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为了明确广西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该研究从广西的宁明县、金秀县、苍梧县收集到14份地方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以17个国家级茶树良种作为参照,采用EST-SSR分子标记技术,探讨了广西这三个地方野生茶树与国家级茶树良种间的亲缘关系以及广西地方茶树自身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5对EST-SSR引物共检测到6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引物可扩增出4.53个,其中多态性位点为60个,多态性比率达88.2%。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42、0.55和0.97。PIC值在0.23~0.74之间,平均为0.52,多态性较好。遗传相似系数在0.53~0.9之间,平均值为0.71,31份供试材料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1分为5组群,76%参照品种聚在A组群,而广西本地的野生茶树资源则主要分布在B、C、D、E组群。利用该研究中的4对核心引物即可将31份供试材料全部区分开,挑选其中10个多态性较好的等位位点进行编码,构建31份供试种质的DNA分子指纹图谱。这表明广西野生茶树资源与国家级茶树良种间遗传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遗传基础宽、多样性非常丰富,可作为茶树育种的亲本或开展茶树功能基因研究的材料。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与肝硬化大鼠高氨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2 只SD大鼠,将其随机分为正常组(n=8)、Hp 感染组 (n=8)、肝硬化组(n=8)、肝硬化合并Hp 感染组(n=8)。肝硬化组及肝硬化合并Hp 感染组给予50%四氯化碳橄榄油腹腔注射;正常 组与Hp 感染组给予同量的橄榄油腹腔注射。从建立模型的第9 周开始,Hp 感染组与肝硬化合并Hp 感染组每周感染2 次Hp,共 8 次。记录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检测大鼠血氨水平及胃粘膜Hp数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肝硬化组及肝硬化合并Hp感染组体 重较低(P<0.05);与肝硬化组比较,肝硬化合并Hp 感染组体重较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其余各组胃粘膜Hp 数量较高(P< 0.05),与肝硬化组与Hp 感染组比较,肝硬化合并Hp 感染组胃粘膜Hp 数量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肝硬化组及肝硬化合并 Hp 感染组血氨水平高(P<0.05),与肝硬化组比较,肝硬化合并Hp 感染组血氨水平高(P<0.05)。结论:幽门螺旋杆菌能诱发肝硬 化大鼠高氨血症  相似文献   
73.
为揭示茯苓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系及培养方式对其主要酶系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对野生茯苓菌株进行培养特性的显微观察,利用3对引物PCR扩增进行系统发育学的鉴定,经定性培养筛选出优势菌株YX1,采用酶标仪测定不同条件下茯苓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降解酶的活力大小。结果表明:(1)茯苓有菌丝体、子实体和菌核3种形态特征。(2)PCR分别获得rDNA-ITS序列1 652 bp、核糖体大亚基序列660 bp和翻译延伸因子序列545 bp,提交至NCBI,登录号分别为ON129554、ON129553和ON155840。(3)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在有松木屑和无松木屑条件下,外切β-葡聚糖酶(CBH)、内切β-葡聚糖酶(EG)、β-葡萄糖苷酶(BGL)最高分泌量分别为16~17 U·mL-1、32~35 U·mL-1、36~37 U·mL-1;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和α-葡萄糖苷酶最高分泌量分别为28~38 U·mL-1、280~342 U·mL-1、9~11 U·mL-1...  相似文献   
74.
为评价转Bt基因甘蔗的抗虫性,对6份转Bt甘蔗品系(Y2、Y3、Y4、T1、T2和T3)进行室内抗虫性鉴定实验和田间自然感虫的抗虫性评价。结果表明,室内人工抗虫性鉴定结果与田间自然感染结果大体吻合,各参试材料在两个试验点的抗虫性表现基本一致,Bt基因表达稳定,所有参试品系抗虫性均明显比相应的供体品种强,其中Y4和T2的抗性最强,T3相对较弱;在经济性状方面,Y3、Y4和T3的蔗茎产量、含糖量与其供体品种‘新台糖16号’相当,但甘蔗蔗糖含量较低;T2的甘蔗蔗糖含量则超过其供体品种‘新台糖16号’,但农艺性状较差,茎产量和含糖量低。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病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树突状细胞(DC)功能变化。方法:以18例健康儿童为对照,选择16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病儿为研究对象,分离PBMC并经rhGM-CSF诱生成熟DC。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B7-1)、CD86(B7-2)和CD83的表达率;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10和IL-12的变化。结果:①哮喘组DC表面CD86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2.27,P<0.05),CD80、CD83的表达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1.17,1.34;P>0.05)。②哮喘组DC分泌IL-10、IL-12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3.31,3.39;P<0.01)。③哮喘组DC分泌IL-10与IL-12成正相关(r=0.740,P<0.01),而健康对照组IL-10与IL-12无相关性(r=0.232,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病儿DC存在功能缺陷,主要表现在CD86表达升高、IL-10、IL-12分泌减少。  相似文献   
76.
77.
二、禾谷类体细胞变异的起源认识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遗传学机制有助于提高这种变异,同时对于控制这种变异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这种变异什么时候发生?它发生于培养过程中还是存在于外植体中?变异的遗传基础是什么?还有待于解决。  相似文献   
78.
高原Fen挖掘活动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权业  周文扬 《兽类学报》1994,14(3):203-208
本文通过自制高原Fen鼠挖掘行为观察箱,以直接观察法和摄录像系统观察在模拟不同土壤坚实度条件下,高原Fen鼠的挖掘行为、掘土速度,掘土持续时间以及在每一掘土回合内的掘土量,结果表明,高原Fen鼠的掘洞活动主要由掘土、扒土、踢土、推土,以拱土组成;掘土速度和掘土持续时间与土壤坚实度有关;在相同土壤条件下,虽然雄,雌Fen鼠的掘土速度相似,但雄性Fen鼠在每回合内的掘土量明显地高于雌鼠。  相似文献   
79.
基因表达调控中的核因子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病毒和动物系统对基因表达调控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顺式作用调节序列,鉴定了序列专一的DNA结合蛋白,DNA与蛋白质相互识别、结合及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中起作用的蛋白质结构域,并且对调节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序列进行了分析.基因表达调控领域又由于植物基因调控机制取得的发展而得到了补充,文章着重介绍植物基因中的DNA与蛋白质间的作用;植物调节蛋白基因的分离;这一领域的今后研究方向及展望.  相似文献   
80.
七十年代末期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方法的日趋完善,已使细胞生物学在各个领域中取得了惊人进展,细胞生物学已经进入了所谓的“分子细胞生物学”发展阶段。在众多分子生物学方法中,植物基因转移技术格外引人注目,并对推动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尤其是有关基因表达调控、基因标记与分离、细胞分化与发育等重要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就土壤杆菌T-DNA区的基因在植物细胞分化及发育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