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昆虫迁飞轨迹的数值模拟(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目前应用的迁飞轨迹模型都是大气扩散模型,其时空分辨率难以满足昆虫迁飞轨迹分析的要求,且均未考虑迁飞昆虫自身的行为反应。本文通过将昆虫迁飞行为参数化,并选用一维TKE模式,以国家气象局的常规气象资料为基础,以E-ε闭合求其数值解,模拟出边界层内任意迁飞高度上的风温要素值,从而建立起以边界层气象学和昆虫迁飞行为生态学为基础的昆虫迁飞轨迹分析的数值模型,为昆虫迁飞行为研究和迁飞性害虫的异地预测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并以国内粘虫、草地螟和小地老虎的标放回收试验结果,进行了个例分析和检验。  相似文献   
112.
迁飞过程中昆虫的行为:对风温场的适应与选择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翟保平  张孝羲 《生态学报》1993,13(4):356-363
本文综述了昆虫在迁飞过程中对大气物理环境的各种行为反应,有边界层气象的理论重新审视迁飞种群的时空分布,提出了“边界层顶现象”的概念。即边界层顶的低空逆温和低空急流为迁飞种群提供了最适宜的风温场,迁飞种群在边界层顶集聚成层,并通过定向理一步修饰其位移方位,表现出对风温场的主动选择能力和对大气结构和运动的高度复杂的适应性反应。进一步深化对“边界层顶现象”的认识,对迁飞性害虫的异地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3.
2012年盛夏多台风发生对褐飞虱迁飞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台风能极大地改变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1)的迁飞路径和落区分布,阐释连续登陆的台风对褐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可为其异地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2012年盛夏的台风"韦森特"、"苏拉"、"海葵"等影响时期的多站点灯诱数据和风场做轨迹分析,解析台风影响下褐飞虱迁飞动态的变化。【结果】2012年盛夏,多个台风在华南江南早稻黄熟收割和褐飞虱羽化迁出高峰期连续登陆我国,高空气流场和雨带分布发生了不利于褐飞虱北迁的变化。华南地区多盛行东北风或偏东风,即使在台风过境后有利北迁的风向影响时,持续强降水、风切变和下沉气流多发而不利北迁。西南季风受台风影响始终无法主导大气流场,北迁通道难以建立,而褐飞虱的第5次北迁进程受阻。【结论】2012年盛夏台风多发严重阻滞了褐飞虱的第5次北迁过程,大大减轻了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褐飞虱的危害程度。7月中下旬和8月上旬的风场条件和雨带位置是决定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褐飞虱发生程度的重要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14.
1981年,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种群在我国陕西省洋县被发现。经过30余年卓有成效的保护,这个极小种群已发展到1000只左右,并提供种源在中国、日本和韩国重建了10个饲养种群和4个再引入野生种群,全球种群数量已超过2000只。朱鹮保护创造了极小种群野生动物保护的奇迹,成为国际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典范。30余年来,根据不同时期的朱鹮种群数量和生存状况,结合保护目标的需要,当地保护机构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不同的保护措施,逐步探索了一套基于社区的朱鹮保护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使社区居民参与到朱鹮保护当中,并从保护中受益,从而形成朱鹮保护与社区发展的良性循环。本文总结了30余年来陕西洋县在政策导向、居民参与、栖息地改善与损失补偿、社区发展扶持和社区宣教等方面的保护方法和经验,探讨了朱鹮保护今后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15.
探讨了当前微生物学教学在教材建设、效率效果、成绩评定、教改应用等方面综合改革的方法和方向。立体教材是教材发展方向。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根据知识点灵活选取方法。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注重贴近社会需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微生物学理论课程成绩可采用客观公正题小量大的闭卷模式,实验成绩可通过独立实验来考核。好的微生物学教改成果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6.
肝细胞癌及相关病变的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肝炎、肝硬变与肝细胞癌的关系,利用自动图像分析仪对64例肝炎、肝硬变、癌旁肝硬变、肝细胞癌和正常肝组织进行了十三项参数的形态定量研究。结果:大多数参数随病变的发展而呈规律性变化,癌旁肝硬变的多数参数介于不伴肝癌的肝硬变与肝细胞癌之间。提示:(1)慢活肝、肝硬变与肝细胞癌密切相关;(2)癌旁肝硬变不同于不伴肝癌的肝硬变,与肝细胞癌的关系更密切。利用逐步判别分析选择出六项参数建立判别函数方程,回代正确率为98.2%。  相似文献   
117.
近年来人乳头瘤病毒(HPV)被认为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该实验报道了用分子杂交技术(在严格条件下)检测了宫颈活检组织: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CIN)、宫颈癌和宫颈正常组织中16型乳头瘤病毒(HPV-16)DNA的阳性率,并将其与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PAP)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13%(2/15)的慢性宫颈炎、17%(2/12)的CIN、56%(51/91)的宫颈癌含有HPV-16DNA,而正常组织为阴性;HPV属抗原仅见于35%(6/17)的CIN,其他受检组织均为阴性。结果提示用PAP法检查HPV-16的抗原,所得阳性率不及DNA杂交所得阳性率高;但它作为一种简便、快速的方法用于福尔马林固定、石腊切片材料,显示HPV属抗原,借以筛选多种不同型的HPV对CIN或其他组织中HPV的增殖性感染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8.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研究全球范围内的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开发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影响, 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选择国家重点保护的漓江为研究对象, 基于2005、2010、2015年Landsat7TM/ETM影像, 利用ENVI对影像预处理, 最大似然进行监督分类, 借助土地转移矩阵, 选取四个(坡度、水域、建设用地、GDP指数)限制性因素作为适宜性图集, 运用CA-Markov模型预测2020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结果表明: (1) 2005-2015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显著, 耕地、草地面积减少, 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增加, 其中, 建设用地变化最大, 动态度为13.64%。(2)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知, 耕地向林地, 草地向林地为主要转移流, 各地类的内部转入转出较频繁。(3)模拟预测研究区2020年建设用地持续增加, 耕地、草地持续减少。研究揭示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内部机制, 以期为促进研究区土地资源配置的高效性和合理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9.
[目的] 基于广东和广西地区柑橘木虱内生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分子鉴定,明确柑橘木虱可培养内生细菌的多样性,为研究内生细菌与柑橘木虱互作、筛选潜在的共生控制候选细菌提供基础。[方法] 采用虫体捣碎和涂布平板法分离柑橘木虱内生细菌,在线BLAST分析菌株的16S rDNA序列,鉴定内生细菌的种属,并构建优势菌群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和韦恩图。[结果] 共获得114株柑橘木虱内生细菌,归为细菌界的3个门的15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59株为优势菌群,占分离细菌总数的51.75%;假单胞菌属14株,占分离细菌总数的12.28%;泛菌属10株,占分离细菌总数的8.77%;其他细菌占分离细菌总数的27.19%。[结论] 芽孢杆菌属细菌广泛分布在两广地区的柑橘木虱体内,值得作为潜在的候选细菌进行共生控制柑橘木虱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0.
稻纵卷叶螟的起飞日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条件下,通过自主设计的起飞观测装置,利用人工模拟的黄昏环境,研究了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16日龄未交配成虫的起飞行为,并分别对迁出种群以及本地繁殖种群的起飞、扩散行为与日龄和性别的关系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生殖隔离条件下,不同日龄稻纵卷叶螟的起飞和扩散比例存在显著差异,以羽化后24 h内成虫的飞行频率最低,2日龄是迁出种群的起飞高峰期。(2)对于夏季北迁种群而言,在首次迁飞发生期,当具备适宜的光照、温度等适于起飞的环境条件时,雌虫的起飞迁飞频率高于雄虫。(3)稻纵卷叶螟的迁飞历期较长,雌蛾产卵前期可达7.6 d,即在羽化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成虫均可保持远距离飞行的潜能。(4)本地繁殖种群的起飞数量明显低于迁出种群,但仍占有一定比例,表明迁飞是稻纵卷叶螟的遗传特性,田间各代均有一定比例的外迁个体,这种种性特征不会因室内继代饲养而完全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