生存行为及扩散辐射提供了良好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