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7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63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油茶传粉蜜蜂的鉴别及地蜂属四个新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燕如 《昆虫学报》1977,(2):199-204
油茶又名茶子树,是我国主要的多年生木本油料树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南方各省(区)。油茶一身是宝,茶油不仅是一种质量好的食用油,而且还可做肥皂和机器润滑油等,用途很广。因此,大力发展油茶生产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和巩固集体经济的大事。 油茶是异花授粉植物。油茶花期有各类昆虫为其传播花粉,如蜜蜂、蚂蚁、胡蜂和各  相似文献   
22.
S-亚硝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 是指一氧化氮(NO)基团共价连接至靶蛋白特定半胱氨酸残基的自由巯基, 从而形成S-亚硝基硫醇(SNO)的过程。S-亚硝基化修饰广泛存在于各有机体中, 通过改变蛋白质生化活性、稳定性、亚细胞定位以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等机制而调控不同的生物学过程或信号通路。在蛋白质S-亚硝基化检测分析方法中, 最为广泛使用的是生物素转化法(biotin switch assay), 其基本原理是首先封闭未被修饰的自由巯基, 进而将被修饰的SNO基团特异地还原为自由巯基并使用生物素将其特异标记。被生物素标记的半胱氨酸残基(即被修饰位点)可进一步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和/或质谱等方法进行检测分析。该文详细描述了植物蛋白质样品的体内和体外生物素转化法的实验流程, 并对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3.
本文两作者在研究苏联科学院动物所及中国科学院动物所939个标本的基础上记述中国小彩带蜂族Nomioidini 7个种,其中海南艳小彩带蜂Ceylalictus(Alronomiaides)hainanicus为新种。  相似文献   
24.
基于对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基因文库的分析,我们找到了一套含重复顺序的克隆。其中POR6和POR7被证实具有高度的多态性并随机散布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致病性时,可以获得可分辨的基因组特异的杂交带型。我们还分析了致病性与8个稻瘟病菌株DNA指纹图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个小种组合间的百分相似率Sxy,值与该小种组合间共同侵染的鉴别品种数目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5.
尼罗罗非鱼胚胎及胚后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尼罗罗非鱼属丽鱼科(Cichlidae),罗非鱼属(Tilapia)。本属约100多种。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原产于非洲,现已被移殖各地。其特点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食性杂,生长快,个体大,繁殖力高。比莫桑比克罗非鱼(T. mossambica)增产50%,养殖前途很大。罗非鱼养殖为世界许多地区所重视,成为蛋白质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26.
吴燕如 《昆虫学报》1979,(3):343-348
迴条蜂属——Habropoda是蜜蜂科中较小的属,Lieftinck(1966,1974)将其分为4个属,即:Habropoda,Habrophorula,Elaphropoda及Emphoropsis。其中Habropoda属分布于全北区,Habrophorula属1种分布于我国福建省,Elaphropoda主要分布于东洋区,Emphoropsis属分布于北美。我国过去已有记录的种类共8种,即:Habropoda mimetica Ckll.,Habropoda sinensis Alfk.,Habropoda tainanicola Strand及其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阿片样物质受体(μ1 opioid receptor,OPRM1)(A118G)基因多态性与肺癌癌痛患者镇痛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36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判断患者阿片耐受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收集患者血液指标,检测OPRM1(A118G)基因多态性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360例患者中,阿片耐受78例(耐受组),耐受率为21.7%;耐受组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肿瘤最大直径等与非耐受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分期与淋巴结转移等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RM1(A118G)基因共有AA、AG、GG三种基因型,两组人群的OPRM1(A118G)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两组OPRM1(A118G)基因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耐受组的OPRM1(A118G)基因GG基因型比例显著高于非耐受组(P0.05),等位基因G频率显著高于非耐受组(P0.05);耐受组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头晕、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9%,显著高于非耐受组的2.8%(P0.05)。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OPRM1(A118G)基因GG基因型与阿片耐受、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都呈现相关性(P0.05);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PRM1(A118G)基因GG基因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为影响阿片耐受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肺癌癌痛患者在镇痛中存在阿片耐受情况,与患者的OPRM1(A118G)基因多态性与治疗不良反应显著相关,OPRM1(A118G)基因GG基因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为影响阿片耐受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8.
根据对新疆博格达山地面生地衣群落27个样点(20 m×20 m)调查的数据,以各地衣种的盖度为指标结合双向指示种分析方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博格达山地面生地衣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并分析了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和相似性。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法(CCA)对各群落的物种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TWINSPAN分析和DCA排序将分布在博格达山的37种地面生地衣分为以下5个群丛。群丛1:膜地卷(Peltigera membranacea)+伴藓大孢蜈蚣衣(Physconia muscigena)群丛;群丛2:地卷(Peltigera rufescens)+伴藓大孢蜈蚣衣(Physconia muscigena)群丛;群丛3:裂边地卷(Peltigera degenii)+平盘软地卷(Peltigera elisabethae)群丛;群丛4:喇叭石蕊(Cladonia pyxidata)+犬地卷(Peltigera canina)群丛;群丛5:盾鳞衣(Placidium squamulosum)+缠结茸枝衣(Seirophora contortuplicata)群丛。物种多样性以群丛4最大为3.427;群丛1最小为0.672;群丛1和群丛4间的相似性最高为0.889,群丛3和群丛4相似性系数最低为0.607。CCA排序结果反映,该地区地面生地衣的分布受到森林植被郁闭度、人为干扰、光照强度的影响,而地表植被盖度和土壤pH等因素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9.
黄土高寒区典型植被类型土壤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平  王冬梅  丁聪  刘若莎  张鹏  张琳琳 《生态学报》2020,40(5):1610-1620
为了研究黄土高寒区典型植被在不同坡位下土壤入渗性能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恒定水头法测定了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入渗过程,并分析了土壤孔隙状况、机械组成、水稳性团聚体等与渗透速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均表现为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华北落叶松荒草地,且差异性显著;同一植被类型的土壤入渗速率沿坡面向下逐渐增大,但差异性不显著;(2)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入渗过程模拟发现Horton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决定系数均在0.8以上,通用经验模型拟合精度较差,决定系数在0.614—0.982之间;(3)土壤入渗性能与孔隙状况、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有机质含量均有极显著相关性;0.25 mm团聚体质量分数是影响稳渗速率的主要决策因素;总孔隙度是影响初渗速率的最主要的决策因素,而毛管孔隙度是主要的限制因子。为高寒地区土壤入渗模拟以及植被配置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0.
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是东北东部山区的地带性森林植被, 阐明其生产力的影响因素, 对于理解温带森林生产力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依托小兴安岭典型阔叶红松林9 hm2动态监测样地, 基于2005和2015年的30 m × 30 m样方内所有胸径>6.5 cm的木本植物的调查数据, 计算各样方的树冠结构复杂性、物种多样性和林分胸高断面积, 结合各样方的地形和土壤理化性质数据, 拟合结构方程模型, 定量分析影响典型阔叶红松林生产力的直接和间接因素。研究结果显示: 树冠结构复杂性和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显著正相关, 且树冠结构复杂性对生产力的影响显著高于物种多样性; 树冠结构复杂性对生产力的作用分为树冠垂直分层和树冠可塑性, 其中树冠垂直分层是树冠结构复杂性影响阔叶红松林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而树冠可塑性无显著影响; 林分胸高断面积与生产力显著正相关, 其解释权重仅次于树冠结构复杂性, 树冠结构复杂性与物种多样性均通过影响林分胸高断面积对阔叶红松林生产力产生间接影响; 考虑不同树冠结构复杂性时, 坡度和土壤全磷含量代表的环境因素在调节生产力上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异, 移除树冠垂直分层的作用后两者与生产力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综上可知, 在典型阔叶红松林中, 树冠结构复杂性比物种多样性更有效地解释了生产力的变化, 同时不可忽视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生产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