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毕赤酵母高效表达策略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是外源蛋白表达的较为理想的系统,但是并不是所有蛋白都能利用此系统获得高效表达,不同来源的蛋白,其表达水平、生物活性和稳定性均存有明显差别。概述了影响毕赤酵母高效表达的主要因素以及外源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策略。  相似文献   
2.
粘膜免疫戊型肝炎试验性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核表达的戊型肝炎病毒结构区基因(HEV ORF2)编码蛋白,与新型人用疫苗佐剂类MF59配制成试验性疫苗,通过粘膜免疫途径免疫实验小鼠,研究其产生粘膜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滴鼻和灌胃两种粘膜免疫途径免疫BALB/c小鼠,均能诱导小鼠产生针对HEV ORF2试验性疫苗的血清IgG和IgA,血清IgG的抗体滴度为1:800~1:1600,血清IgA抗体滴度为1:100~1:200。对免疫小鼠血清中IgG的动态观察表明,血清抗体可持续存在至少6个月以上。比较类MF159佐剂和传统铝盐佐剂经注射免疫所诱导产生的血清IgG抗体滴度,发现类MF59佐剂可有效增强HEV0RF2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4倍左右。类MF159佐剂可诱导粘膜免疫反应,在肠道粘膜部位产生SIgA,滴度为1:100。这些结果为新型戊型肝炎病毒基因工程重组疫苗的研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SARS最早出现在中国广东,紧接着SARS冠状病毒(SARS-Cov)被确定为致病原。找出SARS病毒基因组的变异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仍具有挑战性。最近,通过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鉴别了传播中SARS-Cov的特征性变异序列。事实证明SARS-Cov是非人源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将铜绿假单胞菌PA103株编码的外毒素结构域Ia(Domain Ia)的基因重组于原核表达载体pET-42b( )上,构建了pET-EPA103蛋白表达载体。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E3。经IPTG诱导表达,初步纯化表达蛋白,用以免疫BALB/c纯系小鼠。制备小鼠脾淋巴细胞悬液,经刀豆素A(ConA)刺激后,用MTT比色法检测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通过rEPA皮下注射BALB/c小鼠耳廓,诱导小鼠迟发型过敏反应(DTH)。采用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DTH试验来检测pET-EPA103表达蛋白所引起的小鼠细胞免疫应答水平,淋巴细胞增殖情况与DTH均可间接反映细胞免疫应答水平,进而评价重组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rEPA)Domain Ia蛋白片段的佐剂功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Pfs25蛋白是传播阻断型恶性疟疾疫苗的侯选抗原,在毕赤酵母中表达Pfs25蛋白,并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方法:参照GenBank中公布的pfs25基因序列,通过毕赤酵母喜好密码子分析人工合成目的基因;采取定向克隆策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fs25/pGAPZαA,经BstXⅠ线性化,电转染法转化酵母菌株GS115,在Zeocin抗性的筛选培养基上获得表达目的基因的pfs25/pGAPZαA/GS115重组酵母菌,SDS-PAGE和Western印迹检测表达产物;通过在YPD培养基上传代培养和目的基因表达,验证重组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结果:在毕赤酵母中表达了Pfs25蛋白,且重组菌株遗传性质稳定。结论:为研制基于Pfs25蛋白的传播阻断型恶性疟疾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荧光素及其合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物发光体内,荧光素作为直接释放光子的物质和能量的传递物质在荧光素酶发光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在已知的荧光素种类繁多,不同来源的荧光素在结构、性质与合成上大不相同,荧光素在生物体内的生成问题是目前研究的焦点。为了更清楚的认识荧光素在体内的生物合成与起源问题,本文对几种主要荧光素的结构性质和有关其生物合成研究的最新报道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重组到胡萝卜愈伤组织细胞中,使其获得表达,为今后利用GFP基因作为植物报告基因提供条件。方法:通过冻融法将含有GFP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PBI1121转入到根癌农杆菌EHA105中,再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GFP基因导入到胡萝卜愈伤组织细胞中,经过除菌和抗性筛选后观测转化结果。结果:荧光显微镜观测到被转化的愈伤组织在受蓝光激发后发出绿色荧光,利用PCR法扩增出约740bp的目的基因片断。结论:GFP基因在胡萝卜愈伤组织细胞中获得了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重组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rhCNTF)突变体的聚乙二醇(PEG)化修饰,对rhCNTF的PEG化产物进行初步分离纯化及相关生物活性检测。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经点突变得到rhCNTF的突变体cNm通过实验设计研究CN10的最佳PEG化条件;采用分子筛层析方式对偶联产物进行初步纯化,最后用ELISA和小鼠体重增长抑制法检测PEG化后的CN。。蛋白的生物活性。结果:能运用mPEG—MAL对CN,。进行定点修饰,PEG化后用Superdex200能够分离CN10;PEG化后的CN10每2d腹腔注射1次,对小鼠体重的增长抑制率可达50%,与rhCNTF每天注射2次的体重增长抑制作用相当。结论:CN10蛋白在PEG化修饰后,其减重效应持续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9.
裸大麦离体叶片分别在光照和暗诱导下,以腐胺(Put)、亚精胺(Spd)和精胺(Spm)等 3种多胺,分别用2 mmol/L、0.5 mmol/L、和 0.2 mmol/L3种浓度处理,均使丙二醛(MDA)累积减少,延缓过氧化氢酶和SOD活性的下降。以 CaCl_2(5 mmol/L)+Spd(0.5mmol/L)处理,可降低Spd(0.5 mmol/L)的效应。因此多胺延缓离体叶片衰老与活性氧代谢有关,并且进入细胞时,与Ca发生竞争。  相似文献   
10.
角属于动物颅骨附属物,为反刍动物所特有。牛(Bos taurus)、绵羊(Ovis aries)角的表型包括野生型两角表型、人工驯化的无角表型、畸形角等多种。牛和绵羊是阐明角的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质量性状的多基因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理想动物模型。近年来,对角性状研究不断深入,在阐明新器官起源进化、自然选择、性别选择和人工选择对角表型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本文详细介绍了角的研究概况、多角表型遗传定位、无角位点基因遗传定位和畸形角等,并对目前牛和绵羊角的遗传机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反刍动物角性状和其他特异性性状遗传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