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8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以大花蕙兰类原球茎发生发育不同阶段的培养物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其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类原球茎形成过程中,表层薄壁细胞首先经脱分化恢复分生能力,形成愈伤组织,随后在其表面形成瘤状突起--类原球茎;类原球茎继续发育,在其周围形成多个不规则突起,并进一步发育形成新的类原球茎;而原来的类原球茎开始进入器官分化阶段,逐渐形成完整的小植株。根据观察,类原球茎起源可能存在两条途径:体细胞胚胎发生和器官发生。  相似文献   
102.
1植物名称紫羊蹄甲(Bauhiniapurpurea)。2材料类别带腋芽的茎段。3培养条件(1)启动培养基:MS+6-BA2.0mg·L-1(单位下同)+NAA0.01;(2)诱导分化培养基:MS+6-BA1.0~2.0+IBA0~0.1;(3)生根培养基:1/2MS+IBA0.5~1.0。上述培养基均入蔗糖30g·L-1,琼脂0.5%,pH值5.8。培养温度25℃,光照度2500~3000lx,每天光照12h。4生长与分化情况4.1启动培养材料取自南京中山植物园温室种植的三年生母树。将带腋芽的…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明确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yphantria cunea nudeopolyhedroviurs,HcNPV)的最佳增殖方法和最适保存条件,为HcNPV标准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利用活体增殖法,探究不同饲毒虫龄-病毒浓度组合、持续饲毒时间、幼虫饲毒温度和密度对HcNPV增殖量的影响,筛选最佳的HcNPV活体增殖方法;并利用生物活性测定法,研究不同病毒保存处理方式、保存时间、保存温度和保存剂对HcNPV活性的影响,明确最佳的保存条件。采用喂食法处理美国白蛾幼虫,利用血球计数板统计HcNPV增殖数量,以半数致死时间(LT50)为指标评价病毒的杀虫活性。【结果】当饲毒浓度为1×106 OB·mL﹣1、虫龄为5龄时病毒的增殖量为1.16×1010 OB/头,显著高于其他供试浓度和龄期;以3龄幼虫作为供试虫龄,饲毒浓度为1×106 OB·mL﹣1时,研究发现最佳饲毒温度为20℃,病毒增殖量达5.06×109 OB/头;随着持续饲毒时间的延长,病毒增殖量显著降低,从3.42×109 OB/头降低至0.97×109 OB/头;幼虫饲毒密度为100头/箱(0.05头/cm2...  相似文献   
104.
以国内14个山桐子居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究山桐子果实表型性状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山桐子的9个果实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有广泛变异,居群间各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47%—32.51%,居群内各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4.69%—35.21%。单串果穗重和单串果实重的变异系数较大,单果横径、单果纵径及单果重的变异系数均较小。河南农业大学林木种苗繁育工程技术中心居群表型变异最丰富,四川省方山村居群最小。山桐子果穗表型性状与果实产量性状呈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可将山桐子14个居群分为4个类群,类群Ⅳ中山桐子果实表型性状最为优良,果穗大、单果重,表现出突出的育种优势。(2)山桐子14个居群地土壤pH在5.36—8.49范围内,多数居群土壤为酸性,土壤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低。(3)环境因子中全氮对山桐子果实表型性状影响较大,土壤pH、有效磷含量与果实表型性状存在显著相关性。山桐子果实表型性状存在丰富变异,果穗外形对其产量有着显著影响;土壤pH及有效磷含量是影响山桐子果实表型性状的主要土壤养分因子,在生产中或可通过调节...  相似文献   
105.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陷窝蛋白1(Cav-1)、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脑梗死面积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20例为ACI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健康对象76例为对照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布的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ACI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根据脑梗死面积分为大面积梗死组、中面积梗死组、小面积梗死组,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对照组与ACI组以及ACI各亚组间血清Cav-1、VILIP-1、UCH-L1水平;分析血清Cav-1、VILIP-1、UCH-L1水平与梗死面积、NIHSS评分、mR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av-1、VILIP-1、UCH-L1预测ACI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脑梗死面积和预后的价值。结果:血清Cav-1、VILIP-1、UCH-L1水平对照组低于ACI组(P<0.05);轻度组低于中度组,中度组低于重度组(P<0.05);小面积梗死组低于中面积梗死组,中面积梗死组低于大面积梗死组(P<0.05);预后良好组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ACI患者血清Cav-1、VILIP-1、UCH-L1与NIHSS评分、梗死面积及mRS评分呈正相关(P<0.05)。血清Cav-1、VILIP-1、UCH-L1联合预测ACI神经损伤程度、脑梗死面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7、0.907、0.953,均大于单指标检测。结论:ACI患者血清Cav-1、VILIP-1、UCH-L1水平异常升高,且升高程度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脑梗死面积及预后有关,早期联合检测血清Cav-1、VILIP-1、UCH-L1水平有助于ACI病情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06.
光敏色素在细菌和植物发育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它们在真菌中的生物学功能尚不完全清楚。【目的】探究光敏色素基因PaPhy1PaPhy2Podospora anserina有性生殖和无性发育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利用同源重组方法对P.anserina中2个光敏色素基因PaPhy1PaPhy2进行定点敲除,获得光敏色素基因缺失菌株ΔPaPhy1和ΔPaPhy2,并通过遗传杂交构建双重突变体ΔPaPhy1ΔPaPhy2;分析突变型菌株和野生型菌株在不同光照下有性生殖、无性发育、生长速率和活性氧代谢等方面的差异,明确光敏色素基因在P.anserina中的主要功能。【结果】白光和蓝光诱导P.anserina子实体的形成,ΔPaPhy在光照下产生子实体的数量减少,ΔPaPhy的生命周期延长。【结论】光敏色素基因与P.anserina有性生殖密切相关;ΔPaPhy的衰老延迟和活性氧代谢有关。本研究的结果为进一步探索光照对丝状真菌繁殖调控机制以及抗衰老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7.
植物材料、外植体 培养基 (mg·L- 1 ) 结  果绿梗型和红梗型叶用甘薯 (Ipomoeabatatas) ,由台湾引进。茎尖分生组织(1)初代培养基 :MS +TDZ0 .0 5 +IBA 0 .1,3 %白糖 ;(2 )绿梗型增殖、生根培养基 :MS +TDZ 0 .0 2 +IBA 0 .4,2 %白糖 ;(3 )红梗型增殖、生根培养基 :MS +TDZ 0 .0 1+IBA 0 .2 ,2 %白糖。以上培养基中附加 6g·L- 1 琼脂 ,pH值为 5 .8。光照时间 12h·d- 1 ,光照度 15 0 0~2 0 0 0lx ,培养温度 (2 6± 2 )℃。  健壮种薯在室温 2 5℃以上进行催芽 ,当幼苗长到 3 0cm…  相似文献   
108.
噻替派对马尾松毛虫不育效果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化学不育剂处理农林害虫,使之与正常成虫进行交配产生不育,以达到抑制虫口,减少对农林作物的为害,是害虫防除的综合措施之一,具有消灭害虫于卵期,当代即可消除为害的优点,还便利与性引诱剂和灯光等方法结合使用。 我们在1973年松毛虫越冬代和1974年第一代、第二代应用化学不育剂噻替派对松毛虫不育效果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9.
近十年来,昆虫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的研究进展很快,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已成为先进技术之一。我国在1973年合成了第一批昆虫保幼激素,填补了在这方面的空白。保幼激素类似物首先在蚕丝增产上得到成功,它的应用为广大贫下中农所欢迎。 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革命群众运动中,必须搞好植物保护工作。探索害虫防治的一些新途径、新方法,已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根据过去的初步试验,保幼激素类似  相似文献   
110.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智力和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果,我们从1983年秋季开始,在初中三个年级的部分班级,分别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发现法结合,进行教法改革的探索和实验.现以蕨类植物一节课为例,简述如下: 在复习提问之后,教师演示蕨的标本和盆栽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一)蕨的形态师:你们知道这棵植物的名称吗? 生:小孩拳(当地俗名). 师:这种植物叫蕨.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 生:山沟阴湿的地方. 师:现在请大家看小黑板上的问题. 1.蕨的植物体分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点?(其余各题用白纸遮挡,逐步提出问题,逐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