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8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1960年底,本文前一作者在昆明云南省博物馆看到一些在该省昭通县采集的哺乳类化石,包括一个带有完整的第三臼齿的剑齿象下颌骨标本,代表一个构造较原始的新种。为了对产化石地层有所了解,当时一同在云南工作的邱占祥、王伴月两同志即赴昭通作短期观察,并希望能获得更多的化石。由于时间及交通关系,只能对附近地层作了极初步的了解,此外,在当地收到一个属于同一种象的半个臼齿。  相似文献   
62.
不同高程短尖苔草对水位变化的生长及繁殖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中,水位通常是制约植被生长和繁殖动态的关键因素,进而对物种组成、群落演替和植被分布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无性繁殖是洞庭湖湿地克隆植物适应环境胁迫的重要策略之一,以洞庭湖湿地典型克隆植物-短尖苔草(Carex brevicuspis C.B.Clarke)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分布高程(23.7 m和25.8 m)的植物对水位变化(0 cm,-15 cm,-30 cm)的生长和繁殖特征响应。结果表明:水位变化对不同分布高程分布短尖苔草的生长和克隆繁殖特征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对高程区的短尖苔草而言,克隆繁殖特征如分株数、分株总生物量、芽数和芽生物量随水位的降低而增加,而对生长特征(株高及总生物量)无显著影响(P0.05),表明适当干旱有利于高程区苔草的克隆繁殖。对于低程区分布短尖苔草而言,水位变化对其生长特征有显著影响(P0.05),如株高和总生物量随着水位的降低而增加;分株数和总芽生物量等克隆繁殖特征则随水位的降低而减少,而水位对低程区短尖苔草的分株总生物量和总芽数影响不显著(P0.05)。因此,短尖苔草的克隆繁殖特征除受到水位的影响外,还受其分布高程的影响。可见,同一种短尖苔草因长期适应于不同生境而对相同的环境胁迫表现出了不同的生长繁殖策略,  相似文献   
63.
【目的】滇东南地区位置特殊,地形复杂,是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迁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之一,早期迁入种群虫源及其降落机制的阐述将为白背飞虱的异地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用HYSPLIT对滇东南地区富宁、麻栗坡、丘北和广南4个站点2008—2012年4—5月白背飞虱迁入高峰日做轨迹分析以阐明其虫源区分布。(2)用Gr ADS分析NCEP的再分析格点数据以形成各迁入峰期的风温场,阐释迁入峰得以形成的气象背景和降落机制。【结果】(1)滇东南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种群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和老挝北部,部分来自于缅甸中北部及掸邦高原、泰国北部、滇西和滇西南。其中,4月份以缅甸和金三角为主,5月份则主要来自越南和老挝北部。(2)影响白背飞虱降落的因子中,风切变、低温屏障、降雨和下沉气流分别占75.9%、56.5%、31.8%和25.2%。【结论】滇东南白背飞虱早期迁入虫源主要来自中南半岛,风切变、低温屏障、降雨和下沉气流四者共同作用形成了白背飞虱在滇东南的频繁迁入。  相似文献   
64.
【目的】一代粘虫Mythimna separate(Walker)蛾大多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集群外迁,而此时我国温带气旋活动较为频繁,由气旋活动引起的风场条件的变化会对一代粘虫的迁入区分布造成极大影响,因此阐明温带气旋对一代粘虫迁飞过程的影响是预测2代粘虫发生的重要前提。【方法】通过在江苏姜堰、安徽金安和山东宁津设立高空灯监测点,获取三地粘虫空中种群过境动态,结合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模式输出的精细风温场资料分析2015年温带气旋对一代粘虫迁飞的影响。【结果】2015年5月东亚反气旋频繁过境,一代粘虫在反气旋影响下多往西南和西北方向迁飞。6月上旬在东北低涡和蒙古气旋的影响下,一代粘虫可迁入东北地区为害。【结论】春夏之交频发的温带气旋是导致我国二代粘虫大范围为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5.
66.
从半夏块茎鲜汁分离的半夏蛋白具有凝集细胞和促使细胞分裂的作用。在已测试的红细胞中凝集羊、狗、猫、兔、豚鼠、大鼠、小鼠和鸽的红细胞,但不凝集人、猴、猪和鸡、鸭、鹅、龟、蟾蜍、鳝的红细胞。半夏蛋白的血凝作用和已知的多种凝集素一样存在供血动物种属专一性。半抗原抑制试验结果,所测各种单糖、双糖、聚糖和糖蛋白中,只有甘露聚糖和含有寡聚甘露糖苷核心的甲状腺球蛋白有抑制作用,表明半夏蛋白只与甘露聚糖结合,且其分子上与糖互补的位置远远大于一个单糖分子的范围。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只与甘露糖而不与葡萄糖结合的一种具有凝集素作用的蛋白质。除红细胞外半夏蛋白亦凝集其它细胞,已测细胞中小鼠脾细胞、人肝癌细胞(QGY7703-3和7402)、艾氏腹水癌和腹水型肝癌细胞均被半夏蛋白凝集,但它不凝集大鼠附睾和猪大网膜脂肪细胞,虽然能和这两种细胞结合。提示半夏蛋白的细胞凝集作用不仅具有动物种属专一性并存在细胞类别专一性。半夏蛋白的促细胞分裂作用亦有动物种属专一性,它促使兔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但不促使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裂。  相似文献   
67.
盐度对互花米草枯落物分解释放硅、碳、氮元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潮汐湿地盐度对枯落物分解过程中硅、碳、氮元素释放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不同盐度(0、5、15和30)对互花米草枯落物茎和叶分解释放过程中硅、碳、氮元素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互花米草茎和叶枯落物失重率和分解速率均随盐度增加而降低。(2)互花米草茎和叶枯落物分解水体中硅含量均随着盐度升高而增加,并且盐度30处理下,枯落物分解硅释放量显著高于盐度0和5(P0.05)。而分解末期生物硅残留量则随盐度升高而降低。(3)不同盐度处理茎枯落物分解碳释放量无显著差异,但叶枯落物分解碳释放量在盐度5、15和30处理中显著高于淡水(P0.05)。(4)互花米草茎枯落物分解释放到水中的NH_4~+-N含量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减少,NO_3~--N含量与之相反。研究单因素盐度对枯落物分解及元素释放的影响,可以为预测潮汐湿地枯落物分解对盐水入侵的响应机制提供参考,为湿地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荷丹片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清干扰素-γ(IFN-γ)、促血管生成素Ⅱ(Ang-2)、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抽签法分作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静脉滴注30mg依达拉奉,早晚各1次;实验组基于对照组加用荷丹片治疗,口服14.6 g荷丹片,早中晚各1次。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血清IFN-γ、Ang-2、Hcy、丙二醇(MDA)、超氧化物歧化醇(SOD)、白细胞介素-6、10(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血清Ang-2、SOD、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NIHSS、血清IFN-γ、Hcy、MDA、IL-6、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荷丹片联合依达拉奉用于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肯定,可调节血清IFN-γ、Ang-2、Hcy的表达,对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均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9.
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 在湘中丘陵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针阔混交林、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es)落叶阔叶林、石栎(Lithocarpus glaber)-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常绿阔叶林1 hm2的长期定位观测样地, 采集0-15 cm、15-30 cm土层土壤样品, 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可矿化有机碳(MOC)、易氧化有机碳(ROC)、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 分析4种森林土壤MBC、MOC、ROC、DOC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为揭示天然林保护与恢复对土壤有机碳(SOC)库的影响机理过程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 森林土壤MBC、MOC、ROC、DOC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 且不同森林同一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季节变化节律基本一致, MBC、MOC、ROC含量表现为夏、秋季较高, 春、冬季较低; DOC含量表现为春、夏、冬季较高, 秋季最低; 同一森林不同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季节变化节律不同; 土壤MBC、MOC、ROC、DOC含量与土壤自然含水率、SOC、全N、水解N、全P (除杉木人工林土壤MBC、MOC、ROC外)、速效P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与土壤pH值、全K、速效K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表明不同森林类型外源碳库投入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是导致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 该区域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的季节变化与各森林类型组成树种生长节律及其土壤水分含量和SOC、N、P的可利用性, 以及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的来源有关, 森林土壤MBC、MOC、ROC、DOC含量可作为衡量森林土壤C、N、P动态变化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70.
高等植物局部生长素合成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局部生长素合成是目前植物生长素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热点之一, 受内源发育信号和外界环境因子的时空调控。局部生长素合成在植物配子体发生、胚胎与果实发育、器官发生、向性生长和逆境响应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该文在扼要介绍生长素局部合成与顶端合成、极性运输及其稳态之间互作的基础上, 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有关局部生长素合成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