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3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目的: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小鼠急慢性结肠炎模型,并探讨小鼠结肠上皮组织分离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将40只8周龄C57小鼠随机分为急性和慢性结肠炎模型DSS组和急慢和性结肠炎对照组,每组10只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给予C57小鼠3%DSS自由饮水7天,蒸馏水3天;慢性结肠炎模型:给予C57小鼠2.5%DSS水5天,换蒸馏水自由饮水7天,再给予2.5%DSS水5天后换蒸馏水水7天,重复3个循环,共36天,对照组蒸馏水自由饮水。期间每天观察并记录小鼠体重、便隐血、大便性状并评分。造模完成后对结肠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价有无组织学炎性损伤。小鼠肠上皮分离采用运用机械涡旋的方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小鼠体重减轻明显(P0.001)、便隐血阳性、大便性状发生改变,结肠长度明显缩短(P0.01)。小鼠慢性结肠炎模型小鼠体重随着DSS和蒸馏水的交替出现下降和上升的变化趋势,HE染色提示急性和慢性小鼠结肠炎模型结肠上皮发生急性和慢性的炎症伤;分离得到的肠上皮组织样本提取总蛋白证实蛋白未发生降解,Actin和GAPDH内参条带清晰。结论:小鼠急性和慢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成功,本实验采用的小鼠结肠上皮分离方法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83.
李朝婵  钱沉鱼  全文选  唐凤华  欧静 《生态学报》2018,38(13):4909-4916
探明野生杜鹃群落不同层次土壤浸提物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差异,为阐明杜鹃群落天然更新障碍与化感作用之间的关系提供基础数据,从化学生态学角度解释群落天然更新障碍的原因。通过种子发芽试验,比较凋落物层(L层)、腐殖质层(H层)和土壤表层(S层)浸提液对自身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采用内标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等技术鉴定土壤浸提液所含的有机化合物。(1)种子发芽试验显示,露珠杜鹃不同土壤层浸提液的化感效应不同。L层的抑制作用最为强烈,其浸提液显著抑制自身种子的萌发。H层和S层对自身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不显著;(2)鉴定了不同层次土壤浸提液中所含的有机化合物,L层、H层和S层均检测出31种组分,其中相对含量大于5%的组分分别有6、8和8种。L层浸提液主要化感成分为丙三醇和棕榈酸,分别达到总量的19.56%和19.17%;H层主要化感成分为2-羟基丙酸和棕榈酸,分别达到总量的14.05%和12.48%;S层土壤浸提物的主要化感成分为棕榈酸和2-羟基乙酸,分别达到总量的14.91%和12.79%。野生露珠杜鹃不同土壤浸提物的化感物质含量以L层最高,L层作为群落土壤化感物质的主要来源;从化感物质组分来分,长链脂肪酸和有机酸类是H层和S层主要的化感物质种类,长链脂肪酸类和醇类是L层主要的化感物质种类。杜鹃群落林下土壤中存在的化感物质可能是其天然更新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4.
目的荧光偏振试验(FPA)、间接ELISA方法 (IELISA)、试管凝集试验(SAT)、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4种临床检测方法检测内蒙古地区羊布鲁氏菌病。方法 FPA方法、IELISA方法、SAT法及RBT法同时检测在内蒙古各地区随机采集的2 727份羊血清样本。结果 FPA、IELISA、SAT及RBT法对2 727份羊血清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59%、7.45%、6.31%和6.20%。集约化养殖场的阳性检出率为4.80%,散户养殖场的9.41%,内蒙古地区依旧存在布鲁氏菌病的威胁。结论 FPA法检测羊布鲁氏菌病适合于临床诊断,在田间也能快速准确的诊断布鲁氏菌病。  相似文献   
85.
早期的遗传分析表明鼠伤寒沙门氏菌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中AICAI Transformylase、IMP Cyclohydrolase和GAR合成酶分别由三个结构基因purJ、purH和purD编码。这三个结构基因构成一个操纵子,定位于遗传图90分钟”,2J。但最近对大肠杆菌这一操纵子的核苷酸序列测定及其编码产物的研究,发现在大肠杆菌中为上述三个酶编码的结构基因只有purH和purD,并不存在purJ结构基因。新近Chopra报道了鼠伤寒沙门氏菌位于purH内的EcoRI切点下游直至purD终止密码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分析显示鼠伤寒沙门氏菌这部分序列分别与大肠杆菌的purH和purD有85%和88%的同源性。尽管如此,对鼠伤寒沙门氏菌中究竟有无purJ  相似文献   
86.
本实验对人正常子宫内膜月经周期中Ⅰ、Ⅲ、Ⅳ和Ⅴ型胶原蛋白及纤维粘连蛋白的变动状况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的观察,目的是进一步探讨为接受胚泡着床,子宫内膜方面的准备状况。本实验使用的是因良性疾息被摘除的子宫。切片标本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细胞外基质中的各型胶原蛋白及纤维粘连蛋白随月经周期变动的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及纤维粘连蛋白主要分布在上皮组织的基底膜中。胶原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分泌初期明显减少的结果说明细胞外基质的确有明显随月经周期变化而变化的现象。提示子宫内膜中的胶原蛋白及纤维粘连蛋白的周期性变化对胚泡着床是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胶原蛋白及纤维粘连蛋白是否能伴随月经周期而进行周期性变化是检查是否有真正正常月经周期的指标之一。本研究将对着床,抗着床机理及某些不孕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探讨方向。  相似文献   
87.
88.
山东部分地区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对山东部分地区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率进行了调查。山东地区鼠类肝毛细线虫总感染率为27.36%。不同地区感染率不同。各地均以褐家鼠为主。通过重点对褐家感染情况分析,结果肝毛细线虫感染率及感染强度与鼠龄呈正相关;肝毛细线虫感染以整个肝脏为主,右肝感染占第二位。本文还针对农田鼠类明显缺乏肝毛线虫感染的特点,提出肝毛细线虫用于控制农田鼠类种群密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9.
一株荧光假单胞杆菌的分离鉴定与反硝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污水厂的活性污泥中获得一株高效反硝化细菌。【方法】采用低温驯化,进行初筛、复筛选取一株反硝化活性最高的菌株,命名为L2,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研究其分类地位,系统研究理化因素对该菌株反硝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菌株在低温条件下能够稳定高效地进行反硝化,鉴定该菌株为荧光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其反硝化最适接种量为10%,温度为20°C,p H为7.0,盐浓度为0.5%,碳源为葡萄糖,C/N为5.0,能够耐受较高初始硝态氮浓度。【结论】菌株L2是一株耐低温、耐高浓度初始硝态氮、耐低C/N、兼性厌氧、高效反硝化的荧光假单胞杆菌。  相似文献   
90.
具红光  全雪丽  崔馨月  李美善  朴锦 《广西植物》2016,36(10):1259-1264
苍术属(Atractylodes DC.)是菊科菜蓟族(Cynareae)刺苞亚族(Carlininae O. Hoffm.)的一个东亚特有属,世界上仅有7种,其中我国有5种。该研究以关苍术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比较研究了两性花和雌花的花药及雄配子体发育进程,并进一步探讨了其雌花产生花药退化的时期及原因。结果表明:(1)关苍术小孢子发育与花蕾长度间存在相关性,当花蕾长度在5 mm时进入花粉母细胞时期,花药壁已分化,在7~9 mm时处于四分体时期,大于11 mm时开始进入花粉粒时期。(2)关苍术花药5个,花粉囊4个,减数分裂属同时型,四分体以正四面体为主,属3-细胞型,萌发沟3个。(3)关苍术花粉囊壁发育属双子叶型,从外层的表皮、药室内壁,到内层的中层和绒毡层均由一层细胞构成,关苍术绒毡层为腺质绒毡层。(4)关苍术雌花花药退化发生在花药发育早期至四分体时期,表现为花药发育早期畸形、药壁分化异常、小孢子母细胞发育停滞在前期、绒毡层增生4个原因。该研究结果为苍术属植物的系统发育、物种形成和进化提供胚胎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