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情况。方法:收集我院确诊为白内障的患者121例,随机分配为微切口组与常规切口组。常规切口组采用3.0 mm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方案,微切口组采用1.8 mm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手术前、手术后1日、7日、1个月、3个月监测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及中央角膜厚度。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手术后1日、7日、1个月、3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手术后1日、7日时,两组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均较手术前明显变薄,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均呈降低趋势,最终与手术前相似。微切口组患者不同时点六角形细胞比例与同期常规切口组比较均显著升高,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与同期常规切口组比较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角膜厚度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伤与手术切口有相关性,缩小手术面积的小切口手术使术后修复增快,安全有效,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以种植于新疆石河子的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inn.)、胀果甘草( G. inflata Batal.)、乌拉尔甘草( G. uralensis Fisch.)、黄甘草( G. eurycarpa P. C. Li)和蜜腺甘草( G. glabra var. glandulosa X. Y. Li)为研究对象,对植株不同部位的花序数量、花序正常发育率、每花序单花数量和果穗干质量,以及植株不同部位和花序不同部位的生物量投入比、座果率、结籽率、种子投影面积和种子千粒质量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对供试5种甘草属( Glycyrrhiza Linn.)植物的繁殖资源分配模式和种子生产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植株内,光果甘草、乌拉尔甘草、黄甘草和蜜腺甘草的花序数量、花序正常发育率、每花序单花数量和果穗干质量从植株下部到上部总体上依次递减,而胀果甘草植株不同部位间这4项指标总体上无显著差异。同一植株内,胀果甘草植株中部的生物量投入比和座果率均较高,但其生物量投入比、座果率和结籽率在植株不同部位间均无显著差异;而供试另4种植物的生物量投入比、座果率和结籽率从植株下部到上部总体上依次递减。同一花序内,胀果甘草花序中部的生物量投入比明显高于花序上部和下部,座果率从花序下部到上部依次递减,结籽率则在花序不同部位间无显著差异,而供试另4种植物的生物量投入比、座果率和结籽率从花序下部到上部总体上依次递减。供试5种植物的种子投影面积和种子千粒质量在植株不同部位间和花序不同部位间均无显著差异。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在资源竞争、结构效应和花粉限制的影响下,供试5种甘草属植物存在2种不同的资源分配模式和种子生产格局。其中,光果甘草、乌拉尔甘草、黄甘草和蜜腺甘草通过减少对晚发育的花或果实的资源投入来保障早发育的花或果实获得较多的资源,达到繁殖成功的目的;而胀果甘草则采取对花和果实随机败育的方式减小资源竞争的压力,这2种繁殖资源分配模式和种子生产策略对提高甘草属植物的繁殖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血液净化时机选择对治疗期间微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急性肾损伤的诊断和分级(RIFLE)标准将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分为1期(A组,n=56)、2期(B组,n=70)、3期(C组,n=74),所有患者皆采取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观察不同时期治疗前后微循环的变化。结果:三组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在性别、年龄、空腹血糖浓度、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评分、体温、心率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微血管流动指数低于B组和C组,而灌注血管比例、灌注血管密度及总血管密度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A组患者血液流态积分、襻周状态积分、管襻形态积分及总积分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而襻顶血管直径显著大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在RLFLE诊断标准1期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实施血液净化,可以明显地改善治疗效果,促进微循环系统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通过盆栽试验,评价栎属植物在铅锌尾矿中的生长响应及植被恢复前景.分析比较了覆瓦栎、猩红栎、樱皮栎、舒玛栎和白栎5种栎树幼苗在铅锌矿砂中生长30个月后的生物量、根系形态及其对营养元素和重金属的吸收及转移特征.结果表明: 5种栎树在矿砂中均能生长,其中,猩红栎和白栎的生物量较对照有下降趋势,其他3种栎树的生长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栎树根系生物量均较对照有不同程度增加(猩红栎除外),且仅猩红栎侧根形态学参数较对照有所减少.重金属胁迫下,栎树根系和茎中营养元素浓度较对照无显著变化.5种栎树体内重金属浓度均较低,且其生物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均小于1.但樱皮栎叶片和茎中Cd浓度分别为22.4和15.1 mg·kg-1,转移系数为2.3,显著高于其他4种栎树.除猩红栎以外,其他参试栎树均可作为有潜力的污染土壤修复树种.其中舒玛栎的耐性较高、生物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较低,是适合在尾矿区造林和生态修复的优选树种.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参数联合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甲状腺球蛋白(Tg)、半乳糖血凝素-1(Gal-1)对于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入我院就诊的158例甲状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77例甲状腺癌患者纳入恶性组,81例甲状腺腺瘤患者纳入良性组,比较两组的超声检查参数及血清VEGF、Tg、Gal-1水平;此外,恶性组患者亚分组为淋巴结转移组(n=51)和无淋巴结转移组(n=26),比较两组超声检查参数及血清VEGF、Tg、Gal-1水平。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超声检查参数联合血清VEGF、Tg、Gal-1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效能。采用Spr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各指标水平变化与甲状腺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恶性组患者的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及血清VEGF、Tg、Gal-1水平均高于良性组患者(P<0.05);淋巴转移组患者的VI、FI及血清VEGF、Tg、Gal-1水平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患者(P<0.05);超声检查参数VI、FI联合血清VEGF、Tg、Gal-1诊断甲状腺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933、敏感度为85.50%、特异度为80.00%,均明显高于五项指标单独检测。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超声检查参数VI、FI以及血清VEGF、Tg、Gal-1与甲状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联合检测超声检查参数VI、FI及血清VEGF、Tg、Gal-1对甲状腺癌有较高的早期诊断价值,且上述指标均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光呼吸是指植物绿色组织依赖光能吸收O2并释放CO2的过程,它被认为是一个浪费能量的过程。正常生长的C3植物光呼吸可损耗光合产物的25%~30%,在干旱、高温、高光等逆境胁迫下,该损耗可高达50%,因此,显著提高C3植物的生产力可通过减少光呼吸通量来实现。尽管光呼吸对植物生产力的负面影响明显,但它对植物一些必要生理活动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包括参与光保护、H2O2信号发生、氮代谢、光氧化和抗逆反应等。该文对光呼吸的改造优化需要把握好平衡点与适配度。基于Rubisco改造、CO2浓缩机制(CCM)和光呼吸支路创建的光呼吸改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了解调控光呼吸提高植物光能转化效率方面的最新进展, 可望为光呼吸代谢的分子调控及改良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本研旨在探讨Janus激酶3 (JAK3)对乳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以及其作用机制。利用si RNA (si JAK3)沉默乳腺癌MCF-7细胞JAK3的表达,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用荧光钙成像技术检测钙池操纵性钙通道(store-operatedcalcium channel,SOCC)活性,用Westernblot和RT-PCR检测钙池操纵性钙内流(store-operatedcalciumentry,SOCE)过程中的重要分子Orai1和STIM1表达水平。结果显示,SOCC抑制剂2-APB对MCF-7细胞的迁移能力有抑制作用。si JAK3转染可显著抑制MCF-7细胞的迁移能力,降低SOCC活性,下调Orai1和STIM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JAK3沉默细胞中过表达Orai1或STIM1,可使MCF-7细胞迁移力恢复。上述结果提示,JAK3通过影响SOCC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迁移。  相似文献   
18.
鲁钰  赵银娣  董霁红 《生态学报》2022,42(4):1354-1367
西北地区生态脆弱,进行生态安全评估和驱动力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土地利用影像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产品叠加细化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利用三维生态足迹改进模型测算和空间刻画西北地区2009—2017年的足迹深度,足迹广度和区域三维生态足迹;然后基于上述结果计算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协调系数、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流量资本占用率和存量资本流量利用比描述生态安全变化;最后用STIRPAT扩展模型结合主成分回归模型分析三维生态足迹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7年研究区的区域足迹广度总体上呈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2009年最低为3.116 hm~2/人,2016年达到最高为3.796 hm~2/人;区域足迹深度研究期内一直上升,从2009年的11.550 hm~2/人上涨为19.031 hm~2/人;三维生态足迹研究期内也一直增加,由6.006 hm~2/人增加为9.760 hm~2/人。(2)研究区2009—2017年整体生态安全持续恶化,生态压力不断增大,其中宁夏生态安全形势严峻,新疆和陕西生态环境脆弱,甘肃生态安全程度相对较差,青海生态安全良好;不同地区地类的安全状况基本不同,但...  相似文献   
19.
通过乌拉尔甘草表达序列标签(EST)数据库查找甘草属的SSR位点,并利用Primer 3.0软件在线设计EST-SSR引物,对来自甘草属4个种22份材料的EST-SSR指纹图谱特征和聚类结果进行分析,为探讨甘草属种间亲缘关系和疑难种的分类地位提供分子依据。结果显示:(1)去掉冗余序列后共得到441条EST序列,获得504个SSR位点,其中二核苷酸为重复单元的序列最多为350个,占69.44%,重复类型中以TC/AT、TA/AG形式的微卫星最为丰富。(2)设计的40对EST-SSR引物,均能扩增出清晰条带,其中15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在22份甘草属植物材料中共获得等位基因59个,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3.93个等位基因位点,扩增产物多态性比率为89.44%,能很好地表征甘草属种间的等位基因差异。(3)引物Primer 64对4种甘草属植物均能扩增出特异性条带,黄甘草在180和220bp 2个位点分别与光果甘草、胀果甘草基因共享,具有杂交种特征。(4)聚类分析表明,当相似性系数为0.82时,22份材料被划分为四组(与经典分类结果一致),第一组为内蒙古杭锦旗分布的乌拉尔甘草;第二组为新疆巴楚分布的光果甘草、黄甘草;第三组为新疆石河子分布的胀果甘草、黄甘草;第四组为新疆石河子分布的乌拉尔甘草;不同居群的黄甘草遗传分化较大,可能与同域分布亲本种的差异及种间的渐渗杂交有关。研究表明,开发的15对EST-SSR引物在甘草属内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可以为该属的种间亲缘关系和种内遗传分化研究及物种鉴定提供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20.
肺炎链球菌是细菌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PsaA是各种肺炎链球菌共有的遗传保守的特异性表面金属结合脂蛋白。通过PCR扩增肺炎链球菌D39不含信号肽的PsaA基因片段,将其通过T4连接酶连接至含6His标签的表达载体PBAD/HisA中,转化表达宿主大肠杆菌Top-10后用L(+)-阿拉伯糖诱导重组蛋白的表达。重组蛋白经亲和镍柱纯化以后,用外切酶-重组肠激酶(REK)去除6His标签。感应偶合电浆质谱(ICP-MS)测得纯化的PsaA蛋白以1:1比例结合金属锌离子。进而,通过圆二色谱法分析金属离子的结合对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和β-片层含量的影响,荧光光谱研究蛋白结合锌离子的解离常数及结合当量,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在体外的金属结合特性及细菌的金属运输及毒力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