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7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更好对杜仲种质资源果实进行评价及描述,丰富数量化、规范化的杜仲种质资源描述系统。本研究以331份杜仲种质资源为材料,对杜仲果实18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概率分级。结果显示:杜仲果实数量性状变异较为丰富,硬脂酸变异系数最大,为17.88%,其次是种仁大小指数(17.17%),亚麻酸变异系数最小,为4.64%。经K-S检验,除种仁横径和种仁大小指数Sig值小于0.05外,其余性状均大于0.05,符合正态分布。种仁横径和种仁大小指数呈偏态分布,去除拖尾部分,也近似看作正态分布。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量性状统一用(X-1.2818S)、(X-0.5246S)、(X+0.5246S)、(X+1.2818S)4个点分为5级,使1~5级出现的概率分别为10%、20%、40%、20%和10%。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杜仲种质资源果实数量性状概率分级指标体系,对杜仲种质资源果实性状评价、利用及良种选育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同时为我国杜仲种质资源果实性状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化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
莱州湾鱼类群落同功能种团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11年5月、8月、10月和12月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莱州湾海域鱼类同功能种团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全年调查共渔获鱼类49种,全部为硬骨鱼类。根据鱼类的摄食习性,调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浮游动物食性种团、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食性种团、底栖动物食性种团、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种团、游泳动物食性种团、杂食性种团和碎屑食性种团共7个同功能种团,其中底栖动物食性种团种类数最多(14种),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种团次之(12种)。碎屑食性种团生物量在全年处于第一优势地位,占32.8%;其次为浮游动物食性种团,占31.6%;再次为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种团,占25.0%。同功能种团多样性(HFD)和种类多样性(Hs)季节变化趋势相同,均在夏季达到最高值,冬季达到最低值;两者关系使用指数方程拟合效果最佳。浮游动物食性种团平均营养级为3.71、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食性种团为3.83、底栖动物食性种团为3.43、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种团为3.75、游泳动物食性种团为3.86、杂食性种团为3.73、碎屑食性种团为3.34。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调查结果相比,目前莱州湾碎屑食性种团比例明显上升,游泳动物食性种团比例大幅下;底栖动物食性种团和游泳动物食性种团的平均营养级明显下降,碎屑食性种团平均营养级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93.
利用PKH-26和CFSE两种荧光染料对靶细胞染色,建立了一种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马传染性贫血症病毒 (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EIAV)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反应的 新方法,避免了经典的Cr51释放法对检测人员的放射线威胁,降低了本底释放,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将该检测方 法用于检测EIAV疫苗毒接种马和嵌合克隆接种马的细胞免疫反应变化趋势,数据显示细胞免疫反应在接种后3 个月达到成熟阶段而后保持在较高的反应水平。该方法的成功建立和应用为研究EIAV减毒疫苗的免疫机制提 供了好的研究手段,也为其他病毒的免疫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94.
hCGβ-CTP37(简称CTP)肽段是hCG分子的特有部分,存在hCG的特异表位。为了解CTP利用毕赤酵母进行表达的情况及探索其作为研制调节生育和抗肿瘤疫苗的可行性,本研究中我们将2、3、4个CTP以头尾串联的方式重组成多聚体基因,然后克隆入载体pPIC9K得到表达质粒pPIC9K-Cα-(CTP)n(n=2,3,4),电转染入酵母细胞进行表达。在培养基上清中我们检测到了目的基因表达产物,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它们的分子量分别约为:20KDa、30KDa、40KDa,且能与抗hCG多克隆抗体结合。另外,我们还利用ANTHEPROT 4.3蛋白序列分析软件包对表达产物CTP四聚体的结构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CTP四聚体的抗原性明显强于hCGβ-CTP37单聚体,CTP四聚体与hCGβ二级结构较为相似,但CTP四聚体的抗原专一性要优于hCGβ。CTP多聚体在毕赤酵母系统中的成功表达及对表达产物抗原性的初步分析为今后利用CTP研制调节生育和抗肿瘤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5.
应用PCR方法从含有1TrVirusORF2的质粒pET-His-TTV2中扩增出606bp的蛋白质编码区,并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EGFP.NI中以表达成GFP—VP2融合蛋白。构建出的重组质粒pEGFPTFV2经过酶切分析和PCR鉴定。用脂质体介导法将pEGFPTTV2质粒DNA转染Cos7细胞,通过RT-PCR分析,证实细胞中存在ORF2基因的转录产物。用共聚焦显微镜结合PI染色技术研究1TTV P2蛋白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TrVVP2分布在细胞质中和细胞核膜内侧。因此推测VP2作为一种非结构蛋白,功能可能是参与病毒DNA的复制或转录。  相似文献   
96.
利用SRAP和ISSR建立快速鉴定灵芝属菌株的SCAR标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ERIC聚类分析的结果,把152株灵芝属菌株(包括128株来自中国的栽培菌株及24株国外菌株)建成48个DNA池。用SRAP和ISSR引物对48个DNA池进行扩增,筛选获得4个特异性标记,回收特异性条带,经克隆测序后设计了4对SCAR引物,并通过SCAR-PCR扩增验证,从而将SRAP标记和ISSR标记均成功地转化为特异性和稳定性更好的SCAR标记;将得到的4个SCAR标记在构成DNA池的152个菌株上验证,并建立多重PCR体系,最终证实了SCAR特异标记在菌株快速检测鉴定中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97.
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是能够水解磷脂进而生成二酰甘油和三磷酸肌醇(两种钙离子信号转导途径中的第二信使)的一种酶。在动物中研究得很透彻,含有EF手性结构域、XY催化结构域、与磷脂结合的C2结构域以及高度保守的pleckstrin同源性(PH)域,每个结构域具有各自的相应的功能;但是植物中并不含有pleckstrin同源性(PH)域,而且在植物中发现C2结构域可以在不含有XY催化结构域和EF手型结构域情况下,单独行使结合细胞质膜的功能。近些年来,一些研究也证明了磷脂酶C在植物逆境胁迫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该文对磷脂酶C的结构与功能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98.
为探讨不同变异类型红叶杜仲叶片呈色机理及活性成分含量,以7个不同变异红叶杜仲和绿叶杜仲为材料,对叶片颜色、色素分布、含量及活性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7个变异红叶杜仲叶片正面呈暗红或紫红色,栅栏组织呈红色或暗红色;背面颜色3、5和6号呈红色,下表皮也呈红色,1、2、4和7号为绿色,下表皮透明;7个变异红叶杜仲叶片Ca、Cb和CT含量均低于对照杜仲叶片,而CCar、CF含量以及CCar/CT、CF/CT值均显著高于对照叶片,叶片色素含量在7个红叶杜仲间也存在一定差异;7个变异红叶杜仲叶片5种活性成分含量均较高,且绿原酸、京尼平苷和总黄酮含量明显高于对照杜仲叶片。叶片中CF分布、含量及CF/CT值是红叶杜仲呈色差异的主要原因,高活性成分含量使其在药用方面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本研究可为观赏兼药用杜仲资源选育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99.
颗粒体蛋白前体(progranulin,PGRN)在多种肿瘤中过表达。但PGRN在黑色素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无报道。为探究PGRN在黑色素肿瘤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稳定敲低PGRN的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株B16-PGRNlow。MTS法和Brd U掺入结合流式细胞(计量)术分析证明,敲低PGRN不影响B16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增殖。将B16-ctrl(对照)和B16-PGRNlow细胞分别皮下接种野生型(WT)和PGRN敲除(KO)的C57BL/6J小鼠,比较观察黑色素移植瘤体积大小。移植瘤形成20 d后,与B16-ctrl细胞接种的移植瘤比较,无论在WT还是在KO荷瘤小鼠,B16-PGRNlow形成的移植瘤体积明显减小(WT鼠:P<0.05;KO鼠:P<0.01)。然而,比较B16-PGRNlow或B16-ctrl在WT鼠与KO鼠形成的移植瘤体积大小,并无显著差异,提示B16肿瘤细胞PGRN而非宿主PGRN影响移植瘤的生长。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在荷B16-PGRNlow移植瘤的WT型小鼠脾和淋巴结中,CD4+、CD8+T细胞数(百分比)比荷B16-ctrl移植瘤的WT鼠脾和淋巴结的CD4+、CD8+T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P<0.01),而在KO鼠却未见明显差异。上述结果证明,敲低肿瘤细胞PGRN可抑制黑色素移植瘤的生长。上述结果还提示,抑制PGRN在黑色瘤的表达可引起脾和淋巴结CD4+和CD8+T细胞增加,提高宿主的细胞免疫能力。其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的发现为PGRN作为黑色素瘤治疗的潜在靶点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分析西安市冠心病(CHD)患者膳食脂肪酸供能比与血脂水平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西安市三级甲等医院的CHD患者;采用膳食频率调查表,根据每日食物摄入种类及数量计算各种膳食脂肪酸供能比;测定体格指标和空腹血脂水平;采用协方差分析探讨CHD患者膳食脂肪酸供能比与血脂水平的相关关系。结果:本次调查共纳入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152名,平均年龄60.91±10.94岁,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供能比分别为7.9%±2.4%、16.6%±7.8%、11.4%±5.6%。在校正混杂因素后,膳食MUFA供能比与血清ApoA呈正相关(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HDL C)比值随膳食MUFA供能比上升而下降(P<0.05)。膳食SFA和PUFA供能比分别与LDL C、HDL C等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CHD患者膳食MUFA供能比与血脂水平相关,提示提高膳食MUFA供能比,对改善CHD患者血脂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