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3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271.
为了探讨铜离子胁迫对中国树花共生藻细胞毒害作用的机制及细胞死亡的原因,通过徒手切片,采用两种TUNEL检测法(Promega和Roche试剂盒)对2mmol/L和4mmol/L Cu~(2+)胁迫24h的中国树花地衣体共生藻细胞凋亡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伊文思蓝染色法检测结果显示,中国树花共生藻细胞活力在2和4mmol/L Cu~(2+)胁迫下显著降低,其细胞的死亡率随着Cu~(2+)浓度的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加;(2)在2和4mmol/L Cu~(2+)胁迫条件下,中国树花共生藻细胞的TUNEL阳性细胞率在Promega试剂盒中检测结果分别为50.30%和31.21%,而在Roche试剂盒中共生藻细胞TUNEL阳性标记核分别为53.17%和36.88%,两种TUNEL检测法结果类似。(3)与伊文思蓝染色法检测的Cu~(2+)胁迫中国树花共生藻细胞活力相比,发现较低浓度的Cu~(2+)(2mmol/L)胁迫对地衣共生藻细胞的毒害作用可诱导启动细胞凋亡程序,而较高浓度的Cu~(2+)(4mmol/L)胁迫对地衣共生藻产生较严重的毒害则导致大部分细胞的坏死,只有极少数细胞出现细胞凋亡。(4)两种试剂盒均可用于较低浓度Cu~(2+)胁迫引起的地衣体共生藻细胞凋亡的检测;直接将徒手切片材料用于TUNEL细胞凋亡原位检测中也得到了较理想的结果,避免了制备石蜡切片的繁琐步骤,缩短实验时间,简化了实验流程。  相似文献   
272.
为研究钙对摄食高铜饲料的大黄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酶类及脂代谢酶类活性的影响,研究采用22双因子实验设计,配制了4组实验饲料,共包含2个铜水平(4和24 mg/kg)和2个钙水平(0.5%和3%),分别命名为: -Cu-Ca、+Cu-Ca、-Cu+Ca和+Cu+Ca,饲喂大黄鱼幼鱼[(4.050.31) g]10周,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结果表明,高铜组(+Cu-Ca和+Cu+Ca)实验鱼的存活率、终末体质量和增重率显著低于低铜组(-Cu-Ca和-Cu+Ca)(P0.05); 高铜组实验鱼肝脏和肌肉中的铜含量显著高于低铜组,而高钙组(-Cu+Ca和+Cu+Ca)实验鱼肌肉中的铜含量却显著低于低钙组(-Cu-Ca和+Cu-Ca)(P0.05); 高铜组实验鱼肝脏中的糖原含量显著低于低铜组(P0.05); 实验鱼肝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6-磷酸葡糖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脂肪酸合成酶活性,高铜组显著低于低铜组,而高钙组却显著高于低钙组,但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含量和脂蛋白脂肪酶活性正好相反(P0.05); 饲料中铜和钙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实验鱼肌肉中的铜含量、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含量、6-磷酸葡糖酸脱氢酶、脂肪酸合成酶和脂蛋白脂肪酶活性(P0.05)。研究表明,钙能够缓解摄食高铜饲料对大黄鱼幼鱼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273.
来琦芳  王慧  房文红 《生态学杂志》2007,26(9):1359-1363
通过静态急性毒性试验和正交设计,研究K 、Ca2 及其相互作用对中国明对虾幼虾生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度为6的水环境中,K 和Ca2 浓度与幼虾存活率均呈双相剂量-反应关系;在低离子浓度中,Ca2 浓度变化对中国明对虾幼虾存活的影响略大于K ,K 的LC50为11.56mg.L-1,Ca2 的LC50为22.43mg.L-1;在高离子浓度中,K 浓度变化对中国明对虾幼虾存活的影响明显大于Ca2 ,K 的LC50为176.93mg.L-1,Ca2 的LC50为956.99mg.L-1;在正交试验范围内,K 、Ca2 /K 及其相互作用均存在显著影响,影响程度依次为K >Ca2 /K >K 和Ca2 /K 间的相互作用;在高K 、Ca2 水环境中,高K 、高Ca2 之间存在拮抗作用,具体表现为高钙可以提高中国明对虾幼虾在高K 浓度水环境中的存活率,当Ca2 /K 为4时K 、Ca2 之间的拮抗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74.
应用微切割 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长度多态性 (PCR SSLP)的方法 ,检测 1 6个微卫星位点在 5 9例 6 2个结直肠腺瘤标本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状态 .结果表明 :腺瘤 1 6个位点的总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 ,MSI)发生率为 1 4 4 % ,MSI H所占的比率为 9 7% ;在 1 0例可以同时微切割得到腺瘤和癌变成分的病例中 ,腺瘤和癌变成分在每个微卫星位点的改变情况不完全相同 ,并且当在某一位点同时表现为阳性时 ,部分凝胶电泳的图像相同 ,而部分不同 ;在某些位点表现为癌变成分的异常条带泳动速度更快 ,说明序列比腺瘤中更短 ;MSI H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腺瘤发生部位和病理学亚型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 ,但MSI H组的平均年龄 (5 6 5 0± 1 1 38)低于MSI L组 (6 0 36±1 1 34) ,女性所占比率 (5 6 )明显高于男性 ,6例MSI H中无 1例组织学类型为管状腺瘤 ;各位点在MSI H组的MSI改变率明显高于MSI L组 ,在TGFβRⅡ (A) 1 0 、hMSH6、TCF4、BAT2 6等位点有明显差异 (P <0 0 5 ,其中BAT2 6的P <0 0 1 ) .可以推断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早期即腺瘤阶段即可表现微卫星不稳定性 ;微卫星不稳定性可以随结直肠肿瘤的发展过程而发展 ,并且特定的微卫星位点的改变可能仅发生于肿瘤进程的特定阶段 ;在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275.
复合干扰素突变体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纯化及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毕赤酵母密码子偏性合成了复合干扰素突变体基因 ,克隆至分泌型酵母表达载体pMEX9K ,将重组载体pMEX CIFNm用SacⅠ线性化后 ,转化毕赤酵母GS115 .转化子经诱导后 ,培养上清有抗病毒活性的蛋白产生 .经过离子交换 ,疏水层析 ,凝胶过滤三步层析纯化 ,得到了纯度大于95 %的重组复合干扰素突变体 ,经N端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 ,该蛋白N端序列与理论值一致 ,质谱测定分子量为 19 3kD ,与理论值一致 .用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其活性 ,并结合Lowry法蛋白定量计算其比活性为 6× 10 8IU mg ,与复合干扰素的比活相当 .  相似文献   
276.
黄土区旱地苜蓿连作条件下施肥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8a连作苜蓿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磷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可提高土壤耕层全磷含量。单施磷肥40-100cm土层土壤全磷含量小于对照,NPM处理20-100cm土层土壤全磷含量小于对照。施肥有利于改善耕层土壤磷素的有效性,提高有效磷含量,导致土壤有效磷含量在耕层土壤有一定累积,耕层以下骤减;施肥能够提高土壤中Ca2—P、Al-P、Ca8-P和Fe—P含量,单施磷肥处理提高幅度小于氮磷和有机肥配施处理。  相似文献   
277.
拟南芥养分离子转运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分离子的跨膜转运是细胞获取养分的重要环节,亦是植物在组织和器官水平上进行 养分吸收运移的基础。文中综述了拟南芥中养分离子转运蛋白在基因克隆、序列与结构分析、功能鉴定、表达与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中着重讨论了这些转运蛋白在氮、磷和钾等营养元素吸收、运输、分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78.
表位水平研究病毒流行病学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噬菌体随机展示肽库和硫氧还蛋白表面展示技术,建立了在表位水平研究病毒流行病学的方法,并以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蛋白做了初步验证,证明该方法高效可行。  相似文献   
279.
灵长类动物类固醇激素的研究已经在很多物种间展开(Cariso et al.,1999;Lutz et al.,2000;He et al.,2001;Yan and Jiang,2006;Brandon et al.,2008;Lu et al.,2010;Kim et al.,2012)。特别是对于没有明显发情特征的灵长类动物,类固醇激素的变化可以为它们的繁殖状态提供更多可靠的评估(Fujita et al.,2001)。自然状态下野生动  相似文献   
280.
马基因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虹  马月辉  李蓓  芒来 《遗传》2010,32(3):211-218
各种生物都具有其独特的遗传信息, 深入了解生物体的形成过程以及各种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基因组的研究成果。由于在世界范围内马具有良好的健康情况记录和详细的系谱记录, 使得马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极具价值的模式动物。尽管起步较晚, 但在过去的几年中, 马基因组图谱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文章主要对近年来马基因组遗传图谱、物理图谱、基因组比较作图以及功能基因组学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这些图谱也正是世界各地研究人员用以探寻与马的各种性状(包括全部的健康状况、抗病性能、生殖生育能力、运动性能以及诸如毛色这样的表型特征等)相关基因的重要工具。相信这些研究成果将为马匹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并将为马遗传育种提供更好的选配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