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第六届国际古植物学大会(IOPC—VI)于2000年7月31日至8月3日在秦皇岛国际饭店成功召开。这是首次在亚洲举办的此类会议。这次大会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共同主办 ,标志着我国古植物学学术水平有了空前的提高 ,并证明我国古植物学的研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占有了重要地位。自30日起 ,操着不同语言、有着不同肤色的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10多位学者纷纷聚集到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代表了英、美、德、法、日、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智利、巴西、南非、挪威、瑞典、俄罗斯、波兰、捷…  相似文献   
22.
四川盆地发现地史上最晚的一件迷齿类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迷齿类是一类古老的两栖动物.它们曾广泛地生存于世界各大洲、繁盛于石炭纪一二叠纪.三叠纪时趋向衰落.以往,生物学家认为,这类动物到三叠纪末就全部绝灭了.近年,澳大利亚墨尔本拉乔巴大学的 A. Warren教授,报道了在昆士兰南部含铁矿层中发现的迷齿类化石,时代确认为早侏罗世,证实了迷齿类动物曾残存到了侏罗纪.198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  相似文献   
23.
四川盆地一新蛇颈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蛇颈龙一新属种——杨氏壁山上龙(Bishanopliosaurus youngi gen.et sp.nov.)。它的形态特征与欧洲里阿斯[Lias]期的 Rhomaleosaurus 的相似。因此可以推测产壁山上龙的地层——自流井组的东岳庙段的时代为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24.
本文记述的蜥蜴类化石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工作队于1957年采自河南卢氏孟家坡。根据牙齿的特征,可归于 Tinosaurus 属。Tinosaurus 属是马适(Marsh,1872)建立的,其特征为牙齿端生,小而侧扁,具有锐尖。后部的牙齿有三尖;前部牙齿的小尖退化,侧小尖有或无。下颚骨外侧,牙齿之间存在着由于上颚齿磨损而形成的垂直“齿间沟”。牙齿由后向前逐个变小。  相似文献   
25.
A special issue on plant cell biology is long overdue for JIPB!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or so, the plant biology community has been thrilled by explosive discoveries regarding the molecular and genetic basis of plant growth, development, and responses to the environment, largely owing to recent maturation of model systems like Arabidopsis thaliana and the rice Oryza sativa, as well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 throughput technologies associated with qenomics and proteomics.  相似文献   
26.
诸暨市草塔镇五泉庵村有一小自然村,名叫石蟹。小村人数不足两百,但其地北邻五泄溪,南连游马山,村中古樟蔽天,修竹成荫,风景颇为幽雅。且草塔通向五泄风景区的公路傍村而过,故交通亦堪称便利。石蟹,旧属诸暨灵泉乡,其名甚古。翻开清光绪《诸暨县志·金石志》,内载唐中和三年(883年)赵玭为越州诸暨灵泉处士戚高所撰的《唐故北海戚处士墓志》中,已有“石蟹”之名。宋施宿《嘉泰会稽志》云:“诸暨县西三十里为灵泉乡,有石蟹里”。关于石蟹,曾经有这么一个传说。说是古时候有个徽州朝奉来诸暨取宝,村人以一石与之,朝奉初不…  相似文献   
27.
董枝明 《化石》2001,(3):37-38
“第一”是最诱人的一个词 ,人们想方设法的去美化它 ,创造了许多好听的字眼 :在科学上常用首次 ;在体育比赛是冠军 ;在政府官员称元首或首脑 ;科举的头名状元是最风光的事。最近有人报道中国的“带羽毛的恐龙” -中华龙鸟(距今1.25亿年) ,不是第一次世界上发现的第一只“带毛的恐龙” ,而100多年前在美国马萨诸赛州的下侏罗统发现的一带“毛”的恐龙印迹化石才是第一。1.爱德华.希珂卡的发现1992年冬 ,世界几位著名的化石印迹学家 :马丁.劳克利(Martinlocley) ,杰米斯.费劳(JamesFarlow)和波…  相似文献   
28.
辽宁西部早白垩世一新的有尾两栖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辽宁葫芦岛市九佛堂组发现一批有尾两栖类化石。经初步研究建立一新属种:钟健辽西iaoxitriton zhongjiani gen.et sp.nov.辽西是东亚中生代有尾两栖类的首次发现,上中中新世中新原螈外有尾两栖类化石的唯一报道。它代表一类小型的较原始的有尾两栖类,其头骨特征犁骨齿列形态等与小鲵科的Batrachuperus比较相似,辽西深入研究将对有尾两栖类的起源、早期演化,及其地理迁徒提供  相似文献   
29.
探讨肺癌细胞多向分化与异质性。用光镜、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87例肺癌手术标本组织切片,30例细胞涂片。(1)标本取材块数与病理分型种类多少里显著性正相关。(r=0.407,P<0.01);(2)作为单一类型的小细胞癌、鳞癌、腺癌、大细胞癌及类癌仅占27.6%、20%鳞癌、16.7%腺癌、23.3%大细胞癌KER、VIM双表达。66.7%有鳞、腺、神经内分泌三向分化;(3)在混合类型肺癌中,细胞学与组织学分型符合率为56.7%。肺癌细胞类型有明显异质性,其发生分子基础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0.
一小的甲龙,作为甲龙科(Ankylosauridae)中一新属新种,明星天池龙(Tianchisaurus nedegoapeferima gen. et sp. nov.)被记述。化石是1974年,新疆大学地质地理系的师生在新疆阜康县三工河地区作野外实习时采得,其产地的地层层位经新疆石油管理局东疆石油指挥部彭希龄核对为中侏罗世头顿河组。化石包括破的头骨碎片,五个颈椎,六个背椎,一个完整荐部(由七个椎体组成),三个尾椎,和许多膜质的甲胄,甲板,以及一些四肢骨。标本编号:V.10614,新属新种的特征是:一个小的,原始的,体长约三米的甲龙;头骨较高,有小的膜质的甲片复盖;下颚高,外侧无甲片复盖,有纵的饰纹,环椎与枢椎不愈合;颈椎椎体短,双凹型;背椎椎体较长,双平型,横突与背肋不愈合;荐部由七个愈合脊椎组成:前两个是背椎,形成一个荐前棒(presacral rod),最后的一个是尾椎,四个荐椎的椎体是整个椎柱中最大的,荐椎的神经棘愈合,形成一个纵的板状脊,远端的尾椎愈合形成小的,扁的尾锤。股骨直,骨干上有饰纹,第四转子呈嵴状。蹠骨和趾骨为甲龙型,与晚期甲龙的蹠骨和趾骨比较显得瘦小。在肩部有一个由四对大的膜质的甲板愈合形成肩甲带,甲板厚有发育的中嵴。在身体覆盖着许多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甲片。Tianchisaurus nedegoapeferima的种名是应著名科幻电影导演Steven Splelberg之约请赠送给大型科幻电影片-侏罗纪公园之明星们:Sam Naill, Laura Dern, Jeff Goldblum, Richard Attenborough, Bob Peck和Martin Ferrsro.我们称之明星天池龙(Tianchisaurus nedegoapeferima gen. et sp. nov.)。Tianchisaurus nedegoapeferima是目前甲龙亚目在亚洲的最早纪录。它的发现将甲龙的化石记录推到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